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提炼“江南诗学”的民间意蕴
来源:文学报 | 尤佑  2022年01月24日22:42
关键词:江南诗学

继《江南风度:21世纪杭嘉湖诗选》出版之后,浙江传媒学院赵思运教授编著的《江南风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嬗变》,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北回归线”“野外”“诗青年”三大诗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宏观地展示了当下浙江诗坛的诗学追求,可谓是“诗学版”《江南风度》。

兴许是逐浪浪头高,起伏会有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诗人的“守静”特点得到凸显。当诗坛不再热衷打出宣言或张扬的旗号时,“北回归线”诗群在1988年形成,它以绝对先锋的姿态保持着与小说同样锐利的精神。读完“诗学版”《江南风度》后,我认为北回归线诗群的内核是“先锋性”,以梁晓明为代表的创作风格突出传统、力主现代,掘地三尺,穷极诗意。晏榕作为“北回归线”早期的重要人物,其诗的现代性表现在语言和思想上,且永葆先锋。诗评家陈超推荐道:“晏榕是非常有才能的诗人,是目前很少见的对写作真正恭谨、深入,且有自觉意识者。”这评价恰如其分。“北回归线”诗群的辐射力量,除了几位代表诗人的影响之外,还有汪剑钊、海岸两位翻译家的功劳。汪剑钊既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的拥趸者,也是现实主义诗歌的研创专家,他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研究深远且影响广泛。海岸对狄兰·托马斯的译介,较之巫宁坤的译本,他更注重托马斯纯正英语的韵味。如今,浙江诗坛“劳模”伤水,继续编辑《北回归线》网刊,延续着诗群的影响力。

作为浙江诗坛中坚力量的“野外诗群”,他们的成功恰恰实证了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性。“野外诗群”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呢?依我判断,“野外诗群”有沉潜之力,他们对“纯正汉语和深度生活”的开凿,别具心裁,卓尔不群。“野外诗群”于2002年在杭州创建,代表人物是潘维、泉子、胡人、江离、飞廉、楼河、游离等。随后的十年,诗友们定期出版《野外》诗刊,举办诗歌研讨会,他们立足杭州,辐射全国,用独特的江南诗学引起当下诗坛的关注。他们主张用诗歌关注当下生活,关注美,也关注现实。经过平衡又充分的磨合,“野外”诗群的诗学追求异彩纷呈又深度一致,胡人的作品注重汉语的内部秩序;江离的诗融哲学思辨于生活日常;楼河属于生活经验式写作;飞廉是古典主义的日常再生;泉子则创造山水之间的箴言诗歌。我认为,江离、泉子、飞廉等人属于精微创造的汉语诗人,他们逐渐成为当下汉诗的中坚力量。

随着诗歌论坛时代的没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成为诗歌阅读的阵地,“诗青年”力主“青年性”,可谓是杭州继“北回归线”“野外”之后第三支较有影响的当代诗歌力量。主要创建人是北鱼、卢山。他们注册“诗青年”公益组织,举办“青年诗人陪跑计划”,并将诗歌公益活动推进社区。同时,以许春夏、卢山为主编,北鱼、双木、余退、敖运涛、尤佑、马号街为编委的《新湖畔诗选》应时而生,现已结集出版6期。“新湖畔”侧重于诗歌本身,注重“开自由之风,向湖山致敬”;“诗青年”则注重诗歌的日常性,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让诗意走入普通人的视野。

作为诗意浙江的窗口,“北回归线”“野外”“诗青年”三大诗群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呈现了浙江诗坛所经历的“流派时期”“网络论坛时期”“自媒体时期”的发展过程。甚至,我们借此窥见汉语新诗从“诗意乌托邦”向“生存当下性”的转型。从这个意义考量,赵思运教授主编的这本“诗学版”《江南风度》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它客观记录了浙江诗坛的流派变迁,又归纳提炼了“江南诗学”的先锋性、沉潜式、青年化的特点,为研究中国新诗提供了一份在场证明。

(《江南风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嬗变》赵思运/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