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正创新开生面   ——中国戏曲现状观察之三
来源:中国社会报 | 云 德  2021年08月08日09:49
关键词:戏曲

继承与创新是个老话题,又是工作中经常碰到且最难拿捏的新问题,二者的对立统一贯穿于戏曲发展的全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创新的历史。

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这是每个艺术门类亘古不变的进化规律。通常而言,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生命力。然而,对于这种表述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有人强调,现今戏曲演员继承的基础尚且很差,谈创新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走路都没学会就想奔跑,无异于拽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也有人提出,传统戏曲太老套、太呆板、太束缚人们的表达空间,只有推行现代化变革,才能让戏曲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再一种观点认为,继承与创新两个层次两步走,慢慢来不着急,当下最重要的是先去完整地继承,等继承的功课做足了再寻求艺术创新不迟;另外还有一种更尖锐的说法,认为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完全改变,继承只能留存传统戏曲的某些基因片段,创新就是要全面清理、彻底改造,借此促进戏曲全方位地改变面貌。

我们不去较真上述观点谁对谁错,只特别强调必须坚守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基本理念。试想,戏曲存续两千多年,定有其内在的生存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密码。如果戏曲离开了传统,或者抛开传统另谋出路,那么,这类非驴非马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戏曲。所以,继承理应是第一位的。但这绝不是说戏曲可以一成不变。如果戏曲脱离了当下社会,拘泥传统、固步自封,不能伴随时代进步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迁而进行自我革新与改造,那么,戏曲就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法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创新是必需的,是与继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戏曲艺术的一切发展进步,永远源自于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所谓继承,就是要满怀谦卑的敬畏之心,全面完整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去了解、认识和熟悉传统,就是要保留和展演传统的经典剧目,保持并传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神韵和美学特质,在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去继承传统。而所谓创新,就是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积极吸纳融汇其他艺术之长,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研发更多能够体现当代美的表现手段,用崭新的视角和手法彰显传统艺术之美,赋予戏曲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戏曲姓“古”也姓“今”。

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戏曲要发展,创新的脚步就不能停止。传统的戏曲舞台就是简单的“一块幕布”“一桌二椅”,仅把简洁的空间留给演员自行挥洒。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戏曲舞台开始“花样翻新”,有了实景,增加了灯光、舞美和交响乐等,电动化、影视化、LED的元素开始出现于舞台。我想,只要尊重戏曲作为表现派艺术的审美规律,坚持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各种不同艺术手段的融合都值得尝试和肯定,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赋予戏曲崭新的时代特质,大大增强艺术的观赏效果。

以京剧为例。二百多年来,京剧从雏形到成熟,始终是在继承与创新的交替运行中向前发展的。不断地在继承中创新,让京剧变成了一种具有完整规范体系的精美艺术。“一抬脚跨过几丛山,一挥手引来百万兵。”虚拟、写意、程式化,让京剧在数尺舞台之上,呈现出茫茫世间的万千气象。一代代绵延相传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构成了京剧技艺的精魂,成为京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鲜明特征。这是京剧的珍贵家底,是京剧自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审美优势。所有这些,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去传承,不然的话,京剧就没有未来。然而,如果毫无原则地照抄照搬、抱残守缺,京剧同样也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当年梅兰芳、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为适应时代变化,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创编了时装戏和古装新戏等,极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得到了行内的认可,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而让梅、周成为一代承前启后的京剧大家。

目前,戏曲在继承创新上的总体表现是好的,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就继承而言:口头继承多,实际继承少;盲目继承多,提高继承少;“就戏论戏”继承多,强筋健体继承少。就创新而言:盲目创新,忽视本体;标准误导,不尊重传统;舍本逐末,创作方法不正确;为新而新,舍弃了珍贵艺术资源。具体表现在,不少大投入、大制作,动辄几百万、上千万,追求场面的宏大和视觉的刺激,舞美、灯光、布景豪华气派;剧目不论题材大小,都用交响乐伴奏,打击乐声音震耳,乐队音响淹没了演员的演唱;灯光的使用与演员的表演本末倒置,角儿跟着灯光走,受灯光控制,表演的能动性大打折扣;还有盲目追求花里胡哨的奇幻效果,不论剧情需要与否随意处置舞台光线,观众看不清演员精细的表演,这都是继承创新的歧路与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强调,继承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充分认识传统的价值;要全面、完整地继承戏曲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段;继承必须是高水平传承,有时高水平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仅仅依靠模仿成就不了大师。而创新必须以传统的继承为先导,决不能用舶来的艺术观念或话剧、歌舞的表现形式,来“置换”我国独特而优美的戏曲表现体系。不然,戏曲的精妙荡然无存。

戏曲的继承创新要遵循基本的艺术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守规矩、有尺度、走正路,既不可搜奇猎异、随心所欲,也不可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声光电配得好,会锦上添花;贪图热闹,离了谱,就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大的投入和制作,若能与剧情和表演相谐调,会烘托气氛彰显气派;若只为讲排场、比阔气,那就是喧宾夺主,恶意浪费国帑。当年,梅兰芳先生倡导的“移步不换形”,当作为戏曲继承创新的基本准则。移步就是创新,不换形就是坚守京剧的“四功五法”,坚守京剧虚拟性、写意性和程式化特征,确保革新不影响戏曲的审美特征,不偏离京剧的艺术本体。其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大力弘扬。

当然,经过了数以千年的沿革赓续,历经无数艺术家千锤百炼地摸索与实践,戏曲表演的技巧和程式大多已经定型,今人要想有所突破继而超越古人,实在是个高难度目标和理想化要求。因而,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热情鼓励探索、宽容创新,决不求全责备、横加干涉,对各种新的尝试予以最大可能的包容。要建立更加开明和完善的容错机制,允许创新犯错误,给失败者更宽松的纠错机会,保障戏曲在不断地求索变革中,寻觅到更加宽广且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思路,用守正创新的坚实业绩,助力中国戏曲昂首阔步地走向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