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少衡:探讨他们的行事方式及背后的认知是有意义的
分享到: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 | 杨少衡  2021年08月09日09:03

那一年,我在省会福州参加一个旅游推介会,主办方主推土楼游。我与旅游业其实没什么瓜葛,之所以跑到那个会场凑热闹,只因为主办方来自我家乡的一个县,该县土楼众多,当时正在全力打造土楼旅游品牌。我在家乡工作多年,见证过各种起落,略有感受,听说他们到省城干这个事,很为之高兴。我家乡号称鱼米之乡、花果之城,早年间以种地闻名,城乡各地有各种景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是开发相对滞后,上下都不太重视。当年旅游产业不似眼下风光,在很多人的感觉里基本可有可无,土楼当然也不被看好。我们那里的土楼都是老家伙,说起来有几百岁,无不老态龙钟,多已不住人,接近废弃,那玩意儿能有什么用?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身边开始有人频频谈论土楼,当时我们的相邻地区做起土楼文章,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我们这边也有人提议本地不妨借鉴,利用这一资源,但是不以为然者众。据说有一位领导曾公开抨击,称那东西就是所谓“土围子”,是过时、落后、封建的象征。也有人说咱们何必跟在人家后边搞?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办厂、招商有意义。当时真没有谁知道数十年后那些土围子竟然闻名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让当地百姓赚个钵满盆盈。

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故事,包括我参加的那个推介会。该会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主办者的一个发布演讲,发布人是我熟人,他的演讲充满激情,鼓动性很强,融进不少我闻所未闻的新鲜资料,还有若干冲击力相当强烈的“最”。实话说当时我除了帮他站台,也暗自替他捏了把汗,担心一些说法依据不足被人诟病。会议一结束,我就悄悄问他有把握否,他抓住我的手腕一笑:“我知道,但是必须得这么说。”

这个推介会被我写进了《不亦快乐乎》。这篇小说写的是廊桥,不是土楼,其实没有根本区别,都是一种载体。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是想干事的基层官员,我相对熟悉,也比较关注,觉得他们值得表现。我还试图表现两人间的区别,包括他们的行事方式,以及决定其行为的认知。我觉得探讨其异同是有意义的,或许是因为多年前参加过的那次推介会。感谢《中篇小说选刊》选载,让我的这些感受能供读者了解。

访谈更多

当你去感受故乡时,恰是感受到自己的时刻

近日,“梁庄三部曲”的作者梁鸿,诗人、作家陈年喜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们关于“故乡”的写作,以及文学与故乡、人与故乡的关系等的感受或看法。

原创推荐更多

诗歌 | 走不出七月(组诗)

靠七月最近的几天,蒲扇下的方言,与蝉鸣也靠得很近——

散文 | 惊叹于鸟

偌大的翡翠湖,行走在任意一个角落里,都是惬意满满的。当然,还有鸟儿们的陪伴。

散文 | 一个人的遥远

此心安处,无需他求

诗歌 | 丝绸之路(诗五首)

叮当 丝绸的魂魄 仍在亚欧大陆的血管里 铮铮作响……

随笔杂谈 | 舌尖上的“加法”陷阱

《舌尖上的 “加法” 陷阱》深入揭示现代饮食领域普遍存在的过度加工现象及其负面影响。文章以菜市场、饭店、超市、宴席等多个与日常饮食紧密相关的场景为切入点,生动展现当下饮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