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儿女英雄传》版本坎坷录
分享到:
来源:藏书报 | 谢其章  2021年10月28日09:16

十七年长篇小说有个开头,开这个头的是1949 年9 月出版的《新儿女英雄传》,作者是一对革命夫妻孔厥(1914—1966)和袁静(1914—1999)。孔、袁两位同年生人,如果将孔厥卒年“66”倒着写,两位就更令人艳羡了。可惜孔厥半路上跌了跟头,一蹶不振,一度连署名权都丧失了。这样的花边八卦本来不会影响阅读的心情,只不过我对《新儿女英雄传》着了迷,凡是和这本书沾点边的资料都上心。

《新儿女英雄传》先是在《人民日报》副刊连载(1949 年5 月25 日至7 月12 日),两个月后由海燕书店出版单行本。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秦瘦鸥的《秋海棠》也是先于报刊连载后出单行本,这种先连载后出单行本的方法今天似已弃用。当年《新儿女英雄传》连载时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我是一个脑筋落后的青年,向来就不好学习新的文化,老是读着三侠剑,彭公案等等虚伪的小说,在廿六号那天,我在折报时,忽然发现一片小画,一看题是《新儿女英雄传》。这个题目,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开始看了一次,读完后感到非常有趣。”(王珂)王珂所云“一片小画”即彦涵(1916—2011)为此书作的插图。还有的读者“自从《新儿女英雄传》在《人民日报》第四版连续披载之后,我好像得到了新的精神娱乐园地,一回也不隔地看,有时连午觉也顾不得睡,直至今天才看完,并且我见到的好多同志亦是这样。”(万泉)还有读者“自从《新儿女英雄传》在《人民日报》连载以来,大家每天就眼巴巴的盼着《人民日报》带来下一步地发展,不识字的就让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念,文化水平低的也很努力地看,有不认识的字就忙着问别人。”(王禾)连载小说的形式相当于古旧小说的“且听下回分解”,为单行本的畅销积聚人气。有细心的读者将报纸上的连载剪下来合订成册,就有了《新儿女英雄传》剪报本。我曾在孔夫子旧书网见到《秋海棠》剪报本,索价不菲。

海燕书店1949 年9 月出版了《新儿女英雄传》单行本,规格很高,郭沫若和谢觉哉、王亚平作序(初版本三序二跋)。郭沫若激赏道:“这的确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大可以和旧的《儿女英雄传》,甚至和《水浒传》《三国志》之类争取读者了。”195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此书时保留了郭序但删去了上面这段话,谢序则因其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而不宜再刊出。1956 年人文社版出版说明里有两点很值得留意:一,“这部小说曾先后由海燕书店、新文艺出版社印行过,现经作者之一袁静同志作了修改,由本社重排出版。”二,“小说的作者之一——孔厥,后来由于道德堕落,为人民唾弃;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存在的价值。孔厥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实际参加过一定的劳动,因此仍然保存了原来的署名。”被人民所唾弃的孔厥,也许是被“出版说明”激怒出了干劲儿,竟然独自一人写出了《新儿女英雄续传》,续传当年肯定出版不了。迟至孔厥去世14 年后的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调出版,印数高达20 万册,超出了“正传”各版次相加的总印数。2021 年出版的“百部红色经典”里,孔厥的续传占有一部,可见人民并没有忘记孔厥。

袁静1950 年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两个人合写怎么写呢?”她说:“过去我们合作是这样分工的:因为我冲劲儿大些,又是河北人,口语上方便,就写初稿;孔厥琢磨劲儿大些,文字修养比我强,就修改;然后再一块儿研究,修正、润饰。这次写《新儿女英雄传》也是这样,我冲他改,再一块儿修。碰到困难的时候,两个人就一起突。也有个别的地方特别熟悉,他先写;也有的地方他改了我再改……写到十多万字以后两个人都有些疲倦,索性坐到一块儿商量着写。”(杨鹤龄《〈新儿女英雄传〉创作经过——记袁静同志的谈话》)1956年人文版袁静作了哪些修改,我尚没有核对。显而易见的是原书初版插图作者彦涵1954 年重新画了插图用在人文版,画风陡变,篇幅少了许多,反面人物一个也没有。但当你将搜寻版本的范围再扩大一些(就像我搜寻《林海雪原》插图似的)终有所得,那些反面人物何世雄、张金龙等在1958 年外文版《新儿女英雄传》里悉数登场。1956 人文社版插图的绘画技巧比较连载和初版时细致了许多也生动了许多,没再出现连载时读者那样的批评:“插图,第一是太小,看不清楚,第二是人物特征不够明显,画的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都是差不多的,有时甚至连张金龙和牛大水都分不出来。值得考虑的是采用中国小说的插图法,人物特征很明显,牛大水的眼眉和张金龙有何不同,装束如何不同,必要时甚至可以在人物旁边注上姓名,以免混淆不清,没有插图还好,有了插图越看越糊涂了。”(王禾《这部作品在部队中——战士,干部热爱〈新儿女英雄传〉》)

《新儿女英雄传》的版本系统以1956 年人文社版为分界线,之前的《人民日报》连载版、海燕书店版、新文艺出版社版是我收集的重点,之后的1963 年作家出版社版我不愿意收,单是那张封面就大不如前,彦涵插图全部从眼前消失。更有甚者,某些版本出现了单署“袁静著”或署“袁静等著”这些不实事求是的作法。

我之所以倾全力追索《新儿女英雄传》版本,应该是受了1951 年拍摄的同名电影影响,先看的电影,许多年后才喜欢上了收集旧版书。这部两个多小时的“打仗电影”,比通常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长出许多,看得极其过瘾。里面的演员不分主角配角群众演员,演得都那么好。主角谢添(1914—2003)不愧“二十二大明星”称号,演什么像什么,《六号门》《洪湖赤卫队》《林家铺子》,没有谢添演不了的戏。遗憾的是谢添参演的《十三号凶宅》一直看不到。1993 年偶遇过一次谢添,他向我打听花正饭馆怎么走。女主角姚向黎(1925—2003),演过《无形的战线》《一贯害人道》等老片子,是早期电影霸屏的女明星。与姜德明先生聊起老电影时,他称赞姚向黎是好演员。我非常喜欢的老演员李景波(1913—1981)在本片里出演张金龙的跟班“李六子”,那叫一个活灵活现。片子里老演员众多,管宗祥演艺生涯超长,2015 年还在《老炮儿》有不少镜头,老人家那时已88 岁高龄。小说改编为电影,可以扩大小说的影响吸引更多读者。

说到《新儿女英雄传》的传播,还须要提及由小说改编的连环画。1952 年及1953 年灯塔出版社和新美术出版社一前一后出版了《新儿女英雄传》连环画。前者绘画为张令涛(1903—1988)张之凡父子,后者为邓澍和伍必瑞。四位画家技法高超,我更喜欢张氏父子的人物造像,带着清末民初绣像小说的风味。

访谈更多

张映姝:用另一场轻兑换生命之重

“生活与创作,在我这里是一体的。我的诗歌创作以系列写作为主,植物题材、自然主题、女性写作,到现在的非遗主题,都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全家垭口

全家垭口,距离那时我当教书匠的那个云集乡初级中学很近,距离云集场街上就更很近啦!沿着岔路口进来的那天支公路走出去,如果步行快一点,7分钟左右就到了。在云集乡初级中学当教书

散文 | 岁月里的漂泊与眷恋

偶然读到一位文友写的:“在北京的时候,总是想着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又时不时想起曾待过多年的北京。”这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开了记忆的锁,那些漂泊和眷恋的零碎事儿,就

散文 | 四季清

本文以作者所在校园的“子衿湖”为核心意象,深情描绘了湖周四季流转的动人景致(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素洁),并记录了自身在此间的观察、感悟与心路历程。从为写《子

散文 | 京城印象

这篇散文成功将北京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精神场域 —— 城墙不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是 “历史的榫卯”;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 “精神镜像”。润色后的文本以诗性语言为

诗歌 | 无水之海(长诗节选1——5节)

在无水之海 站起的人,有着青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