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文学书写样式的新探索——读《马兰的孩子》
来源: 湖北日报 |  李纲  2022年04月28日09:17

近年来,我国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代表的众多出版社陆续推出了大量立足于现实、弘扬正能量、润泽儿童心灵的优秀作品,纪录片导演孟奇和儿童文学作家杨飞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马兰的孩子》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原子弹实验进入关键阶段。为解除实验人员的后顾之忧,大批家属从全国各地入驻马兰基地,他们的孩子也在其中。初到基地的孩子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在大漠中学习、生活、玩耍,也渐渐体会到大人们的艰苦,感受到马兰人的责任与执着。他们见证了父母长辈们创造历史性成就的艰辛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真正的马兰人,成为马兰精神的继承者。

故事围绕着一群在马兰基地成长的孩子们展开,讲述了这群孩子和他们父辈一起克服重重艰险,在罗布泊的茫茫戈壁中创造了生命奇迹和科学奇迹的故事,歌颂了马兰人的勇敢、乐观、智慧、忠诚,以及他们对我国两弹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这部作品不仅题材新颖,而且在结构框架、语言风格和情境建构上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在结构框架上,小说采取了在儿童文学中较为少见的双线拱形叙事结构。作品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讲述的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在茫茫戈壁中生活成长的故事,另一条线索讲述的是解放军战士与科研人员建设马兰基地,投身两弹研制事业的故事。两条叙事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以平行对等的状态存在于文本之中,在文本的结尾又被作者巧妙地归拢在一起,这个聚合点就是宝贵的马兰精神。

双线叙事的结构之所以在儿童文学没有得到广泛采用,主要是因为一旦两条叙事线索没有被合理地整合在一起,便会严重破坏文本的整体感,甚至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错愕与混乱。但是,对于《马兰的孩子》来说,双线叙事却又是一个最合适的讲述方式。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马兰基地的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固然也能写出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但却很难拉近文本的原初视域与读者的接受视域之间的距离,毕竟时过境迁,今天儿童读者的生活环境和马兰基地建设者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而一旦讲述儿童的成长故事,便能为今天的儿童读者将自己的经历与情感代入文本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从而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马兰的孩子》在语言风格上也颇有特点。作者在讲述两条线索上的故事时,采用了不同节奏的语言表达。在讲述孩子们在马兰基地的故事时,语言节奏偏缓,细节描绘也很丰富,体现了儿童文学语言应有的诗意特色。而一旦转向对成人事迹的讲述,语言节奏便明显加快,以短句为主,追求精简,体现出一种类似于报告文学的语言风格,表意精准有力。在同一部作品中采用两种语言风格,这在儿童文学中实属罕见,但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富有画面感的情景描写是《马兰的孩子》又一个突出亮点。由于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都将“借景抒情”视为诗歌的强项,所以,中国的叙事文学虽然擅长书写一波三折的故事,但在写景抒情方面却有所不足,这一点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也有体现。新时期以来,通过几代作家富有成效的努力,中国儿童文学在状物抒情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马兰的孩子》也为儿童文学景物描写提供了新的参考样式,鲜明的画面感是其突出特点。这里试举一例。书中写道,一天,严新文带着小伙伴们在戈壁中寻找被大风吹走的弟弟,遍寻不得之后,他落寞地坐在戈壁滩上,期待着再来一场大风,将他吹到弟弟所在的地方。广袤的戈壁与新文弱小单薄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个弱小的身躯中又蕴含着比戈壁更为广袤的想象。类似这种对比鲜明且富有情感冲击力的画面,在作品中还有很多。富有画面感的描写,一方面符合了儿童的认知习惯,同时也可以深化他们对于图画和影像的理解,更有助于他们体会到文字在书写情景与画面时的独到韵味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