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粉丝文化何以从自娱自乐变为饭圈乱象?
来源:文艺报 | 边 远  2021年08月11日07:59
关键词:饭圈

近段时间,国家层面对网络综艺节目开展专项排查整治,通过加强网上明星信息规范、探索建立粉丝引导机制等方式,以长效整治和规范粉丝文化。消息一经发布,网友们一片叫好,大有天下苦“饭圈”久矣之势。

细想之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饭圈”及其背后的粉丝文化频频以各种强势的姿态、非理性的集体行动“占据”着公共视野。不仅有当红明星的粉丝团长期“霸占”着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与排行榜,亦不时发生“倒奶事件”“追星导致航班延误”等社会新闻,更有甚者,当涉违法失德明星被警方刑拘后,仍有一票粉丝在闭目塞听地坚称 “哥哥只是遭人陷害”,明星粉丝以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极限,销蚀了人们对粉丝行为的容忍性,也颠覆了以往对粉丝文化只是一些年轻人自娱自乐的既有认知。

那么,传统的粉丝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偏转,才会出现如此众多出位的行为,终至出现了挑战公序良俗的决绝景象?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粉丝追星本是自发性的个体行为,它可以是一个人自娱自乐的独家记忆,也可以是一小群人“圈地自萌”的集体回忆。粉丝作为明星产业链终端的单向度追随者,通过持续性的消费行为来实现对明星演艺实力和商业价值的正向反馈,比如买电影票、买音乐卡带或唱片、收看电视剧、买演唱会门票等等。同时,因为粉丝是明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终端,明星及其背后的演艺公司、制作公司需要持续不断地输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吸引人的文化产品来建构、累积和维护粉丝与明星之间的成长性关系。

那时的粉圈也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它更像是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由对某部作品或某个明星的热爱聚合起具有共同审美意趣的人群,人们在那里热情而长久地讨论着共同喜爱的对象,不时加以赞美或进行批判。于是,小小的粉圈因由共同喜爱而承接、关联起各种各样、复杂多元的情感体验,既是对日常情感经验匮乏的补充与丰富,亦完成了对日常生活与世俗价值的疏离与反叛。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明星和粉丝的身份属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粉丝“圈地自萌”的文化场域被打破了,粉丝群体和他们热爱的明星一道面对着未来的机遇与挑战。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该档节目不仅遴选出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颇具实力的偶像歌手,也以一种全新的“偶像选拔”模式宣告了全民造星时代的正式开启。其时,依托于手机通讯技术的发展,《超级女声》的节目设计将热心观众变身为“超级粉丝”,运用手机短信来为心仪的选手投票、拉票,进而成了电视节目的深度参与者,影响着节目的走向与进程、主导着选手的命运。要知道,在此之前,观众只不过是电视机前的观看者、电视节目的被动接受者,并不具有介入节目行使观众权力的条件与可能。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源自日本、韩国 “偶像养成”模式的引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创造营”“青春有你”“偶像练习生”等多档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成为选秀综艺的主流。这些综艺节目多是对韩国同类节目的仿制和形变,它们借鉴了日本的偶像养成模式和韩国的练习生制度,以选手组队竞演来展现选手的演艺能力,通过粉丝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然后,将得票较多的选手们组队成团,并为成团出道的选手奉上盛大的庆典,庆贺其加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选拔模式看似在选拔明星,却弱化了对选手演艺实力的要求,转而放大了对选手流量热度的需求,尤其在资本平台的助推下,明星背后的粉丝群体才是评估与选拔的真正目标。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一方面与文娱生态的“变异”有关。曾经的明星要靠一首首歌曲、一部部剧集来积累自己的演艺实力,这样才能让他的作品获得更大范围、更为持久的关注。而现在的明星更多地成了一个全天候产生商业价值、可随时变现的“符号”,粉丝被催促着去消费明星价值不高的作品,比如电子刊、粉丝剧、数字歌曲,还要去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推荐的商品,复制明星的消费行为,甚至在不良资本的诱导下,明星的行程、街拍、剧透等等都成为可被售卖的素材。于是,“明星”不再属于其自身,甚至无须再专注于演艺事业本身,而成为了以明星本人为核心,多方群体通力磨合、合力塑造的商业工具,是一种空心化的社会性实现。

另一方面,粉丝也在资本平台的引导下,异化成为可被量化、评估的大数据与流量,粉丝的群体数量、活跃度、转发率、评论数等都成为明星商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数与发展指征。在此情况下,明星的粉丝不仅要为明星花钱打投,更时刻身处数据焦虑的剑拔弩张之中,为了维持明星的热度与形象,粉丝们被高效组织起来,争分夺秒地生产数据,为明星打榜做足宣传攻势、购买代言维护商业价值、面对负面舆情火速控评,从而让明星获得更多的镜头和演出机会,接到更多的商业代言,展现出更强烈的品牌价值。

于是,现在的饭圈俨然成了一个个有组织、有严密序列和战斗力的社会群体,很难去温和、理性地看待追星这段青春岁月,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建构和经营明星与粉丝之间双向互动、健康向上的成长关系。但这尘嚣弥漫却并非追星的初衷,粉丝文化仍有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价值诉求,希望自己的审美意趣被承认、被认可,希望明星有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希望见证明星的成长与华丽蜕变,希望追星的岁月成为我们与他人之间沉积的情感关联,镌刻起共同记忆。毕竟,期待被铭记、被守候的,不仅仅是明星的青春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