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鸾峰桥》承载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来源:文艺报 | 王道诚  2022年04月27日09:33

由中共福建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寿宁县委、寿宁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以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为主体,联合福建省歌舞剧院、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闽江学院联合创排的歌剧《鸾峰桥》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宁德地委主要领导一行深入下党乡实地调研指导为背景,讲述了下党乡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摆脱贫困的故事。该剧由总导演陈蔚领衔创作。2021年12月23日,参加第八届福建艺术节并获评“优秀剧目奖”榜首。本报刊发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闽东重镇宁德创作、制作、演出的民族歌剧《鸾峰桥》是宁德市委市政府、寿宁县委县政府、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建省歌舞剧院在庆祝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讴歌党、讴歌新时代、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品。该剧选择以陈蔚为总导演的主创团队,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原则,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舞台上完成了该剧当代价值的艺术呈现。

《鸾峰桥》四幕八场,不急不躁、不烦不赘,四平八稳的戏剧结构是编剧、导演以中国歌剧概念和思维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闽东下党乡鸾峰桥故事的匠心所在。一幕中,全村男女老少齐聚在鸾峰桥桥头的“满月酒”是全剧核心场面。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鸾峰桥,诉说着下党村民的前世今生,展现了全剧的主要人物:老王的儿媳妇、王二林的妻子翠红,下党的“能人”王二林的父亲老王,下党老实巴交的村民、翠红的丈夫王二林,展现了全剧的核心人物:新上任的乡党委大周书记。

大周书记走上了鸾峰桥,望着眼前戏班子唱戏、锣鼓喧天。老王给孙子办满月酒,而喜庆中的全村男女老少衣衫褴褛,酒宴桌上饭菜简陋,大周书记心底泛起阵阵酸楚。颇具喜剧效果的是,淳朴善良的下党村民虽然真诚欢迎大周书记的到来,却不知书记为何职,憨憨地称呼他为“官府的保长”,令人啼笑皆非。鸾峰桥下的村民因一代又一代的贫困封闭,才这般的愚昧和落后。该剧最大的戏剧矛盾是老王的儿媳妇、王二林的妻子、刚刚满月的孩子他妈翠红,在满月酒席上因不想再忍受贫穷而毅然抛夫离子,走过了鸾峰桥,走出了下党。翠红这一戏剧动作引出了全剧的核心事件。大周书记目睹了由喜到悲的满月酒,历经风雨沧桑的鸾峰桥见证了下党祖祖辈辈饱受愚昧封闭之累,尝尽极度贫困之苦。大周书记怀揣宁德地委书记的殷切希望,肩负改天换地的时代使命,踏着总书记当年的足迹,走过鸾峰桥,走进下党。

鸾峰桥始终是该剧聚焦的中心。鸾峰桥深藏莽山密林,木质结构,榫卯工艺,历经狂风暴雨、雷电山洪却百年不倒,这是真实的历史;下党世代贫困,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对桥而诉,以桥为伴,这是真实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连续三次跋山涉水,徒步来到不通路、不通电的下党考察调研,问寒送暖。下党太穷了,实在没有一间房能接待来人,只好在鸾峰桥廊桥搭铺休息,这也是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如何将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提炼为歌剧舞台艺术的真实,这是该剧编剧、导演、作曲及全体主创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一度、二度创作中,主创团队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以中国民族歌剧的思维、哲学的思辨、明确而不懈的追求,实现了《鸾峰桥》欢欣与悲怨、激越与宁静、深远与浅显、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的平衡和辩证的统一。

二幕、三幕较为集中地将生活典型升华为艺术典型,讲述了大周书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坚决贯彻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关于下党脱贫攻坚的思想精神,带领群众买水泥、运水泥等往事,诠释了扎根下党的大周书记与妻子陈丹、村民翠红与丈夫王二林的情感交融,挖掘了翠红在大周书记的关心劝说下,由不归家到欣然回家的感情变化。该剧核心人物、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典型环境纵横向度,多维交流,逐步实现了艺术真实的创造。

该剧编剧对人物戏剧矛盾发展层层密织,既有大场面的营造,又有细节的布陈。如地委书记相约大周书记,要到下党现场办公;大周书记磨刀披荆,要为地委书记进山开路;大周书记向地委书记立下“下党不脱贫,不离开下党”的军令状;下党全村男女老少齐聚鸾峰桥桥头,欢天喜地打扫廊桥,准备桌椅板凳、碗筷水瓶,献出新编草席,在桥上搭铺,迎接地委书记的到来;王二林给地委书记送上凉茶,老王和乡亲们为地委书记煮解暑草药,烧饭捞鱼,捧上绿豆汤等。导演陈蔚以她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将时空转换处理得当,使台上台下都感受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仿佛正在鸾峰桥桥头,和下党村的乡亲团坐一起,促膝谈心,拉家常、聊生活。

经过下党村民三年的奋斗,公路从鸾峰桥桥头通过,桥的对面建成了水电站,随着大周书记一声令下:“合闸!”鸾峰桥亮了,下党亮了,整个大山都亮了。大周书记、陈丹和全村的男女老少再一次欢聚桥头,守着通明通亮的鸾峰桥,静静地坐了一夜,幸福地憧憬未来,替下党的祖祖辈辈享受着暖彻心底的光明。第四幕“路通了,灯亮了”,是全剧故事发展、人物塑造、矛盾冲突、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但该剧编导没有在此止步,而是描绘了核心人物大周书记跃入山洪之中,救出王二林、翠红幼儿的感人一幕。这一幕歌颂了扶贫干部、共产党员大周书记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催化了该剧核心事件的戏剧张力、核心人物精神动力的输出。

鸾峰桥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下党、对宁德和闽东人民深情的承诺,见证了总书记当年以踏遍大山的步履,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绿水青山的康庄大道。今天的鸾峰桥,已经走出大山,走向海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下党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民族歌剧《鸾峰桥》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