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呼唤优秀作品 响应伟大时代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07月30日08:37

多措并举抓好主题作品创作

滕贞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忠实地记录这段辉煌的历史进程,以饱满的热情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抓好主题作品创作,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

超前规划,把主题作品创作摆上突出位置。我们始终把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强音作为作协工作的政治要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主题作品创作规划落实、落细、落到位。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超前规划一批主题作品创作重点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抒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求后,我们及时规划了一批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题材的主题作品,突出“四个讴歌”,锻造精品力作。目前,规划的作品大部分已经问世。二是响应社会需求、回应读者期盼,营造主题作品创作宽松氛围。主题作品不是简单的命题作文,好比一方沃土,作为规划者把握的是耕种“八字方针”,具体种植生产则是作家的事,我们不去越俎代庖,指手画脚。我们提倡作家在创作中充分考虑社会价值,考虑读者审美取向,目的是使主题作品真正能够留得住、传得开,而不是出版后束之高阁、少人问津。三是做好论证评估,提高主题作品创作选题的成活率。本着对社会、对读者、对作家负责的态度,我们对每一部规划中的主题作品都要进行论证把关,及时替换那些没有社会关注度的应景选题,做到精选、选精,保持主题作品规划高品位。

发扬传统,对作家参与主题作品创作加以引导。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一直是主题作品创作生产大省,上个世纪草明的《乘风破浪》、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胡小胡的《蓝城》等在文坛影响深远。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时代的坐标,我们通过青年作家导师制、辽宁文学优良传统“又日新”、签约作家评聘、午后文学时光等载体,引导青年作家向老一辈学习,做到不仅要打江山、守江山,还要爱江山、写江山,积极参与主题作品创作。我们发动辽宁作协主席团成员和全委会委员带头参与主题作品创作,近几年,由这些骨干作家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锻造“中国芯”》《春风故事》《锦绣》《雄风北来》《铜行里》《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等工业题材作品相继问世,成为文学辽军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

精益求精,在主题作品创作上不断注入工匠精神。辽沈大地是新中国工匠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工匠精神包含的敬业、精艺、专注、创新内涵同样适用于主题作品创作。我们恪守文不厌改的古训,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制滥造,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锻造主题作品,确保规划作品高质量。一是倡导作家在创作准备上下足功夫,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丰富和萃取写作素材。二是联合出版社共同召开主题作品版前研讨会,邀请评论家、作家、学者和编辑在出版前对作品进行研讨。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在北京举办两次主题作品研讨会,请专家学者对作品把关定向,提出建议。三是留出适当窖藏期,作品完成后并不赶时间仓促出版,而是留出至少6个月的窖藏沉淀期,综合各方面因素再度打磨,减少出版后的遗憾。办法不怕老到,管用便是良招,我们通过以上举措提高了作家创作主题作品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培养了作者,推出了佳作。

大力扶持,让主题作品领航守正创新主阵地。主题作品因其意识形态上的鲜明特质,必须给予扶持,辽宁省作协一直在扶持政策上向主题作品创作倾斜,这既体现了我们的工作导向,同时也是对作者旗帜鲜明的鼓励。一是将规划作品列入全省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将主题作品出版列入省作协“金芦苇”工程,在作品出版推介上给予支持;三是将主题作品创作列入年度定点深入生活优先考虑项目,为作家体验生活提供便利;四是在辽宁省全民读书节图书推荐、影视改编、农家书屋采购书目选定等方面,给主题作品提供更多平台,扩大主题作品的覆盖面。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好这次全会部署,尤其贯彻落实好张宏森书记的讲话要求,久久为功,抓好主题作品规划创作,让主题作品创作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到赓续,成为文学辽军永不褪色的品牌。

 

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文学品位

徐剑

10年之间,时光匆匆流逝。在切入主题发言之前,我想先说几句感叹的话。我是2019年1月退休的,最后一次穿军装坐车回家,回望那个我当了44年兵的火箭军大院时,我蓦地觉得,作为一位军旅作家,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经历过一场战争,没能像在座的贵祥、秀海兄一样,踏着硝烟,走向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军旅作家,他的写作阅历和谱系是不完整的。回到家里,我将军装挂在书房的架子上,看着仍氤氲着自己青春热血与精神体温的军服,似乎还有一种幻想,等待某一天火箭军和军委宣传局的征召,在第一时间,重新走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场,走进没有硝烟的战役之中。但是,我反而觉得很幸运,能够幸福地度过了这么多年的和平岁月,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程,有幸在场目睹和书写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的光荣与梦想。因此,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从来就没有赋闲的时刻,退休只是转场,即从军事改革的战场,转移到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令我特别感动,开篇就说:“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三个“伟大光荣”,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自信,也道出了五千年历史进程之中一个伟大成就。 这样煌煌的功业,历朝历代都非常难以做到,纵然是汉唐盛世,纵使是人文情怀最盛的北宋年间,都没有解决好。可以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下,底层穷人的生活大都能被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概括,这种状态一直穿越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始终,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无法走出的历史怪圈。当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没有哪个富裕国家真正解决了穷人的温饱问题。

近40年来,尤其是进入最近的10年间,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气魄与雄心,动员那么多政府公务员和央企管理层驻村,声势浩大地展开了这场伟大精准的脱贫行动,倾一国之力,倾全民族之情,帮助穷人,让穷人、老人、病人和孩子能够衣食无忧,住有所庇。真正实现了一代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这也是中国文人共同的千年梦想。

这三年间,我一直行走在祖国的大西南边陲,创作了《天风海雨》《天晓1921》《金青稞》《怒放》《安得广厦》等作品,这是我直面、正视、见证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的收获。从偏远的中国乡村和边地中国看华夏大地,从多民族融合的中国来看我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党的决策,深觉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确实做了许多开天辟地的惊天伟业。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大国的气派,很重要的一个衡量尺度,就是看他是如何对待弱小民族和极少民族,如何对待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安得广厦千万间”在大唐盛世还只是一个梦想,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真实的生活为作家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与营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主题出版的文学品相,我的体会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地方不写,听不到的地方不写。只有走向广袤的农村,走向遥远的边疆,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万水千山,走向人间烟火处,作家才有可能开掘一口深深的世相之井,才可能写出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学作品。

第二句话,用思想光芒照亮现实题材、主题创作。用独立作家的立场和思考,看到别人未看到的地方,发现别人未发现的新生事物,思考别人未曾思考的领域。我们的文学书写直面的是国计民生,这样的主题叙事与书写一定要有高远阔大的视野,要有深邃独到的哲学、美学发现,应该用历史的、哲学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现实题材。

第三句话,主题创作并非要以大示强,以重现重,处理好大与小、轻与重、宽与窄、深与浅的关系,充分运用好多种文学元素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报告文学的文学品相、精神品相,真正写出老百姓喜欢,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读者欢迎的好作品来,努力打造扛鼎之作,使我们中国文学真正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学的话语权。

 

推动山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姬德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学界的重大政治任务。山东省作协将在中国作协的正确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山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更加注重创新理论武装,推进文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行。文学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做到方向和道路正确。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为我们踏上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近年来,我们制定印发了《山东省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的实施意见》,举办了各类培训班、高研班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尊重作家、尊重文学创作规律有机统一,团结引导全省文学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让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成为广大作家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以更加强烈的文学担当,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谱写新时代山东文学事业华彩篇章。

更加注重强化主题引导,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学力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记录时代,创作具有时代特点和烙印的作品,是文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们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组织实施了2017—2021年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选题规划。同时,结合山东省委重要决策部署,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精神”等十大主题文学创作,对《艾约堡秘史》《经山海》《家住黄河滩》等重点创作选题进行扶持打造,推出了一批文学精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各项任务,组织实施重点作品创作出版工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紧扣时代脉搏、吹响时代号角的主题创作进行引导扶持,激励广大作家立足于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波澜壮阔的实践,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

更加注重提升作品质量,推动文学产品供给侧改革实现新突破。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学产品需求的新变化、文学传播方式渠道的新发展,改变过去更多地追求作品数量的惯性,以质取胜,提供有效文学作品,拓宽有效传播渠道,实现文学产品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无缝对接。近年来,我们在文学评奖、会员发展、重点扶持、签约作家、作品出版发表推介等环节,更加注重质量指标,更加注重文学面向大众。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创新完善文学作品质量提升机制,努力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一方面在加强传统文学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互联网+”文学工作机制,加强文学与影视、戏剧、歌舞、文旅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创新文学供给方式,释放文学发展潜力,合力推动文学产品供给侧改革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更加注重创作流程再造,在文学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完善文学精品打造机制,改进过去作品发表、出版之后再进行研讨的方式,指导帮助作家找出问题,努力提升品质。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实施文学精品战略,一方面更加注重创作流程再造,一方面在文学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作家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潜心创作出更多传之久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之作。

更加注重能力素质提升,培养造就一支担当时代重任的作家队伍。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需要培育壮大一支德艺双馨、锐意创新、活力旺盛的作家队伍。近年来,我们通过成立“张炜工作室”开展传帮带,评定签约作家、签约文学评论家,举办青年作家高研班,实施“四个一百”人才工程,加大省作协会员发展力度,积极推荐中国作协会员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文学鲁军”阵容。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实施名家人才战略,团结汇聚老一代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和新兴文学群体四股力量,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推动形成全省文学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塑造角色 塑造自己

东西

今年6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给《刘三姐》的扮演者、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说她主演的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她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黄婉秋接到这封回信后,带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及时地跟广西的文艺家们进行了分享,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文联分别召开座谈会,组织文艺家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并邀请黄婉秋老师到会发表感言。

“刘三姐”是广西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她是爱唱山歌的广西各族人民的集大成者,她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真实在于行走在广西的山水之间,不经意地就会听到类似的动听山歌,不经意地就会遇上这样淳朴机敏、爱憎分明的女性;而虚构则是艺术家们在“刘三姐”原型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加工,塑造了一个更丰满生动、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角色。这一角色如此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其创作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

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它天生就沾染了乡土气息,闪烁着民间智慧。它由民间传说变成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充分显示了民间题材的强大生命力。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去寻找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题材。《刘三姐》电影的成功在于对角色的定位和塑造,创作者们让角色在劳动、谈情说爱和斗争中全部以歌代言,这是对角色的大胆创新,是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最好诠释。词美曲美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词大部分是从民间搜集上来的,曲则大量使用了广西山歌的音乐元素,无论词或曲都深受民间文艺的滋养。

“刘三姐”这一角色的塑造过程颇有启示意义。“刘三姐”最先出现在广西彩调剧的舞台上,由于深受观众的喜爱,艺术家们对这一角色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再经过几千场的演出培育,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电影中刘三姐的样貌。也就是说,一个好角色的产生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由于黄婉秋老师对这一角色的成功演绎,我们都把她称为“刘三姐”。今天,我们尊重她以及所有参与“刘三姐”角色塑造的工作者,原因在于她们塑造了一个站得住、立得久,影响深远的角色。

由此,我想到了艺术家或作家自我角色的塑造。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作家的形象经受空前的考验。如果说过去作家只需用作品跟读者交流,但今天作家本人却要直接面对读者,甚至有时候作品都退到了作家的身后。过去,作家只用作品对读者负责,现在作家不仅要用作品,还要用人品对读者负责,这让作家们的自我形象塑造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家如何在喧哗的网络面前恪守正道?如何不受聒噪的影响而专注于创作?我想,惟一的办法就是保持创作的初心,以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为己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理解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创作出优质的文艺作品,作家或艺术家们才有可能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才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尊重和认可。

 

以“四创四化”为抓手推进四川文学高质量健康发展

侯志明

四川作协在中国作协强有力的指导下,紧扣“出作品、出人才”工作重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奋力推进“三个一流”,探索形成“四创四化”工作法,凝聚全省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磅礴力量,展现出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积极态势。

创立“三联”机制,强化政治引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为加强党的领导,我们创立了“三联”机制。一是实行党组领导和作协主席、副主席联系市州(产业)作协工作机制,坚持面向作家、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将党中央、中国作协、省委省政府重要会议精神及时传达下去,将基层作协所需所求及时反映上来。二是实行党组班子成员联系直属各事业单位、文学杂志社,掌舵三家刊物的政治方向,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三是实行党组班子和作协主席联系重点作家、重点写作项目,切实提高作家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作家关注国家“大事”和“大势”,胸怀国之大者。确保重点写作项目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

创设“三大”平台,孵化精品力作。我们通过创设培训班、重点作品扶持、改稿会等“三大”平台,努力孵化精品力作。一是举办四川省作协新会员培训班、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等各类培训,培养发现优秀青年文学创作人才。二是出台《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法》《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重要文学报刊发表成果补贴办法》等文件,全力推动《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的出台,激励作家创作文学精品。三是统筹协调国内省内公开发行文学刊物,开展为期3年的“文学川军·百场改稿进基层”活动,变原来表扬赞美的作品研讨会为挑刺挑问题的作品改稿会,深受基层作家欢迎,也大大转变了作协的工作职能。2020年以来已完成改稿活动26次,受到广大作家的高度赞扬。

创新“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深化主题创作。2017年以来,省作协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在全省发出“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作家不能缺席”的号召,创新开展为期4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每年推出百件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用文学形象鼓舞士气,记录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动了全省27个市(州)、产业作协的2万余各级会员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组织4500余名作家开展主题创作采风活动200余次,举办专项培训班和主题文学创作讲座100余场次,发表作品1000余篇(首、部),征集主题作品335部,签约扶持107部,出版(发表)56部,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

创建“两个互动”格局,优化文学惠民举措。文学的根在人民,源泉在人民,前途在人民。只有根植于人民,才有源头活水,才有真正的繁荣昌盛。四川文学寻根溯源,创建纵向与市州区县作协单位,横向与跨区跨行业单位文学互动的合作格局,将文学惠民举措送进人民群众生活中。一是与27个市(州)、产业作协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文学活动,打造四川文化新品牌。二是与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四川作家文库。优选四川作家的文学作品,在省图书馆设立四川作家文学作品收藏阅览厅,并借《四川日报》新媒体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宣传推广,共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是与成都传媒集团签订网络文学产业共建战略协议,打造天府网络文学产业园,吸引优秀的网络作家来蓉创作,催产更多优秀现实题材网络作品。四是与重庆市作协合作,签署《四川重庆文学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动川渝文学融合繁荣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的中心工作,全力引导服务作家写大事获大奖出大师,推动四川文学事业和四川作协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全省作家能够群策群力、奋发有为,期待在呼唤优秀作品的伟大时代,能够有四川的位置、四川的作家、四川的声音。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蒋胜男

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我们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更是我们的国民自信心、凝聚力极为增强的一年。

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文学创作者,对其中的三句话感触尤为深刻。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三是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100年前,有报社曾经发起讨论,想象百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当时有许多名人都来信讨论,但纵然是最乐观、最具想象力、脑洞最大的来信,也无法想象出100年真的过去以后,如今我们国家的富强与进步。

100年前,许多前辈都在为中国谋出路,而这百年来我们走过的路,亦是经历无数坎坷,但重要的是我们虽然走得艰难,但从未放弃。前辈们的100年,让我们从满目疮痍到如今的富强繁荣,接下来的100年,我们要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作为网络文学作家,我们受益于时代,受益于科技,也受益于国家与人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要求,说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创作既要总结过去,也要关注当下,更要展望未来。

近年来我一直创作历史小说,从《芈月传》到《燕云台》,乃至下个月要出版的《天圣令》与下一部《铁血胭脂》,从先秦到宋辽夏,我感受到以史为鉴这一点尤其明显。历史上的事件是过去的,但在未来我们面临抉择时,前人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犹豫与抉择,能够成为我们汲取智慧、增强信心、学习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源泉。

故事是一条船,最好的收获是能带领读者去探索历史长河,去学习思考。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知兴替。看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5000年的历史,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思维方式,历史上每一个走到十字路口的人的选择都可以给我们以参照,那些迂回的经验,实际上也是在给我们探路。

前段时间看《觉醒年代》,每到一个十字路口,都有一群时代探索者勇敢探路,最后剩下来的只是那些走对方向的人,现在重看前面倒下去的那些人,未必就要被否定,未必就是“愚蠢”和“错误”,他只是探路,去“踩雷”。他们当时为什么走这个方向、选择那种思维方式,依然是值得去探索,去学习,甚至去共情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下一个路口有更多的思维模式,有更大的概率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互联网缩短了所有的距离,让优质的文学与内容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进行传播,但同样对于作家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加深。虽然网络文学体量在变大,从业者变多,产业广泛性在延拓,但更新、创新和突破的压力,也在困扰着作家们。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加深自己的学习思考,深入生活,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共鸣,与人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