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诗应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来源:文艺报 | 金 本  2021年07月13日10:26

儿童诗应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这是儿童诗创作的基本原则。这方面,凡做得好的,读者就喜欢、爱品味、受感染;凡做得不好的,读者就不喜欢、不接受、远离之。

当前儿童诗创作中,一些作品没有认识到或忽略了这个原则,因而影响了与读者的心灵沟通。为了提高儿童诗创作质量,使其真正成为儿童们的精神食粮,有必要重新认识——儿童诗应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什么是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抒情主人公,是诗歌作品的自我形象。它融汇着作者的经历、思想、情趣、理想等个性特征。不管是直接抒情,还是把情感投射到景物或事物上的间接抒情,体现的都是作品的自我形象。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接受对象的诗歌,它必须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所以,它的自我形象一定是儿童。因此,诗人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首先要把儿童设定为自我形象。抒发的情感、引发的想象、选取的意象、构思的方式、使用的语言,都应当是儿童的。这就是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雨兰的《脚印》,就是很好的例证。“我走一步/留下一个小脚印/再走一步/又留下一个小脚印∥多么有趣啊/好像是一个个小脚印/把我送回了家∥天那么黑了/那些留在家门外的脚印/会不会害怕呀?”

“会不会害怕呀?”表达了对“小脚印”的真切关心,这种情感只有儿童才会有;是小脚印“把我送回了家”,是奇妙的想象,这种想象只有儿童才会有;“小脚印”是反复使用的意象,这种意象只有儿童眼睛里才会有;同样,“我走一步/留下一个小脚印”这样生动的语言也只有儿童才会有。

这首诗,请小学生读了读。他们说“作者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所以非常有趣”“写活了”“想象奇特”,他们都很喜欢。可见,这首诗的自我形象是儿童,做到了“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而另外一首诗,则忽略了“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这一原则。“我分点饭给男同学/他提出条件/要我教他解一道题/我减掉的脂肪/肥了他的文化田”。

这首诗,就艺术手法来说是很独特的。但它的自我形象不是儿童,它的情感、想象、意象、语言都不是儿童的。把它作为儿童诗,儿童就不好接受。

这首诗也请小学生读了读,他们说“不那么‘接地气’”“有点儿成人化,不贴近儿童的生活”“读起来感觉有点儿乱”。可见,读者要求儿童诗反映儿童情感,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为什么应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诗是抒情艺术,通过抒情感染读者,从而启迪读者心灵。儿童诗在向儿童抒情,儿童接受这种抒情,抒情才能实现。这就要求诗所抒发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必须在同一个频率上,这样才能产生共振,发生共鸣。只有诗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感染儿童,实现诗的审美功能。如果一首诗抒发的情感不是儿童的情感,或只是貌似儿童的情感,就不能发生共鸣,就达不到感染儿童的目的,这就是儿童诗应“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的理由。

李德民的《橘子码头》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一样颜色的橘子/是一个小小的/避风的码头/小船一样的橘瓣/一只紧挨着一只/泊靠在里面∥橘子的码头里/已没有了多余的空间/还剩下一只小船/在夜空中飘着/飘成了月牙儿”。诗人把橘子想象成码头,把橘瓣想象成小船,把飘走的橘瓣想象成月牙,创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这正符合儿童们的想象,儿童们经常把夜空想象成大海,把月牙想象成小船。诗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一下子就发生了共鸣,审美效果立即产生。

这首诗请小学生读了读。他们说:“那月亮在夜空中升起落下,不正像小船在水面上飘荡着寻找码头吗?诗歌让人觉得趣味无穷,引发我们的无限遐想。”儿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鸣,则是由于诗人很好地注意了“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而另外一首诗,则忽略了这种情感共鸣。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最后一朵石榴花凋谢的时候/善良的小燕子高兴地祝贺她已坐胎/时光荏苒 我离别那个小院已整十载/我是多么怀念石榴花吹喇叭的童年时代。”作为成人诗,这首诗创造的意境是很优美的,但给儿童们读,他们就会觉得被隔在一道墙之外。

这首诗也请小学生读了读。他们说:“诗中的比喻我觉得很独特,但‘她已坐胎’‘已整十载’‘童年时代’不是我们说的话。”可见,诗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不在同一个频率上,就不能发生共鸣。

所以,要想让儿童与诗发生共鸣,我们创作儿童诗时一定不要忘记“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那么,怎样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

创作出一首好的儿童诗,除了抒发儿童的情感、展开儿童式的想象等重要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应当特别注意:一是选择儿童眼中的意象;二是使用儿童口中的语言。做好这两点,儿童们才会觉得诗中是自己看到的景物,诗中说的是自己的话。

诗的意象组成意境,意境用以抒情。既然儿童诗的抒情对象是儿童,所以儿童诗的意象一定要选择儿童眼中的意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能够形象地表达情感。儿童诗的语言尤其需要形象生动,充满儿童情趣,读时朗朗上口。张秋生的《倾听乌云的交谈》做得很好。“当两片乌云/碰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用闪电问好,/用雷声交谈。∥于是,他们的情感/化作珠帘般的雨点/落下来,落下来,/敲打着我的小布伞。∥我倾听着——/啊,他们的笑声/他们的叹息,/从天空一直传到了地面……”

“闪电”“雷声”“雨点”“小布伞”,这些意象蕴含着儿童们的情思,为他们所熟悉,因而能够很好地组成意境,抒发情感。

“用闪电问好”“用雷声交谈”“珠帘般的雨点”“敲打着我的小布伞”,这些语言都是儿童们口中的话语,他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

这首诗请小学生读了读,他们说:“‘情感化作珠帘般的雨点’把抽象的情感化作具体可感的雨点,很生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很顺畅”“有意思,有画面感”。

而另外一首诗,则忽略了儿童诗对意象和语言的要求。“烟草处/洒尽莹澈的清光∥仿佛一颗沙粒/从上帝的指缝间漏出,无声无息”。

这首诗也请小学生读了读,他们眉头微蹙,说:“语言很美,很朦胧,但不太理解诗意”,“读不懂”。

看来,选用儿童眼中的意象,使用儿童口中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做到“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儿童诗应以儿童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相关链接:

也谈童诗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儿童诗里的“隐藏”与“化身”

关于幼儿诗艺术“稚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