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把好方向盘
来源:文艺报 | 谭好哲  2021年08月24日23:26
关键词:文艺评论

新时代文艺的繁荣离不开文艺评论的有效推动。然而,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特别是应该以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引领文艺评论的发展,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界还存在着种种模糊的思想认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最近,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这就从基本性质上为新时代文艺评论确立了思想基调,从而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思想保证。

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创始到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在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日益发展和壮大,其中也包括了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丰富内容。就像整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一样,包括文艺理论和批评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实现了人类文艺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不仅在对人类文艺的科学认识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观念、理论问题、审美理想和研究方法,而且成为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进步文艺界参与文艺运动、开展文艺评论、推动文艺发展的思想指引,直至今日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重要精神推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就没有革命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在中国的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是中国现代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新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思想指导,依然是其应该坚守的发展正道。因此,发展新时代文艺评论,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要从以往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新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获得理论资源和思想武装,以马克思主义文论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

概括而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评判当下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对其现实状态和发展走向作出科学有效的思想介入和方向引领,像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中所要求的那样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然而,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引领文艺评论的方向,并不是一件说说就能做到的事情。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中随波逐流、追新逐后是容易的事情,随时变换旗帜、抛弃原则也是常见的现象,但能够一杆旗帜扛到底、一条道路走到底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对学术真理的挚爱和思想信仰的坚守,也需要排除干扰的心理定力和敢于斗争的理论勇气。具体来说,要把好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方向盘,端正前行方向,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理论观念、思想方法和艺术批评原则等等有所坚持。没有这些坚持,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就会出现偏差,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及其对于文艺创作的科学评论和正确引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文艺评论总是依托于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和思想方法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把文艺视为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精神生活现象,一种具有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由此,正如卢卡契所指出过的,马克思主义便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社会系统的总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解释文艺的存在和本质、起源和发展以及价值和功能,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社会过程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和阐发文艺活动的主体与客体、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以及文艺作品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力量之所在。新时代的中国文学评论要具有科学性和引领力,要能够对发生发展中的文艺新现象、新状况、新问题有正确的把握与解释,形成有效的介入和作用,首先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观念与方法多种多样,古今中外一切有助于中国当代文艺健康发展的观念和方法当然均可加以借鉴和运用,但这种借鉴和运用又都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观念和方法论基础之上。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础和根本,脱离开这个基础和根本,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进而言之,科学有效的文艺评论都是基于一定的批评标准对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进行的理论认识、意蕴阐发和价值评判活动。因此,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或原则。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历来重视批评标准问题。从文艺属于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一文艺本质观念出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文艺评论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或曰“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恩格斯在1859年写给拉萨尔的一封谈悲剧创作的信中还明确地将之称为“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古今文艺家及其作品的大量评论,列宁论列夫·托尔斯泰的系列文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把“政治和艺术的统一”作为文艺批评标准等等,都是运用“最高的标准”进行文艺评论或指导文艺工作的典范。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当代文艺的实际,又进一步发展了经典文论“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明确提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为新时代文艺评论提供了遵循。可以说,从19世纪到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之所以具有阐释文艺的有效性和推动、引领文艺发展的力量,也是与其一直具有自己的艺术批评标准分不开的。总览中国新时期以来文艺评论的发展状况,虽然总体成绩可观,但由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和批评观念的大量涌进以及其他各种思想潮流的影响,以往和当下的文艺评论实践也时常存在着标准缺失、混乱、错位、模糊以至运用错误的观点和标准开展评论的情况。那种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的评论,特别是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些突出的表现。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文艺评论形成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因此,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家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有关论述和思想,充分发挥好文艺批评褒贬甄别的功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既要当好优秀文艺创作的护花使者,也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列宁曾经在《有“保留”的英雄们》一文中批评俄国孟什维克文艺批评家米·涅维多姆斯基和巴扎洛夫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评论“十分轻率”“毫无原则”,并且指出“市侩们总是带着万分轻蔑的态度避免参加由于一方坚决而彻底地捍卫原则而引起的争论”,由此可见列宁对文艺批评标准或原则的坚持。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进一步发扬列宁对批评标准的坚持,树立真正的批评精神,多作有标准讲原则、说真话讲道理的评论,敢于对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水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惟其如此,文艺评论才能真正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成为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与批评标准相关联,文艺评论还有一个“谁来做评判主体”的问题。

从人民是历史创造活动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出发,马克思主义文论始终将人民作为文艺活动主体,它不仅要求文艺创作把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作为文艺表现的对象,把人民作为文艺叙事的主角,而且要求把人民作为文艺服务的对象,把人民作为艺术作品的享受者和审美价值的评判者。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曾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里指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因而,“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自此之后,列宁、葛兰西、毛泽东、邓小平等都在“艺术属于人民”的命题之下从创作和评论两个方面深化了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对文艺评论的功能、标准以及党和国家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领导、管理等作出了重要论述,特别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出发作出了“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的论断,提出了“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要求,强调对文艺作品要将“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结合起来。因此,文艺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但又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同时专家的评价也不能仅仅是个人趣味的表达,而应该是人民需要的集中和凝聚。在这里,把人民评价、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毫无疑问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所以,新时代文艺评论还应该始终坚持把人民的需要作为文艺评论的最终评判根据。

以上所述之外,把好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尚需持续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为文艺评论提供思想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理论,以不断发展着的理论引领文艺创作和评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就把理论创新的时代任务提到了广大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工作者面前。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理想是创作与评论双轮齐动、比翼双飞,文艺创作要走向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壮美境界,需要以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不断理论创新来支撑。因此,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必须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资源尤其是经典文论中汲取营养、获得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勇于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况、新挑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话语,从而为文艺评论提供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动力。在学习运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有机统一中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必然是一项艰巨的时代任务,但也是文艺评论界必须肩负起、完成好的任务。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