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相濡以沫的温暖 ——观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
来源:文艺报 | 游暐之  2021年08月06日07:42

由湖南省长沙歌舞剧院、长沙交响乐团创排的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7月9日至10日在长沙梅溪大剧院首演。该剧由黄定山任总导演,编剧任卫新,作曲杜鸣,指挥王燕,主演刘一祯、王宏伟、张卓、杨小勇、王晨、赵燃、韩秋骏、李晟、杜明军等。该剧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卫生部、干部团进驻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大部分村民都上山躲起来了。还在坐月子的徐解秀留在了家。有三位红军女战士看到徐解秀仅靠一件破蓑衣取暖,就要将自己仅有的一条棉被留给徐解秀,徐解秀不肯要,女战士就拿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红军被”留给了徐解秀。

这个感人的故事在该剧第二幕中得到了历史还原式的呈现。徐解秀成为剧中的秀嫂,三位红军女战士在剧中分别名为祝霞、马大壮、湘女。全剧为六幕戏加序和尾声。第二幕“剪被赠被”的故事是全剧的“戏核”;第一幕交代了棉被的“出处”,是戏剧行动的前因;第三、四、五、六幕则是由“红军被”生发出来的相互关联的戏剧和人物情感。本剧没有局限在“红军被”这个历史故事中,而是围绕“半条棉被”做了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戏剧延展,托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时间、事件、人物、场景的变化,丰富了戏剧的表现空间以及舞台的视觉效果。

虽然“半条红军被”的故事讲起来也就几句话,但是要在歌剧舞台上表现,就需要有足够吸引观众的戏剧内容和戏剧化的表演,否则第二幕也难以承担“戏核”的重任。第二幕的开始,是幕后代表红军的合唱《云蔽天,雾弥漫》:“云蔽天,雾弥漫,餐风宿露星斗寒。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此时,舞台上虽然看不到行路的红军,但是从唱词和音乐中已经能感受到红军匆匆的步履在向着这个湘南小村庄迈进。与这种情绪氛围同时交叠在一起的,是国民党兵在驱赶着不明真相的村民们:“快逃,快逃!快上山躲避,躲避红匪。”小村庄里人们的张皇和秀嫂的镇定形成情绪上鲜明的反差,当秀嫂丈夫天剩说:“阿秀,乡亲们都躲到山里去了,咱也上山吧……”秀嫂却表示:“你去吧,我不去!家被民团已反复搜刮,什么匪再来也没啥可拿!”秀嫂的不躲不逃是因为她早已看透了国民党军队反动的本质,人物的经历和态度成为后续戏剧发展合乎逻辑的铺垫。

所以,当祝霞将阿秀和天剩病危的孩子救治过来,阿秀很感念红军的恩情,坚持要留三位女战士住在家里,胆小的天剩只好同意,因为家里促狭,阿秀让天剩去外面草垛里睡,祝霞等不忍,阿秀却说:“没事!草垛里睡一晚,冻不死他!”此时的天剩抱着蓑衣站在门外,无奈地摇头:“我的个蠢婆娘哟,一呀嘛一根筋。如今外头风声紧,她却把红军引进门。民团杀人不眨眼,大刀砍头血淋淋……”生动又生活化的语言和表演,将天剩与秀嫂夫妻间“女强男弱”的关系自然而又谐谑地表现了出来。

饰演天剩的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一改在歌剧《沂蒙山》中饰演的孙九龙果敢勇猛的形象,变身为一个胆小懦弱、事事都要老婆做主的“妻管严”。当然在后续的戏剧发展中,天剩原本是奉“老婆”之命去给三位女战士做向导,却逐渐被红军感动、感召,主动加入革命队伍,成为了队伍中人人爱戴的“天剩叔”。无论演唱还是表演,杨小勇都很注重人物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声音、动作、表情的细微变化,对于叙述性、抒情性的唱段都有很准确的诠释。饰演秀嫂的张卓是地道的“湘妹子”,她曾在《沂蒙山》中饰演夏荷,秀嫂是与夏荷的身份、性格都有巨大反差的人物,张卓通过细腻的表演、专业的演唱,将秀嫂这个性格泼辣、善良勇敢的瑶家女子鲜活地展现出来。

“半条红军被”在剧中并非只是具象的“物”,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棉被”是郑秋收送给妻子祝霞的爱情信物;祝霞将棉被一分为二送给秀嫂,是军民鱼水情深的体现;长征途中,祝霞的“半条红军被”又是战友情深的象征。从爱情、战友情、军民情,三种情感层层递进,相互交织,最终实现了从“物”到“情”的精神升华。所以,“半条红军被”既是“棉被”,也是戏剧故事本身,更是戏剧发展推进的纽带和线索。本剧音乐结构完整,内容形式上也很丰富,有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创作中比较多地运用了湖南民间音乐、戏曲的音乐素材,在第二幕中,以瑶族山歌“过山瑶”作为环境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特征性元素,在天剩和秀嫂的唱段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歌剧化表达。

一部歌剧的综合艺术魅力离不开专业化的舞台呈现。黄定山是把舞台艺术当作影视来制作的导演,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黄定山的作品,舞台上每一个细节都可在镜头下倍数放大而依然清晰不失真,这种严格的细节感,在《半条红军被》里得到了突出体现。本剧舞美在色彩上具有油画的质感,线条上又兼具国画、版画的风格。具有湖湘风格的建筑、街道,风雪弥漫的夹金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等,通过多媒体投影和灯光变幻,让雨、雪、风与舞台实景真切交融在一起,令人虚实难辨。虽然场景多,换景频繁,但是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均在不经意间完成,自如流畅、气韵贯通,毫无涩滞之感。稀疏麻质感的服装,在色彩和形态上都进行了逼真的还原,而湘江战役中战士们腰部至脚面整齐划一的殷红,在强化视觉冲击的同时,又是一种残酷战争超现实的表达;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褴褛的衣裤,头发、眉毛上的雪霜,冻伤的脸颊,干裂的嘴唇以及郑秋收长征前后有无胡须的细微差别,都有非常精准的体现,观众仅从场景、服装、造型的变化,就能深深体会到时空的转换。而演员们在穿上不同的服装、换上不同的造型、处在不同的戏剧场景中时,又怎能不深深入戏呢?

长沙歌舞剧院虽然在歌剧创作演出方面沉寂多年,但是参加演出的歌舞剧院的合唱团、舞团的整体状态都体现出不错的专业水准。剧中的主要角色基本是外请,除了杨小勇、张卓,还有刘一祯、王宏伟等。王宏伟饰演的郑秋收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他深爱着妻子,又是勇猛顽强的战士。王宏伟原本就是军旅出身,所以在表现这个人物的时候,在姿态、语言、气质上都把握得很准确,演唱和表演都充满激情。细伢子牺牲时,一段大咏叹调《孩子啊,你把眼睛睁一睁》,在王宏伟声情并茂的演绎中,催人泪下。其他如饰演祝霞的刘一祯、饰演马大壮的王晨、饰演湘妹子的赵燃、饰演细伢子的韩秋骏、饰演二贵的李晟等,在剧中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指挥家王燕准确把握了戏剧和音乐的关系,执棒长沙交响乐团很好地完成了演奏任务。

据总导演黄定山介绍,这部歌剧的舞台合成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天,直到首演前三天还在进行剧本、音乐的修订,虽然最终的呈现还是比较完整,但依然有需要精心打磨之处。艺术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通过这部歌剧,观众会更加明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如秀嫂所言:“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0多年过去了,当年共产党和老百姓相濡以沫的温暖,依然温暖着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