黄昱宁——“在未来敲响、返回当下的刺耳钟声”
本期作者
作家,翻译家,出版人。著有随笔评论集《一个人的城堡》《变形记》《假作真时》,中短篇小说集《八部半》。
特邀嘉宾:唐诗人
暨南大学副教授
作家如何书写今天的抗疫生活,一直备受关注。现有的一些非虚构作品和现实题材小说,基本都不尽人意。读到黄昱宁的《蒙面纪》后,我突然觉得:只有去到未来、以未来的目光看现在,当下的生活才能够被照亮。
《蒙面纪》以一个科幻的外壳带我们去到两百年后,又借助未来的技术让我们回到十年后的21世纪30年代——世界从这个时代开始进入了一个持续八十年之久的“蒙面纪”。为什么要回到十年后的2030年代而不是现在?这是一个叙事策略。十年后的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紧密相关,它直接就是当前世界病毒变异及其防疫方式的后果。小说想象十年后的生活可能,这比呈现当下现实还引人瞩目,它聚焦了当代人最揪心的问题所在:病毒什么时候消失?世界会被新冠疫情导向哪里?黄昱宁的写作可谓是瞄准着当前世界最敏感的现实话题,这意味着作为科幻小说的《蒙面纪》有着清晰的现实感。
“蒙面纪”是口罩时代的严重升级版。戴口罩只是序曲,蒙面纪时代将有高科技材料将我们全身都与外界隔离开来。两百年后的齐南雁来到这个恐怖、荒诞的蒙面纪,既是被未来的技术设定好了来体验一番蒙面纪时代的防疫生活,也是被蒙面纪时代的严峻形势拘束着要与本准备离婚的男人共处一室过遥遥无期的隔离日子。虽有着“蒙面纪”作为科幻设定,但小说所呈现的日常与今天的生活基本无异,以至于阅读时经常性恍惚这是在读一个作家的居家隔离日记,其中的焦虑、恐慌和压抑感,往往感同身受。
作家齐南雁属于半沉浸,她保有的那份源自未来文明的质疑心理,也像是今天部分人尚还存有的古典时代的反思精神:把人类的灾难嫁祸于猫合适吗?疫情时代人还有爱以及繁衍后代的勇气吗?我们能够躲过蒙面纪直奔未来吗?小说最后,全沉浸模式的乔易思终于醒来,他这份体验是真正的创伤记忆。或许,黄昱宁安排一个作家和一个高科技工作者作为搭档去体验蒙面纪生活,是希望未来每个人都能记住我们今天的生活,以这份创伤体验去开辟新的未来吧。
赵天成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
It is as reasonable to represent one kind of imprisonment by another, as it is to represent anything that really exists by that which exists not.
——Daniel Defoe
《蒙面纪》是一篇小说。
除去科幻,我想提供另外两种打开方式。
首先,它可以被看作关于流行病的元小说。在小说的三分之二处,男女主人公鸡同鸭讲地谈起文学,从笛福到加缪、马尔克斯,再回到薄伽丘。坦率说,这不是我喜欢的部分,在故事层面多少扰乱了既有的叙事线索和人物设定。然而这个桥段非常重要,它是对疾病书写有声的讨论,也是对于叙事意义无言的持守。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连文学的想象和修辞权力都不能被允许和信任,那只能说明我们缺少最基本的思想能力。《蒙面纪》里,虚构与纪实在历史的河流中、在未来的观照下,意外地生成了元小说的效果——作者和她的人物相互书写。在作者写作的同时,仿佛有一双想象的手,从二百年后的世界弯回来,描绘今天的“我”和“我们”。又或者,在每个行程因瘟疫被阻断的时刻,人们除了像《十日谈》里的男女一样讲故事和听故事,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其次,它也可以被视为当代版(科幻版)的《倾城之恋》。《倾城之恋》的结尾,白流苏得到了范柳原,但那是“爱”吗?如果那是爱,那也不是廉价和普通的,而是必须追问其为何物的情与爱;如果那不是爱,真正的情与爱又是什么呢?通过这对总在吵架并行将离婚的年轻夫妇,黄昱宁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在“天塌下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才能达成“彻底的谅解”?同时她也创造了独属于这时代的情感形式——戴着面罩的,“潮湿、黏稠、近乎窒息,那种传说中的古典的暧昧”。作为人类历史的实验品,《蒙面纪》里的男女主人公具体又抽象,他们是乔易思和齐南雁,也是亚当和夏娃,是最初的或最后的男人与女人。在他们不断的交锋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从此刻开始的新纪元的隐秘的信心:当男人(或一切阳性的事物)用理论与制度建立的世界坍塌,女人(或一切阴性的事物)会以嗅觉和颜色的记忆予之重建。
樊迎春
北京大学博士后
《蒙面纪》以非现实的科幻手法讲述了现实的今日故事,激活了当下小说创作久违的即时性与现实感。然而,让读者心有戚戚显然并非小说的根本诉求,“数字恐袭”造成的资料缺失构成了小说发展的动力,也自然地提出了本质性的问题,即多年后的人们究竟会如何认识这段历史?或者说,他们会认识到怎样一段历史?更直接的表达是,身处现场的“我们”会如何记忆和书写这段历史?小说让120-200年后的乔易思和齐南雁以沉浸式考古的方式逼迫今天的我们睁眼看世界,看我们曾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瘟疫,我们曾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同胞和动物,我们曾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和生命。
小说微妙地提到“那段历史本来就是一团迷雾”,“在有些人看来,这段历史就应该被遗忘”,《蒙面纪》在新历史主义、记忆的诗学等传统辨难之外试图呈现一种“讲述的雾学”,历史、现实、记忆,甚至是我们的身体、情绪、感官都是技术宰制下的雾中风景,我们无法确保一切不被“数字恐袭”以不可抗力修改,也无法排除时空旅行的实验不受“当下的身份与记忆”侵扰,作者显然对历史真相保持着清醒和冷静。然而,正如小说中展开的与历史、文学的细致对话,人类从未真正与瘟疫告别,历史与文学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恪尽职守,也是它们映照着彼时彼刻的人类,映照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性情品质,也映照着他们的困境与希望、野蛮与文明。在这样的意义上,《蒙面纪》是又一次的真诚行动,或者说,《蒙面纪》映照着“今天我们怎样做祖先”的重要问题,面对120-200年后的子孙后代,我们能否问心无愧地给出与瘟疫斗争的记录?能否经受得住他们对真相的审视与追问?在小说中,对“蒙面纪”的重返,显然是疗愈彼时创伤的重要途径,那么“祖先如我等”,是否有如此福荫子孙的资格和能力?由此,黄昱宁带领我们倾听的,正是在未来敲响、返回当下的刺耳钟声。
韩欣桐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家不是历史学者,也不是先知,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索者。对于疫情,这个已然淹没一切的庞然大物,也许拉开一段时空距离才能进行有效探索。无疑,作家黄昱宁将科幻作为方法是十分明智的,她以两百年后的人物通过科技手段体验历史为总体故事架构,为此时此刻的读者拉开了安全心理距离,使已然转化为日常的疫情时代生活模式陌生化,继而于混沌中获得一线清灵,去审视人类与病毒缠斗的过往经验以及人性深渊。在这里,科幻发挥了它本该具有的探索势能,魔法般将过去与未来融为一体。
作者由未来回望此刻,再通过薄伽丘《十日谈》将视野延伸至中世纪,看似在玩一场时间游戏,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对时间的讲述来研究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还是平淡的日常生活?齐南雁从虚拟学术实验中醒来,发现自己并没有经历一场传奇冒险,而只是在“漫长而琐碎”里渐渐失去时间感,正如萨特所相信的,唯一重要的历史就是个人记忆,小说以日常生活情节讲述了同样的观点——是无数具体的人及其生活经历组成了波诡云谲的大历史。如果说文本依然遗留了什么遗憾的话,那可能便是:通过历史回溯去消除创伤的同时,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阻挡疫病大流行中人性黑暗面所带来的次生灾难?作为具有无限可能的科幻小说,若将结尾落脚于一场情感暗示则可能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李玉新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这篇小说的设计初读之下很惊艳,一对早已分手的恋人,分别具备强力“感性”和“理性”,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返“历史迷雾”,在与新冠时代貌离神合的“蒙面纪”,他们能发现什么呢?好吧,“我们不参与价值判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指南上的口号“空洞而正确”,但谁也摆脱不了“空洞而正确”。只有那只被收养的非人的猫,那只即将成为众矢之的遭受围追堵截的猫,反而找回野性,利爪重新撕裂鼠尾和羽毛,身体终于缠结于另一只猫,进而唤起了两位主人公的情欲和本能——这让我想起几天前逛过的动物园;尽管动物仍旧没有摆脱被人窥视的命运,但笼子内外的主体完全交换了位置。
小说的设定不仅惊艳,而且惊悚:“蒙面纪”位于新冠之后,病毒的规模和强度大于新冠,且其专门使青壮年中招,引发免疫亢进。我们可以在新冠时代想象一个危急情况更甚于当下的时代吗?那时候,你真的会亲那个“亲下去明天就会死但是今天也非亲不可的人”吗?全身贴膜,永远隔离彼此,是否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祈愿文字停止它的魔力,想象不要成为谶语。
此外,机巧的设定总让我在小说中期待什么更有力的东西……这或许只是痴人说梦,正如救赎遥遥无期,等来只有重重失落和压抑。
易嘉欣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小说呈现了一场(半)沉浸式的、琐碎的、模糊时间感的穿越实验,回溯历史、灾难、封锁,带着科幻的“表”与现实的“里”。对于主人公而言,好奇与痛苦并存,无力感加剧着冒险的危险系数;对于作者而言,以未来视角审视当下,需要合理建构情节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发挥往往不容偏颇,否则会遭受挫伤。小说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沉浸入实验的不只是一对藕断丝连的男女,还有作为读者的我,一方面我深知一切均与我有关,并在实验中心惊肉跳,另一方面我在这场与我无关的未来实验中,获得了俯视当下的“上帝视角”,读后产生某种后怕,也在思索小说是否具有某种悲观的预言意味。但好在预言得到印证之前,小说仍是一篇“苦口婆心”得不露痕迹的当代寓言,人类在灾难恶化并降临之前,或许能在小说中得到警告:搁置该搁置的,模糊该模糊的,解决该解决的……这又让我释然不少。
实验的中断是作者巧妙且必然的处理,无人能够信誓旦旦地为世界的走势定调,《十日谈》的幻梦也罢,现实世界的无力挣扎也罢,这些交织的可能性均是混沌。我在意的不是小说情节的后续发展,实验的意义何在,甚至也不是作者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而是更在意现实世界的我们是否能避免陷入小说预言的深渊?是否能获得心灵的救赎并重新拥有与磨难搏斗的勇气?这是小说遗留的问题,我渴望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