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外国留学生看冬奥 让世界读懂中国 ——“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莹  2022年03月13日09:33
关键词:冬奥会

3月10日,2022年“看中国·看冬奥”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国剧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项目创始人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原中央新影集团艺术总监张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常务副总经理王新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小号手朱德恩的父亲)朱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小号手朱德恩的母亲)张雅楠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世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宋涛等出席了展映仪式。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

周作宇在致辞中指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折射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今年是北师大校庆12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正在全面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看中国·看冬奥”以“和平、团结、进步”为核心叙事,突出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一起向未来”的口号精神。

黄会林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看冬奥”是今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特设单元。外国青年导演们不仅把团结友谊的时代呼声传向四面八方,更在一个侧面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势崛起,反映了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呈现了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一起向未来”,不仅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口号,也是“看中国”项目十一年来所秉承的精神。

肖向荣代表承办方致辞时用“感动、幸运、祝贺”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即面对疫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盛会,这其中不缺席的北师大人的身影让人感动;黄会林先生作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为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卸任后又积极投入“讲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中去,拥有这样一位老院长是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全体师生的幸运;纪录片重要的不是镜头的好坏,而是镜头背后的思考,当中外青年们有了想法并举起摄像机开始拍摄、开始用影像见证历史的时候,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他对此表示祝贺。

2022年“看中国·看冬奥”的外国青年导演围绕“风华·风尚·风光”这一年度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外国青年眼中的冬奥故事,用创作为时代做注脚。来自尼日利亚的安东尼,来自韩国的朴动现和黄宇晟三位外方青年在中方制片人的协助下,经过二十余天的潜心创作,分别完成了讲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小号手朱德恩的背后故事的影片《冬奥小号手》、表现北京冬奥会中为保障志愿者生活工作的志愿者群体的影片《冬去春来》、关注北京冬奥会低碳绿色主题的《北京之春、地球之春》三部精彩的影片。2022“看中国·看冬奥”纪录片展映环节展现了三支拍摄团队在拍摄过程中的欢乐、泪水与感动。从中外青年最开始的相遇,到最终携手创作出作品,“看中国·看冬奥”纪录片用丰富多元的镜头语言描述了三部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记录了外方青年与中方青年的深厚友谊。

在专家点评环节,王新玲认为《冬奥小号手》和《冬去春来》两部影片都浓烈地体现了对个体的人的关注,而《北京之春、地球之春》将五环与中国传统五行结合起来,是一次非常积极的尝试。张力表示,三部影片最大的观感就是“新鲜”。它们各具特色,无论是时效性之强,还是创作方式之新,角度之独特,都给观众以极强的新鲜感。另外,影片短小精悍的形式也符合当下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体现了影视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为留学生代表的安东尼在发言中表示,此次“看中国·看冬奥”的拍摄制作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在与被摄对象一起唱歌时,音乐已经超越了国界,外国导演们通过影片、音乐和语言,把爱联系在了一起。“看中国·看冬奥”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喻溟表示,此次“看中国·看冬奥”制作团队在大年初五迅速集结,外国导演和中方制片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三位留学生导演都找到了切入故事的入口,以自己生命经验的视角引领观众走进独特的冬奥故事,超越个体叙事,使其拓展出了更普遍的意义。

“看中国·看冬奥”圆满落幕,但“风华·风尚·风光”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据悉,“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将在东西南北中全国7省市开展“在华外国青年看中国”项目,同时在国内外同时实施“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稻米”项目,并在今年夏天邀请曾经参与“看中国”的导演来华重聚,展现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这十年”。“看中国”将延续“一起向未来”的口号,继续为中国文化传播事业和全球青年交流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