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骆平  2022年01月15日09:4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思想纲领与行动指南,“五点希望”的提出,更是成为一切文艺实践的基本遵循。其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既表达了文艺工作的根本追求,也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从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紧密围绕文艺创作中的人民立场与精品追求,不断阐释、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形成了一个科学缜密的理论体系。其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求文艺工作者“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新气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呼唤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精品,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中闪烁的伟大精神,深度滋养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作精品力作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厘清三个命题:何为文艺精品,为谁创作文艺精品,如何创作文艺精品。

何为文艺精品?这是必须明确的认识论

讲话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狭义来看,其中至少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弘扬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向上向善价值追求的重要性,表达了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的重要思想。讲话指出,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以真感人、以美育人、以善化人,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真善美对应着人类理性的三种能力,即知、意、情,同时衔接着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审美能力。其中,真折射着人类与世界的认识关系,善则指向人类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美折射着人类与世界的情感关系。求真、向善、审美,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近年来热映的一些影视作品,例如电视剧《山海情》依循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的真实事件,展现扶贫干部以大爱与向善之心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携手奋斗历程,彰显出创作形式与内容,艺术与思想的高度和谐统一。再如《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战狼》系列,《红海行动》《中国机长》《长津湖》等诸多获得大众高口碑高关注,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佳作,无不具有涤荡人心的真情实感、求真循理的思想境界、向善尚美的艺术品格。

二是有高远的思想追求。《文心雕龙》中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映照着国家与民族的奋进、社会与时代的变迁。讲话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艺创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去进行考量和探索。这就决定了文艺作品绝不是狭隘的个人表达,而是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必须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视野去衡量和评判。一切流芳后世的文艺作品都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录、引导和反思的功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远的思想追求,是文艺创作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对革命者坚守初心和信仰的力量的表达,舞剧《李白》对传统文化与大国担当意识的弘扬,话剧《尘埃落定》内涵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精神,都是通过对作品主题深入的开掘,在深邃深刻深远的思想追求引领下,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为谁创作文艺精品?这是必须坚守的创作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究其根本,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这既是文艺工作者理应坚守的创作观,也是衡量文艺作品思想高度与艺术维度的基本标准。

坚守人民立场,这是文艺精品创作的根本宗旨。人民性不仅是文艺创作的立场根基,同时也是最根本的艺术准则。文艺创作者要心系人民,为人民抒写,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展现美好亲情的《你好,李焕英》、再现疫情逆行者的《中国医生》、聚焦普通劳动者的《装台》,以及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长津湖》等打动人心的创作,无不把镜头聚焦人民群众的情感生活与奋斗历程,如讲话中所说,“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书写人民史诗,这是文艺精品创作的灵感源泉。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正是由无数人民一代又一代、点点滴滴的付出所汇聚而成,人民造就了历史,人民才是历史长河中真正的主角,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创作有温度、有情怀、有筋骨,展现人民奋勇前进的风采,讴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礼赞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文艺精品不仅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同时更要以文艺的品格和风骨,为人民注入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

如何创作文艺精品?这是必须掌握的方法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创作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至少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精品创作的根本路径。文艺创作的理论来源和价值指向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进行阐释,但最根本的一条,必须是与人民融为一体,用心用情用功去感受和聆听生活,紧紧把握住人民的需求,以优美的形式、炽热的感情,创作出这个火热时代的真实画卷,谱写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绝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急功近利,更不能虚构人民,丑化人民。正如讲话指出,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

坚持守正创新是文艺精品创作的基本准则。经典的文艺作品与优秀的现代文艺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范本,但绝不能模仿与重复,否则不仅创作不好,更会严重地伤害作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例如,前些年一些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后宫剧、谍战剧等,一部成为爆款,很快就有若干跟风之作仓促上马。网络文学的创作亦是如此,一本走红的网络小说,往往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山寨版甚至克隆版。这些不良现象都必须坚决予以遏制。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者理应具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信心与勇气,具备超越前人、突破自我的勇气,承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艺图景。

紧跟时代步伐是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原则。讲话指出,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当下,数字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变局与契机,技术手段的介入,实现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艺体验感与参与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社会生活,影响着文艺创作。文艺创作的虚拟化、创新性,也为科技的跃进提供了参照,超前的设计理念、超现实的体验需求,大力助推着技术的升级换代,5G技术、4D打印技术、4K航拍器、VR全息技术,等等,无一不与文艺紧密关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必将为艺术插上时代创新的翅膀。例如舞蹈《唐宫夜宴》中丰富的技术表演手法与高妙的审美旨趣,音乐剧《伪装者》中新媒体与蒙太奇的跨媒介融合,都是技术与艺术相得益彰的成功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具有环环相扣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中对于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论述与价值指向,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出精品、出力作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勇于担当、勤于作为,通过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高举旗帜、凝聚民心,展现新气象、创造新辉煌,以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自强不息的中国形象、厚德载物的中国声音,铸就新百年的文艺高峰。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