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间视角的疫情 ——观吴雁《京城“役”景》摄影展
来源:文艺报 | 尹汉胤(满族)  2021年08月06日09:35

走进北京798映画廊空间,66幅黑白摄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展厅各处。走近照片,面对着照片中古都北京的古建、胡同,行走于其中的人物,醒目的抗役标语……耳畔不禁响起了市井声息,脑海中映现出一幅幅抗疫的生动画面,将人们感同身受地带入到抗疫记忆中。

2019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毫无征兆地突然袭来,瞬间将还沉浸在春节喜庆氛围中的北京市民生活无情打断。时至今日,这场波及全球的世纪疫情,依然在世界其他国家疯狂地肆虐着。置身于北京抗疫生活中的吴雁,在疫情暴发初期,便以敏锐的目光,细致观察北京市民在疫情中的心态表情。他徜徉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巡视着疫情期间北京人的生活景象。经过一段时间走街串巷的观察,他从北京市民的抗疫生活中,感悟到了一种沉静于心的淡定、平和,甚至不失幽默的地域心态。这种独特的地域心态,使他回忆起了儿时生活在地安门、后门桥、雨儿胡同的街坊四邻,以及出没于父亲单位北京画院的一些老先生的谈吐风貌。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生活氛围,人际关系,无疑最鲜明地蕴藉着北京的地域文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人的表情,不仅唤回了吴雁许多童年生活记忆,同时促使他从这座千年古都的当代市民身上,更深刻地品味出了延绵于心的老北京地域文化。这一切身体会,使他毅然再次拿起了当年在《深圳晚报》摄影部工作时的相机,不辞辛劳地盘桓在童年记忆中的地安门一带老街、胡同、院落中,捕捉着疫情生活中北京市民的各种表情,并有意识地将人物形象,定格在独具古都历史风貌的背景中。历经一年多的不懈奔走拍摄,拍摄下了上千幅人物照片,最终完成了这个个人摄影展。

不可否认,吴雁手持数码相机,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疫情期间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其作品贯穿始终,大量出现的是那些古都代表性建筑,已经构成了一道北京的历史风景线。而活动于这些历史建筑中的当代北京市民,则又将疫情时期的北京生活与古都构成了一种互为印证的历史传承。吴雁可谓润物细无声地将北京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内涵,通过这次抗疫特殊氛围的还原,更加具有现时感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作品中不仅有在《天安门广场》上默默行走的人群,《鼓楼西大街》冒雪执勤的共产党员,《建外SOHO》喷洒消毒液的白衣人;更有《钟鼓楼北广场》舞动在瑞雪中的晨练者,《什刹海体校门口》呈骑马蹲裆姿势锻炼的老人,《电报大楼前》为疫情中的逝者驻足哀悼的行人……此时此刻,口罩成为这座古都市民的集体标配。然而从口罩上露出的一双双眼睛透露出的,依然是北京人淡定从容的目光。这种从容淡定的目光,源自脚下这片历史文化深厚的土地。因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拥有过令世人翘首的历史辉煌,同时也遭受过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屈辱,辉煌苦难的历史共同塑造了古都人的心理。如今的北京人已是一个融会多种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大众群体。而代表着这座古都辉煌的那些古老建筑,就像是一个不露声色的世纪老人,品味着历史沧桑,感知着未来希望,不舍昼夜地倾听着这座古都日新月异的脚步声。正是由于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才使得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拥有了自豪的地理身份和历史的骄傲。

我想触发吴雁义无反顾地拿起相机,走进疫情进行时的北京街巷,将疫情时期的市民心态,叠映在古都的历史背景中,将历史的北京与当代的北京,在“役”景中重新加以审视,这其中既充溢着一种使命召唤,又让人有一种童年生活的旧影重温感,可谓是一个意境丰富的摄影展。

疫情还未有穷期。吴雁的《京城“役”景》摄影展适时推出,目前已入围2021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相信这肯定只是一个开始,更鲜活感人的反映抗疫生活的各种艺术,定将会不断涌现出来。相信吴雁摄影展中的“役”景人物形象,也会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成为古都北京新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