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现实题材须深耕 ——中国戏曲现状观察之五
来源:中国社会报 | 云德  2021年09月05日09:34
关键词:戏曲 现实题材

戏曲的题材问题,说到底,是戏曲要不要表现、如何表现现代生活的问题,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十分复杂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戏曲的现代戏探索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为数不少的失败教训。可以说,戏曲题材转型的成败得失,直接牵涉到戏曲的发展命脉。

戏曲发轫并成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达和审美取向上必然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戏曲擅长表现历史题材,这是它们在缓慢的历史沿革中、在与受众互恰的默契中逐渐形成的表达习惯,继而演变成自身固有的艺术风格。类似髯口、脸谱、大靠、高靴、刺绣长裙、抓髻大簪等,构成了戏曲色彩鲜明的外形特征。曾几何时,权威人士批评戏曲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舞台,尖刻但也准确。如果从鉴赏角度看,确以为是;但作政治定论,则不免偏颇。历史文化的固有胎痕是特定时代赋予的,唯其如此,它们才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难道因此而断然否定所有那些“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传统文化?倘若如此,古为今用又作何解释?所以,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对京剧的认识,通常是从西皮二黄、勾脸扎靠中开始的。“头戴紫金冠,看花枪凌空飞舞”……每当京剧在水袖圆场中起步,在西皮二黄里放声时,戏曲的虚拟、写意、程式化特点,都让人体味到诗意的隽永,尤其是个中最为鲜明的程式化特点,更主要是在历史题材的表现中渐次形成的。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和成就辉煌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在历史题材表现上驾轻就熟的戏曲,面对现实生活经常会露出捉襟见肘的尴尬。当今,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词汇都与过去截然不同。戏曲特别是京剧,如果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熟视无睹,如果不反映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如果总是与当代人的鉴赏情趣格格不入,那么,它又如何保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活力?如何找到因应时代而发展的空间?如何获取年轻一代的青睐?这是摆在戏曲人面前,必须直面回复的历史答卷。

倡导戏曲表现现实生活似乎没啥争议,要害在于如何表现!原来舞台上的古人以鞭代马、以桨当船,而现代人乘电梯、坐飞机、开汽车、打手机、玩游戏,戏曲如何去表现?京剧最具魅力的扎靠、起霸、水袖、圆场、蹉步、开打等表演方式,今天用什么新的程式来替代?勾脸扎靠中形成的传统程式如何转化为表现当下生活的新手段,进而让老观众能接受、新观众也喜欢?这确实是一道戏曲特别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门槛。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现代戏调演,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到八九十年代的现代戏汇演,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现代戏展演,数以百计的现代戏流光溢彩,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地方戏佳作。像《白毛女》《刘巧儿》《朝阳沟》《芦荡火种》《杨三姐告状》《小二黑结婚》《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红霞》《三上桃峰》《凤阳情》《迟开的玫瑰》《香魂女》《焦裕禄》《母亲》《二泉映月》《狗儿爷涅槃》等等。由于受不同戏曲规范宽严差异的特点制约,在表现现代题材方面,地方戏总体上比京剧和昆曲要好。原因在于,一是地方戏长期扎根生长地域,受众有限,生存压力较大,探索现代题材的动力较足;二是地方戏曲历来取材多样,市井题材的戏相对较多,因而在表达现代人生活方面跨度较小,转变自然也快;三是地方戏长期在基层演出,服装道具较为简单,以现代服饰装扮也较为得心应手;四是地方戏的程式不像京剧那么规范,演现代戏程式转换比较容易,观众也不会十分苛求。

相对而言,尽管新编京剧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像《骆驼祥子》《刑场上的婚礼》《蝶恋花》《江姐》《华子良》《雷雨》《走西口》《铁道游击队》《西安事变》《红沙河》等,既有英雄主义的慷慨之歌,也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奉献精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强大的创造活力,但总体看来,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京剧总是不那么得心应手。具体表现在,一是京剧的成熟度较高,程式规范严格,穿现代服装演出程式很难运用;二是京剧历史负担太重,“国剧”盛名之下的探索空间严重受限;三是京剧社会关注度太高,稍有不当,戏迷会骂街,相关领导也会挑毛病;四是京剧待遇比地方戏好,内在变革的压力相对较小,这或许都是京剧现代戏进展不大的内在动因。单就演出数量和市场认可度来看,今天真正支撑京剧舞台的仍是那些传统戏和传统格调的新编历史剧。所以,经常有人建议,京剧的成长史以及本体规定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现代题材都适合于京剧表现,因而可以考虑剧团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只演传统戏,另一部分人专门演现代戏。以传统戏与现代戏的二元结构,作为京剧腾飞的两个翅膀。当然,也有人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强调京剧要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需求做出巨大改变,不然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要求京剧人切实深入现实生活,灵活驾驭当代素材,在充分体现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京剧展开现代化改造,转换艺术程式,尝试新的创造,找到京剧与现代观众的审美契合点。说实话,这个要求很高。从现状判断,京剧在灵活驾驭现代题材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时半会儿很难成功,特别需要京剧界有识之士拿出独到眼光、高超本领和坚韧不拔的耐力来。

毋庸讳言,在戏曲市场普遍不甚景气的当下,传统戏靠着千百年流传积累下的丰厚声望尚且不能满座,现代戏几乎是无法与之匹敌。顶着巨大压力从事现代新戏创作,心态难以放松,且成功几率更不乐观。新编现代戏何以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何以延续戏曲过往的辉煌——面对这一严峻的历史挑战,业界人士固然责无旁贷,全社会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关注与扶持,为现代戏的创作与展演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平台。首先,必须切实深入现实生活,参透现代社会变革的来龙去脉,摄取最适宜戏曲表现的生活素材,打通新旧题材转换中的一切习惯性壁垒,建立既有承传又相对独立的现代戏曲表达方式。二是全力提升戏曲编、导、演队伍的文化素养,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艺术转型。传统戏丰富的文化蕴含不能在现代转型中变成平淡寡味的白开水,现代戏要在剧本创作、唱词推敲和唱腔设计上狠下功夫,透过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来折射时代变迁,敏锐触动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实现戏曲与时代的交相呼应。三是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现代戏若是一味为节庆和评奖而创作,就难免缺少精雕细刻的功夫,一哄而起的图解式选题和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不可能达到以质取胜的功效。四是建构现代戏生长的良好氛围。剧目选材要精挑细选、科学论证,新戏排演要精心推敲、反复磨砺,投放市场后要广泛听取意见、回馈观众好恶,回炉再造、锲而不舍,精耕细作、减少次品率,力争排一出成一出。五是加强戏曲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和技艺攻关。要针对现代戏创作中碰到的各种难题,组织专家队伍,剖析利弊得失,总结成功经验,加强难点攻坚,精心研究对策建议,提出切实改进措施,形成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戏创作的规律性认识,尽最大可能让现代戏创作不走或少走弯路。也可尝试在国家重点院团建立实验基地,从小戏演起,从现代精品剧目复演开始,从新戏初创到不断打磨提高过程中的全国巡演开始,建立起现代戏创作、排演、完善和推广的良性生产机制,切实让现代戏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适应时代要求,表现现代生活是戏曲舞台丰富多彩的需要,也是延续戏曲顽强生命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戏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戏曲传承的使命担当,更是新世纪戏曲人不容回避的实质性大考。套用郭老那句话,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时代,迎接戏曲风云际会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