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塑造人物是导演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永恒命题
来源:文艺报 | 徐 健  2021年10月25日08:21

“只有将人物形象确立,才能赋予戏剧生命的逻辑。”“导演必须心无旁骛地挖掘一个生命最独特的戏剧价值。”“导演要有艺术创造力,通过溯源、补充、完善、再创,让传统戏曲在当代有更好的呈现。”在10月15日武汉举行的“构建中国戏剧导演体系——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上,任鸣、王晓鹰、黄定山、张曼君、熊源伟、王筱頔、李伯男等数十位活跃在当下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导演艺术家围绕“戏剧的本质与当代导演实践观”“戏剧与时代·剧场与观众”“当代戏剧导演的创作意识与追求”等论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导演在舞台上如何塑造人,如何体现自己的职业担当、艺术担当,如何从题材的同质化中“破圈”,与会导演、评论家直面新时代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创作问题,坦诚表达了各自的关切和思考。

找到创作的初心和内心情感表达的源泉

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原创作品、真人真事、英模人物、命题作文……导演黄定山表示,这些当代戏剧创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几乎都在他近些年的创作中遇到了。“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我内心有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导演要保有初心,持有真诚。作为导演最主要解决的就是你自己信不信的问题,这是创作态度、创作历程,也是创作的原动力。”黄定山说,每一次遇到这类创作,都要首先找到自己的初心和内心情感表达的源泉。“崇尚英雄、追求信仰的崇高感是我在作品中始终要表达的,这种情感不分年代、不分国家、不分种族。”

时下的戏剧舞台上,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有真实原型的,有的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有的是对当代英模人物的舞台演绎,实际上观众在走进剧场之前,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等渠道已经对这些人物或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在戏剧舞台上实现戏剧人物从宣传形象到艺术形象的转换?黄定山表示,他在导演创作中经常要做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带有“光环”的人去“光环”,还原人为本人,既要找到人物本来的面貌,还要找到与当代观众认知的共情点。“不管是现实题材,还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对人的解读和开掘,对人物的塑造,是导演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永恒命题。”

谈及戏剧塑造人的方式,导演李建平发现,现在的戏剧和传统的戏剧在创作观念上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戏剧表现的都是主人公在行动过程中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客观问题加上主观问题纠缠,使他(她)在舞台上竭尽全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而观众要看的就是主人公陷入了困境,甚至是绝境,然后如何挣脱或自拔的过程。“但是现在的许多戏剧作品基本上是模范人物或者全能般的人物下凡,带着重大的使命而来,不沾油盐酱醋,自己没有任何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这里问题成堆,他用智慧排除了这些问题,克服万难取得成功。”可以说,人物塑造变得套路化、模式化。戏剧应该表现什么?李建平认为,导演是戏剧美学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不仅要体现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体现人性的弱点,体现人在各种情境下的困境以及如何摆脱困境。怎么样竭尽全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才是戏剧的根本,也是观众的欣赏期待。

导演王晓鹰认为,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戏剧作品,都在追求把戏剧冲突从外部情节引入内在情感,把人物同外部世界的对抗转化成有深刻生命内涵的情感纠结,让人物在最深沉、最多样化的情感历程中显示生命的价值和艺术的力量。不是通过深入人物内心来体现其戏剧价值的作品,不可能超越时间成为真正的好作品。

导演的职业担当来自对戏剧真正的敬畏

“一个导演一年接八九个戏,他让助手平时去现场看台,自己就用三天到剧场看一看就完事,这种导演创作中出现的现象比较普遍。”导演熊源伟表示,导演从事的是“手艺活”,“手艺活”就要讲究工匠精神,就要耐心地去做。导演要有起码的职业担当,这种担当来自于对戏剧真正的敬畏。熊源伟认为,导演永远是二度创作者,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个体生命对世界的认识解读,而不是用概念解读。“中国的编剧、导演太习惯于用概念思考问题了,实际上,导演在阐述文本的时候应该用自己个体生命的感受,寻找剧本里面跟观众的契合点,这才是导演要做的事情。”

在导演王筱頔看来,当下有很多外在因素在影响着导演的创作心态,其中包括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这些会令创作者的心态距离真正的观众越来越远。而她比较幸运的是,有将近20年的时间都可以在相对比较从容的环境下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活动,几乎每部作品都在挖掘人物最独特的戏剧价值。王筱頔认为,能让观众与戏剧中的生命产生化学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但当创作者过度沉浸在自己的认识当中时,有时可能会忽略了观众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舞台创作是否同步。导演艺术实际上也是节奏的艺术,把握好这个节奏导演在创作的各个环节也要考虑为谁而创作的问题。

导演要拓展文学的境界

导演张曼君认为,导演艺术在一定范畴内是技术活,要懂得文本,要有表现手段,要有工匠精神,还要在更加理性的社会价值或者人文价值的发现、体现上有更加长远的目光、更加广阔的视野。作为导演艺术,中国戏曲导演在追求民族化的过程中,同时要表达中国审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因为中国戏剧或者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确确实实是在平衡制约关系上的一种创造——它是奔放的,同时是克制理性的,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式审美规定法则。”

对于今天中国戏曲导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导演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导演要充分发现文学,甚至是要拓展文学的境界。二是舞台物质性手段运用与人的表演的关系。中国戏剧最具特色的方面在于演员身上承载着所有的艺术经验,甚至承载着整个戏剧美学精神,但在如今的舞台上,很多物质性的表达与这种表演传统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和融合,所以出现景大于人、物质性的渲染盖过舞台表演的弊端。三是导演个性化表达与中国剧种传统的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我们所谓的现代戏曲实际上是现代和古典的脱节,最终导致观众与生态的脱节。

面向新时代导演艺术的发展,戏剧教育家徐晓钟在为论坛发来的视频寄语中表示,这需要今天的导演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美学财富、对几代前辈导演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导演美学财富进行继承和再学习,“但从根本上来说,更需要我们自己面对时代的需要,进行开拓、创造、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