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年9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来源: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 |   2021年09月24日18:38

《孔子》,[日]和辻哲郎著,刘幸译,陈玥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36.00元

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在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这一概念,用来指称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这般人物。和辻指出这些教师都有很好的弟子,他们宣扬和实践老师最卓越的地方,经过一代代层累式的叠加,一个伟大的教师形象凝结而成。“如果这么看的话,人类的教师,只能说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因为无数人所怀抱的理想而被创造出来的‘理想人’的形象。”这构成本书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和辻对《史记·孔子世家》的可信性、《论语》的语录特征等作了考察和阐释。和辻非专业汉学家,对《论语》文本的理解在一些地方或有不周之处,尤其第三部分所谓《论语》原典批判并不为学界认可,但本书独具只眼的精彩阐说时有所见,光芒四射——不能不说是一部富于启发性的孔子研究。

 

《伊朗四千年》,[伊朗]霍昌·纳哈万迪、[法]伊夫·博马提著,安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98.00元

作为举世闻名的东方文明古国,伊朗始终带有浓厚的神秘感,数千年时间长河中,它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如此广博、复杂,梳理和看清谈何容易。伊朗历史学者霍昌·纳哈万迪与法国学者伊夫·博马提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也坦承“书写一部新的伊朗史是很冒险的事”,所幸他们对伊朗历史有着多年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并以相对通俗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波斯文明、希腊文明、蒙古文明等古老文明在这部历史中碰撞、交融,十八个朝代的更迭,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鲁米等人物的登场,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如一幅长卷在书中展开。伊朗何以成为今日的伊朗,从这部讲述这个古老国度四千年历程的通史中也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苏联]伊万·迈斯基著,[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编注,全克林、赵文焕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158.00元

苏联外交官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担任苏联驻伦敦大使,在此期间,他写下大量日记。特定的历史年代,微妙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任期内亲历或间接涉入一系列重要事件,除去日记的个人化内容,更有可观的对二战时期外交局势所波及人物和时间的记录,特别是作者与丘吉尔等英国政要的交往片段,生动、真实,有别于一般历史著述。本书编者英国牛津大学学者戈罗德茨基在这部日记已问世的三卷本、精简版两个版本基础上编注了中文版的原文内容,收入三卷本中有关中国、东南亚的所有文献并附有按语,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版本。这已经超越单纯的私人日记的意义,更像是一本精心编辑、注释的二战外交回忆录。

 

《吉尔伯特·怀特传:〈塞耳彭博物志〉背后的故事》,[英]理查德·梅比著,余梦婷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7月第一版,68.00元

 

据说在英语世界重印率最高的书籍中,《塞耳彭博物志》排第四位,是自然文学中的经典。对于其作者,后世却知之甚少。我们通常把他想象为一位隐士,一个天才,总之,是一个神化了的形象。本书作者梅比和怀特一样,也是博物学家和自然作家,在写作中,充分挖掘各种档案、信件、日记中与怀特相关的信息,并用有限信息拼出了传主的生命历程——其中绝少文学性想象、虚构的对话之类东西,整个文本平实、可信。梅比不是继续“造神”,而是“祛魅”,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可理解的怀特。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怀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怀特的:他也为生计犯愁、为人际纷争而困扰;他陷入过爱情,却单身过了一生;他的朋友圈如何给他的事业以助力,等等。本书曾获惠特布雷德传记奖。

 

《塔鱼浜自然史》,邹汉明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第一版,68.00元

塔渔浜,浙江桐乡西北的自然村,在无从细考的历史演进中形成,在2009年冬消逝,它的结局引人感叹,历史洪流滚滚而过,它的命运是必然。本书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在那里度过人生最初的十五年,他的乡土记忆由一只废墟上的供碗而起,笔下如开启闸门的河流,透过江南少年的见闻串起属于这个村庄的地理人文、山川风物、风土人情。那些带有典型南方潮湿气息的农事日常、邻里旧闻,那些岁时、禽畜、昆虫,和作者本人的回忆一起,平静、从容地在纸上流淌,映照出塔渔浜清晰的倒影。塔渔浜的消逝,在中国随时间流逝的城市化进程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对曾生活在那里的每个乡民而言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乡土社会的消失。邹汉明写下这些,让这幅江南乡村生活画卷存留在他细致、平实、得体的文字里。

 

《帝国潜流:清朝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张先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89.00元

明清时期,天主教来华,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本书广泛收集世界各地保留下来的相关文献,对清代前期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清廷对天主教的态度和政策、天主教传播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及天主教传播中的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刊印刷、医疗文化等内容。通过具体而微的个案,本书呈现了清代前期天主教本土化与底层化的特点和进程。

 

《成吉思汗:征战、帝国及其遗产》,[英]弗兰克·麦克林著,周杨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138.00元

据作者自述,本书是“基于对40年内欧洲主流语言写就的有关成吉思汗及其诸子的学术成果的综合整理”,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而非学术专著。作者显示出强大的叙事能力,生动地讲述了铁木真是如何成为成吉思汗的,他的征战和统治,他引人揣想的个性和心理。此外,本书对于造就游牧民族品性的草原自然环境、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蒙古帝国的战争艺术、妇女扮演的角色等均有探讨,从而增加了叙事的深度。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陈胜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78.00元

考古学擅长的是“格物”,是对一件件具体器物的研究。“文化基因”,在本书作者看来,是指“长期存在的某种文化特性”。通过“格物”,我们能否“致”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从哪里来之“知”?本书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上溯至中国农业和文明起源的时代,探寻中国文化特色的奠基、发展和传承,进而就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发表意见。本书由作者的随笔文字整合而成,略显零散,但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思考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中国的古今丝路》[意]苏尔迪等著,邱捷、夏沃编,邱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87.00元

这部由当代意大利学者书写的亚平宁半岛丝路简史,带领读者观看行走丝路的意大利商人群像,追逐亚细亚的丝路贸易图景,在西方叙事和中国视角的当代交汇中,讲述东西方古老文明间波澜壮阔的交往史。这部书的作者包括14位西方学者,8位当代艺术家,文中有107幅珍贵彩插,77幅黑白插图,17幅高清艺术作品,古今艺术交相辉映,展示了丝路在作为经贸之路的同时扮演的文化纽带角色,将东西方古老文明的交往故事写得引人入胜。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日]丸山真男著,路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68.00元

这是日本思想史巨擘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忠诚与反叛》《幕末认识方式的变革》等)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历史意识的“古层”》等)。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著,熊依旆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82.00元

2003年的一天,爱尔兰的一处海滩上发现一具人类骨骼,由此牵引出1972年被从家中绑架就此杳无音讯的那位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这桩与北爱尔兰冲突有关的悬案吸引了美国法学学者、《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帕特里克·拉登·基夫的注意,促他开启了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北爱尔兰冲突、和平进程的研究、采访、资料搜集之旅。本书在层层递进的叙述、分析中,不止解开这桩绑架案的神秘面纱,也对北爱尔兰共和军、北爱尔兰冲突等话题进行了透视和反思,是关于这一题材优秀的研究著作,问世后曾获得一系列英美非虚构写作奖项。

 

《韩非与法治》,夏海著,中华书局2021年8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从韩非其人、韩非的人性论以及韩非的法治论、术治论、势治论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比较,呈现了法家和韩非思想的特色;通过与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比较,呈现了韩非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体系,揭示了韩非对法家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通过与西方思想进行比较,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展开对韩非政治思想的当代反思……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特色。

 

《燕园师恩录》,王景琳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68.00元

这是2019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者王景琳先生在异国他乡追忆师长的随笔集。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届大学生,作者1978年进入名师云集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书中写到的老师包括古代文学领域的吴组缃、林庚、吴小如、陈贻焮、褚斌杰等,现代文学领域的孙玉石、乐黛云等,以及阴法鲁、曹先擢等先生,共17位。作者从个人在北大课堂内外的受学承教出发,描摹老师的形象,记述老师的学问,展现老师的性情,真情流露,颇为动人。

 

《离觞》,杨怡芬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52.00元

长篇小说《离觞》将故事发生的背景置于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的舟山群岛,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小岛上,四位女主人公的故事徐徐展开。她们有的是布店经理,有的是贫寒学生,有的来自传统旧家庭,有的受过新式教育,四位女性或偏传统,或近新潮,新旧之间,又有纠缠与过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很鲜活。作家杨怡芬的叙述极有耐心,笔调细腻温婉,作品完成度可称优秀。

 

《人间世笔记》,蒋子龙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58.00元

本书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后,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作者以笔记体手法记录了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神秘的人和事,饱含了对当下人和事的感悟、随想。在诙谐、幽默的叙述下,一个个生动的熟悉的身边人跳到纸上,看似平凡却很厚重。作者的睿智深刻、练达透彻在字里行间流淌。

 

《歌声响处是吾乡》,狄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56.00元

陕西之于民间艺术是一片沃土,在这片黄土地上生长着充满生命力、人文气质和地域特色的乡土艺术家和民间艺术佳作,本书即着眼于此,是作者狄马潜心投入十几年时间走访、沉淀、写作的对陕西民间艺术、文化、民俗等内容的难得记录。其中既有对陕西民歌、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较为概括性的阐释,也有对具体民间艺人、艺术作品的介绍,还讲述了滋养这些的历史文化土壤、方言根基等内容。由于作者自己就生长在书中所提及的地域、文化、艺术中,他的书写在可观的信息量背后有着动人的温度。

 

《契诃夫的玫瑰》,顾春芳著,译林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118.00元

契诃夫是广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但可能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狂热的园艺师”。他一生热爱自然,亲自打理花园,挖掘池塘,栽种树木花卉……而玫瑰,是他的最爱。本书以“园丁”“花园”“玫瑰”为关键词,串起了契诃夫的生命历程,观照契诃夫写作中的自然元素和生态美学思想,描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传主的精神肖像。本书包含300余幅精美插图,既有历史图片,也有摄影师专为本书拍摄的高清照片,带给读者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古画新品录》,黄小峰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128.00元

这是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研究的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于中国古画的个人化“观看”,是有别于一般艺术史、绘画史的个性化古代绘画赏析、品鉴专著。书中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等为主题,选取富有艺术价值和题材代表性的35幅古画加以详细、深入、专业又相对通俗的解读,特别是对于画作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内涵等有独到认识。这些文字突破惯常艺术史写作的某些窠臼,用心读画,透过画作接近彼时画家的创作巧思、情怀以及社会风貌。

 

《多年蚁后》,孙惠芬著,接力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35.00元

这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孙惠芬写给孩子的一部奇想童话和心灵之书。孤单的男孩童童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年蚁后,她每天晚上都来拜访童童,给童童讲述了一个关于老爷爷、蝉蛹、老牛以及海棠树的小世界的秘密。作品让孩子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看到生命的真相,回答孩子对人生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的终极追问。文本的开放性,潜隐的意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带来奇妙难言的阅读体验。

 

《马兰的孩子》,孟奇、杨飞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32.00元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原子弹实验进入关键阶段。为解除实验人员的后顾之忧,大批家属从全国各地入驻马兰——罗布泊的核心地带,一群孩子也在其中。该著从男孩严新文的视角出发,再现了一段罗布泊深处的历史。该著细节充盈,以一种生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笔墨向前推进。历史与现实的艰难、困苦、磨砺,一个时代的奋争、理想、信念,与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细腻文学书写相融交织,呈现出了一种有血有肉、温暖可感的现实主义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