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文学述评 想象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姚海军  2021年09月26日16:09

不久前,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吴岩的《中国轨道号》、马传思的《奇迹之夏》两部小说作为“科幻文学”荣列其间。儿童科幻创作成为一片热土,是多种力量聚合的结果。首先,张之路、吴岩、杨鹏、星河等一批科幻作家在这一领域内长期耕耘,他们分别从儿童文学与科幻小说两个主体出发,探索了儿童科幻写作的诸多可能性和基本原则,加上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叶永烈、刘兴诗那一代作家的探索,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70年。虽然科幻起起浮浮,但儿童科幻却是科幻文学中持续最久的一脉。其次,近年涌现出一批专攻儿童科幻写作的新秀,如王林柏、赵华、马传思等,他们为儿童科幻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变化与生机。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成人科幻作家开始涉足儿童科幻写作,如江波、宝树等。

本次获奖的两位作者中,吴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创作出版了儿童长篇科幻小说《心灵探险》和《生死第六天》,而且他的相当一部分短篇作品也可以划归到儿童科幻范畴。吴岩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科幻理论家,《中国轨道号》标志着他在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后创作的回归。这本书围绕着将空间站“中国轨道号”送上100千米绕地轨道的一系列技术攻关展开,包括“中国轨道号”的舱门设计、“中国轨道号”宇航员的备用通信设备和非硅计算机研究(先是溶液计算机,后转到生物计算机方向)等。10岁的小主人公“我”虽然无法直接参与这些工作,但却与参与攻关的科研工作者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系列事件的观察者。在科研攻关进程中,小观察者当然性地选择了他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加以记述,加之一开场时他还作为核心人物完成了对北京地下水系的探索,让故事充满了童心、童趣和一丝超越时空的怀念。

《中国轨道号》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关键人物,军事装备所果绝的新领导顾阿姨、争强上进却有些固执的王选、情感火热内敛的周翔、智力缺陷的冬冬,每一个人都性格鲜明,跃然纸上。其中,老汪可以说是这些人物当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他是大院中的科学怪人,不善与人交往,却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为解决宇宙飞船降落通过黑障区时的通信问题提出了超越时代的科学理论。但也正是这种超越性,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最后郁郁而终。《中国轨道号》很好地处理了科幻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幻想与现实的衔接。作者没有像大多数科幻作家那样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未来,而是巧妙地放在已成过去的1972年,作者的亲身经历,让小说极具生活质感。作者充分考虑到科学幻想与时代的兼容性,让读者虚实莫辨。

将比较前沿的科学幻想融入儿童文学之中是具有挑战性的。针对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体,作者必须解决前沿科技所带来的疏离感。成人科幻要保持甚至主动建立的疏离感,儿童科幻中却要主动去消弥它,这是所有儿童科幻作家要面对的问题。一般而言,儿童文学出身的儿童科幻作家在此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本能,成人科幻出身的儿童科幻作家却往往需要强化这种自觉。吴岩和马传思通过自己的创作,为儿童科幻写作当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

与吴岩不同,马传思是2015年通过“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征文闯入儿童科幻界的新人,此后,他很快凭借《你眼中的星光》《冰冻星球》连续两届获得征文一等奖,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幻新星。马传思的写作风格还未定型,对于儿童科幻写作,他也有着强烈的探索意愿,在《你眼中的星光》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恬淡、美好和诗意,科幻与现实水乳交融,融合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冰冻星球》中,他试图将强概念设定融入儿童科幻,小说儿童文学的属性有所弱化,但科幻感却得到加强。而在《奇迹之夏》中,他又试图在儿童文学与科幻之间寻找平衡,在回归纯真的同时,展现世界的复杂性和对抗宿命的勇气。

《奇迹之夏》的故事由雾灵山上的神秘闪光引发少年阿星的好奇开始,写阿星与史前穴居人女孩望月的一段短暂交往。望月穿过时空裂隙来到现代人的世界,阿星则帮助望月寻找到回家的路。阿星在最后时刻才知道,在望月要回的那个远古世界里,穴居人与我们人类的祖先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决战。虽然结局不言自明,但望月还是毅然选择走向时空裂隙。《奇迹之夏》是纯净的,它简化了事物之间的因果互动,最大程度展现出了人性的光明。在对科幻写作的不断探寻中,温暖、纯净已经成为马传思科幻的鲜明标记。

虽然吴岩与马传思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他们的艺术追求却有相近相通之处。首先,他们都致力于让儿童科幻带上足够的科技感和未来感。因为读者的特殊性,现在市场上不少儿童科幻小说中的科幻创意都是已经高度普及的设定,比如时空门、外星人等等,很多时候,其中的未来科技也被魔法化,成为一种道具。《中国轨道号》和《奇迹之夏》则重新找回了科幻小说特有的那种科技炫酷感和科学探索的乐趣。毋庸置疑,这是他们对儿童科幻文学的突出贡献。其次,是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都充满了爱意。作家阿来曾说过:“小说的深度不是思想的深度而是情感的深度。”正是爱,建构起《中国轨道号》和《奇迹之夏》广阔的文学空间,让我们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近些年参加不少围绕儿童科幻创作开展的研讨活动,我在感受儿童文学界对科幻文学的殷切期望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科幻能够为儿童文学增添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丰富多样,但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选项:想象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都知道这句名言,但对想象力的重视却并不够。在我们以往的教育中,想象力很多时候被排在具体的知识之后,少年儿童的想象力甚至呈现出与年龄成反比的态势,“保卫想象力”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科幻小说探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解决“如果……会怎么样?”的问题,它的核心正是想象。儿童文学对科幻小说的吸纳,无疑增强了儿童文学的科学幻想基因,有助于少年儿童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科幻小说纵横古今时空,又多以神秘、悬疑之处切入,并辅以科学之美、逻辑之美、科技之玄妙,对读者的好奇心的调动是其他文学形式不能比的。而好奇心,尤其是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儿童成长是非常紧要的。它就像一粒神奇的种子,只要播下,就会在合适的条件下生根发芽,从而改变人的一生。让孩子们对世界、对科学充满好奇心,应该成为儿童文学的一个使命。在好奇心之后,则是对探索精神的激发。尤其是在当下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少年儿童更应该多增加一点探索精神,逐渐成长为行动派,勇敢地面对未知,去探索科学、探索世界,或者为将来的探索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