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阿荣:对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重新解读
来源:《民族文学》 | 阿荣  2021年10月17日22:38
关键词:蒙古族文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书写新时代、讴歌党的伟大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系统整理、深入分析这类作品,对于研究当代文学的思想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蒙古族当代文学及其发展演变轨迹,有个明显的特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虽然都涉及与革命有关的内容,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及文学观的发展变化,使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面对大体相同的题材却有了不同的审美判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民族国家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上,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主要有: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玛拉沁夫)、《西拉沐沦河的浪涛》(其木德道尔吉)、《红路》(扎拉嘎胡)、《骑兵之歌》(阿·敖德斯尔)、《严冬》(苏尔塔拉图)、《巍巍罕山》(齐·敖特根其木格)、《草原烽火》(乌兰巴干);中篇小说《路》(葛尔乐朝克图);短篇小说《在井边上》(葛尔乐朝克图)、《在遥远的戈壁上》《阿力玛斯之歌》(阿·敖德斯尔)等,这些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蒙古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史。

一、主题意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蒙古族小说几乎都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创作,反映了党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和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革命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革命历史小说记录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历史功绩,其蕴含的历史意识、团结思想、理想主义、牺牲精神在当下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应该引起重视。

1.创作背景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蒙古族小说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占重要地位,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1958年发表的葛尔乐朝克图的《路》以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人民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合作化运动时期的斗争生活为背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旧社会的压迫,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文革”前创作的其木德道尔吉的《西拉沐沦河的浪涛》围绕朝克图一家人和封建官员拉西一家人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封建官僚主义对人民的剥削。哈斯巴拉的小说《故事的乌塔》(又称《草原怒火》)书写了主人公巴特尔从小失去父母,在富人家做奴隶,草原上发生革命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巴特尔积极参加革命,成了革命战士。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出现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族的解放得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幸福感。激烈的革命斗争和艰苦的奋斗生活,使人民在思想上受到了革命的影响,革命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甚至转化为个人的信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们对革命的书写和讴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艺政策也大力提倡和鼓励这类作品的创作。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葛尔乐朝克图的《路》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杰作。小说中对革命历史的描写,与当时的这种写作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苏尔塔拉图等老一辈作家的生活环境和后来的革命经历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革命,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书写打下了基础。例如,玛拉沁夫和阿·敖德斯尔参加过八路军和骑兵部队;扎拉嘎胡就读于扎兰屯工业学校时参加了革命;葛尔乐朝克图读军官学校时接近共产党,后来参加了革命。参加革命的经历给这些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使得作品深入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封建官僚主义的危害性。

2.革命觉悟

受过革命洗礼的作家们深刻体会到改变社会现状,只有唤醒草原人民,让他们理解革命,认同革命,参加革命。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作者表现了历史文化积淀中所形成的蒙古族历史命运和思想觉悟。例如,《茫茫的草原》将草原独特的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描写相结合,从多层面展现了铁木尔、沙克蒂尔、斯琴等年轻人的成长之路和他们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之下,他们逐渐觉醒,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而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战斗的过程中他们虽犯过错误,但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成熟起来,最终成为优秀的革命战士。《红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学生胡格吉勒图、敖斯尔和梅其其格等知识分子在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背景下的思想矛盾以及他们革命意识的逐渐成熟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革命实践之后才实现的。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精神蜕变,并不顺利,而是在革命实践中一步一步领悟,最终完成了思想上质的飞跃。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明确告诉我们,从贫穷黑暗的历史屈辱中走出来,需要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援。

3.民族团结

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奋战,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对蒙古族和汉族团结起来一起奋斗的历史事实做了详尽的描写。乌兰巴干的《草原烽火》讲述了抗战时期汉族共产党员李大年帮助蒙古族人民摆脱封建官僚的剥削,领导他们参与抗日战争的故事。《茫茫的草原》中蒙古族女干部苏荣的丈夫是汉族共产党员周大江,苏荣在丈夫的帮助下加入了共产党。小说中的革命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起来的,汉族党员领导草原上思想觉醒的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同时小说呈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共产党的认同和拥护。小说在革命历史叙事中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蒙古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加强民族思想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小说中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和爱国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典型人物

蒙古族革命历史小说以战争场面和日常生活情景为背景,以革命为主线索,并常常以爱情为副线索,塑造了很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包括党员干部形象、革命战士形象、女性形象、反面人物形象等。

1.党员干部形象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勇于担当、党性坚定的党员干部形象。他们大部分都是革命觉悟较高的共产党员,他们领导蒙古族人民走上了革命道路。如《茫茫的草原》中塑造了官布、十二师师长洛卜桑、政治委员苏荣等领导干部的形象。《骑兵之歌》中哈达巴图是革命的领导者,他很早就接触了共产党,对革命的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心。这些党员干部有着很高的革命觉悟,他们领悟到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草原的黑暗状况,因此,他们希望带领更多人走上革命道路,创造幸福的未来。又如《草原烽火》中刻画了李大年这个老党员形象,他是接受党的任务,来内蒙古开展地下工作的,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蒙古族人民认清了现实,开始接受革命,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小说中的这些党员干部引领草原上有革命意识的蒙古族青年加入共产党,让他们受到了党的教育和关怀,有了新的理想和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员干部是草原上革命的启蒙者,引导草原人民接受革命,热爱革命。小说中塑造党员干部形象时,作家从实际出发,反映党员身上共有的艰苦朴素、忠诚于党、奉献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衬托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和刚烈。

2.革命战士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歌颂英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时期的蒙古族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勇敢机智、舍命拼杀的英雄形象,他们是革命战士,是草原上觉醒的一代。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之下,他们逐渐觉醒,为了改变民族的命运,他们开始与反动势力展开激烈的斗争,在战斗的过程中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如《茫茫的草原》中的铁木尔,《草原之子》中的巴图苏,《骑兵之歌》中的义德尔等,都是被恶势力压迫的普通牧民,他们在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下,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变成有着强烈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的革命战士。小说中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们身上具有的无产阶级的勇敢、热情、刚毅,以及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崇高品德。正是这些革命战士被革命理想激励着完成了中国革命,其英雄精神引领很多人为理想而奋斗。

同时,革命战士也是普通人,他们身上也存在缺点。小说中展现了他们性格的另一面,尤其是他们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个人主义思想情绪。《茫茫的草原》中的主人公铁木尔,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革命,有了革命觉悟,但他身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时候不遵守组织纪律,擅自离开队伍,单独行动等。总之,蒙古族革命战士在觉醒的道路上遇到了种种考验和阻碍,并表现出自身性格的缺陷,这正符合人性复杂的一面,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真实可信。

蒙古族当代小说的创作虽然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但继承了蒙古族古代文学的“史诗性”特点,小说中革命战士身上体现了古代蒙古族英雄人物的影子,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小说中刻画革命战士形象时过于突出人物的英雄色彩,使用夸张手法,使人物失去了原本的平凡与亲切,渐渐从普通人转变为神一样的人物。《西拉沐沦河的浪涛》的主人公朝克图为母亲报仇,一个人冲进旗王府,用棍子暴打拉西,放火烧了王府的饲草,打倒王府的卫兵,骑着战马同自己的爱人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这种勇敢、果断、力气超强的传奇英雄人物形象在蒙古族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非常普遍。

无论是革命战士还是党员干部,都是英雄模范,都是小说中推崇的人物。所以今天看来,他们身上具有的艰苦朴素、爱恨分明、勇于奉献等革命精神品格是难能可贵的,正是这些优秀品格使革命历史文学具备了经典意义。

3.草原女性形象

战争时期,女性是弱势群体,是被保护的对象。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女性形象。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也塑造了一批优秀的蒙古族女性形象。她们的性格豪爽、纯朴、善良,她们身上体现了蒙古族传统审美观。这些女性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官僚主义的双重压迫,刚开始她们不敢反抗,但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启发了她们的革命意识,她们最终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从而成为勇敢的革命战士。《茫茫的草原》中塑造的斯琴和莱波尔玛是典型的被压迫的蒙古族女性形象。斯琴是勇敢、善良、聪慧的女性。她在苏荣和铁木尔的帮助下接触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最后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莱波尔玛和斯琴一样,最终都领悟了党的领导方针,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成了合格的革命战士。《骑兵之歌》中的乌仁托蒂是性格活泼开朗、理想信念坚定、富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草原烽火》中的小兰是被封建官僚压迫的处在社会底层的女奴形象,但在接受党的影响教育之后,成为草原上令人敬佩的女性。小说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突出了她们的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同时,表现了她们的思想进步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4.反面人物形象

很多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塑造了思想顽固的反面人物形象,如地主、王爷、土匪、特务、叛徒等,他们自私自利、粗暴狡猾、愚昧卑劣,是恶势力的代表。例如,《茫茫的草原》中贪婪狡诈的贡郭尔扎冷、阴险狠毒的刘木匠、土匪方达仁都是反动势力的代表,他们三个相互勾结,剥削人民,反对共产党。小说《路》中朝日吉拉与封建势力合伙,勾结国民党,压迫人民,反对革命。《骑兵之歌》中的杨博彦是蛮横狡猾的形象。《草原烽火》中的达尔罕王爷勾结特务,反对革命,剥削人民。小说中还塑造了腐败堕落的僧侣形象,僧侣迷惑群众的思想,他们身上体现了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小说中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突出了其“反党、反人民”的一面,从另一个侧面衬托正面人物的革命性。这些恶势力形象是在当时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反面人物和正面英雄在小说中形成对照,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态度。

有的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借鉴章回小说中的人物写法,将所塑造人物的外貌、气质、性格、行动特征直接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鲜明,得益于作者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宏大叙事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由于契合特定的历史主题,不能局限在狭小的生活领域,必须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采用宏大叙事策略,反映宏大主题。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刻画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生动的生活画面,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社会矛盾和生活状况,深刻反思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典型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在祖国的北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革命阵地。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社会背景,叙事基本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内蒙古展开。例如,哈斯巴拉的《故事的乌塔》中描写了黑暗、贫穷的乡村环境。《草原烽火》中描写了黑暗、被压抑的科尔沁大草原。扎拉嘎胡的《红路》以扎兰屯工业学校为背景,反映了解放战争初期蒙古族知识分子的命运。《茫茫的草原》是这样开头的:“一九四六年的春天,察哈尔草原的人们生活在多雾的日子里。每天早晨,浓雾湮没了山野、河川和道路;草原清净而凉爽的空气,变得就像马群踏过的泉水一样,又浑浊又肮脏!人们困惑地、焦急地期待着晴朗的夏天!”小说以察哈尔草原为背景,对牧民的现实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这种冷酷的社会环境,揭示了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源,预言了一场革命的到来。

小说对草原牧民生活的描写、对草原风景的描绘,以及对草原儿女的性格特征的描写都源于草原,是草原生活的浓缩,显示出作家对草原的热爱。苏尔特乐图的《严冬》中,“一阵阵温馨的春风,不知不觉地使科尔沁大地逐渐解冻,复苏了,并给这里的山川原野,全都悄悄披上了鲜嫩的绿装。希伯艾里前的一条无名小溪流,布满了蓝天白云的倒影。”小说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茫茫的草原》中使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草原自然风光和牧民的生活图景。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以“马”为主角的祝词:“它那飘飘欲舞的秀美长鬃,好像闪闪放光的金伞随风旋转;它那炯炯发光的两只眼睛,好像一对金鱼在水中游玩;它那抖擞笔挺的两只耳朵,好像湖面上盛开的莲花瓣……”马是牧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这里使用生动的比拟,表达了草原人民对马的赞美之情。作者如此形象地写景、状物,不仅突出民俗民情,而且也深化主题,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壮美感。

2.火热的战场

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往往以历史宏大画面为背景,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叙述,偶尔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展现了火热的战争场面。蒙古族文学擅长描写宏大主题,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等都源于蒙古族历史事件。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从不同层面描写了社会重大变革。小说中出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例如《骑兵之歌》中展现了伊德日、哈达巴图等人物在战场上与敌人搏斗的场景。《茫茫的草原》中也描绘了铁木尔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搏的场景。《路》中也描写了气势宏伟的战斗场面。一些作家强调革命历史的“史诗性”场景。这种战争场面的描写,使故事具有鲜明的传奇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很精彩。小说中革命人物的爱情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而是伟大的革命爱情,是建立在革命基础上的爱情;不仅是恋人关系,更是革命同志关系。小说中革命与爱情叙事相结合,显得叙事更别致,爱情故事更动人。

3.现实主义手法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必须以历史为依据,作者不能过多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蒙古族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基本上遵循了现实主义手法的路径,极少数几篇作品之外,大部分都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反映了革命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现实主义是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是由社会、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所共同形成的。小说中,都是以历史事件和真实生活为基础,作品内容也以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基本特征。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苏尔塔拉图等作家是蒙古族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将,他们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这些作家以真实的笔调,客观地描写了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多层面地揭示了历史真实性。

四、结语

蒙古族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蒙古族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同层面表现了丰富多彩的革命时期的生活,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真实地再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在朴素的描述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来看,蒙古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取得了相当可贵的成就。但思想的局限和作者自身创作的不成熟,使个别小说存在明显不足,其成功与不足对后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