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读《高山下的花环》:在战火中谱写人性的光辉
来源:文艺报 | 张天宇  2021年07月12日10:59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可谓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颗明星。作品将大家与小家相结合,将爱国情怀与军民鱼水情相结合,谱写了一曲解放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的慷慨悲歌,彰显了人性的光辉。1982年,小说一经出版,便在国内掀起了空前的阅读热潮。与此同时,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歌剧、舞剧、现代评剧等多种形式进行演出,尤其是1984年由谢晋执导的同名电影斩获多个奖项,引起热烈反响。是什么使《高山下的花环》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军旅题材小说,重点讲述了高干子弟赵蒙生的部队生活,并且从赵蒙生的视角出发,记录了九连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无畏的战斗情形。以往的军旅题材小说无论是描写战士们的训练有素还是记录他们在战场上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场景,都习惯于将战士们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进行书写,一如他们在训练场上迈出的整齐划一的步伐,忽视对于人物个性的展现。李存葆将军人群像拆解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我们能够看到战士们身上最鲜明的个性:连长梁三喜忠厚正直、平易近人,炮排排长靳开来性格直爽、风趣幽默,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段雨国对部队训练不以为意,只想成为中国的雨果……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最真实的人,他们的存在为部队生活增添了温情与亮色。

小说通过赵蒙生的叙述塑造了连长梁三喜的形象。这个生在沂蒙山的山东大汉节俭朴素,他带兵极严但宽以待人,他思念着家中的母亲和妻子,一直惦记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却从未见过一面……在战场上,面对敌兵的三面射击,梁三喜沉着果断地作出决策并身先士卒,展现出极强的领导力与应变能力。他带领全连以惊人的速度穿过高山密林抵达指定地点,勇敢地飞身跃出战壕、滚向山下,以通过完全暴露在敌射界之下的坡崖。在伤亡惨重、断粮缺水的危难时刻,梁三喜立即改组人员,成立党员突击队主动出击。在枪林弹雨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梁三喜的铁血柔情:看到尚未成年的司号员小金牺牲在战场上,梁三喜“眼中涌出滴滴泪珠”,并且“用毛巾擦拭着小金脸上的泥垢和汗渍”;他把全连仅剩的半壶水给了渴晕的战士段雨国,最先发现了隐藏的敌人却为保护赵蒙生而中弹牺牲;在弥留之际惦念的不是家人,而是他尚未还清的一份欠账单……

原是宣传处摄影干事的赵蒙生,在梁三喜牺牲后对没有为梁三喜拍摄一张照片而感到悔恨,但他的观察和讲述正如那台照相机,为我们记录下了梁三喜在生活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及其在战场上表现出的灵活果断的指挥能力和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呈现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觉悟、生活作风和拼搏精神。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像梁三喜一样的共产党员,舍己为人、吃苦耐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与梁三喜不同,主人公赵蒙生的形象在小说中具有明显的成长过程。这位好逸恶劳的高干子弟过惯了小资生活,渴望在母亲的安排下调到军机关工作,因此赵蒙生赴九连任指导员只是为了实施“曲线调动”,他来到前线也一心只盼离开战斗连队,重回军部。然而,在战斗最困难的时刻,赵蒙生抱着十几枚手榴弹只身闯进敌洞,炸死了藏在洞中的9名敌人。战争结束后,他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从此扎根云南边陲默默战斗。是什么让赵蒙生打消了调动的念头,让他的思想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如果说全师大会上雷军长对于赵蒙生母亲的痛骂刺痛了赵蒙生的自尊心,让他开始觉醒、决心以行动捍卫尊严,那么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一步步胜利则让赵蒙生深受震撼,激发了他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血性。平日悉心照顾赵蒙生起居的司号员小金累死在战场上,牺牲时尚未年满17岁。靳开来视死如归,坚持要带尖刀排,最终在为体力耗尽极度缺水的战士们摘甘蔗时踩中地雷牺牲。年轻有为的战士“北京”有着极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却因两发臭弹暴露目标而牺牲。赵蒙生曾对梁三喜怀有成见,梁三喜却用自己的身躯为赵蒙生挡住了子弹。在战友们身上,赵蒙生看到了属于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正如他所说:“置身于敌人的碉堡之下,我才深深地感到,这里已绝对没有啥将军后代和农民儿子的区分了。我们将用同样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雷,去承受火,去扑向死神,去战胜死神,一起去用热血为祖国写下捷报!”

而在战争结束后,赵蒙生的心灵受到了更大的触动。在烈士善后工作中,两个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梁大娘原来是赵蒙生的奶妈,梁三喜与赵蒙生因此“本是同根生”;战士“北京”竟然是雷军长的独子薛凯华。由此,小说中呈现出多处鲜明的对比:赵蒙生的优渥家境与梁三喜的穷苦生活形成对比,赵蒙生的幸福美满与梁三喜的悲惨家世形成对比,赵蒙生一心想要调至军机关与同是将门之子的薛凯华主动请愿奔赴前线形成对比,赵蒙生的母亲想方设法为儿子走后门与雷军长将独子培养为将才、最终战死沙场形成对比……面对这些对比,赵蒙生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进一步向党、向人民、向部队靠拢,完成了思想上的彻底转变。

《高山下的花环》卸下了烈士们的光环,没有堆砌豪言壮语,而是将他们作为真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书写。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质朴而深厚的战友情、父子情、母子情和夫妻情为这部军旅题材的小说注入了温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支持。真实性是这部小说呈现的突出特点,它是引起读者广泛共鸣、进而掀起阅读热潮的重要原因,也体现了作者李存葆的创作观,即对于艺术的真实的追求。李存葆曾奔赴云南前线,亲眼目睹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战士们的战斗情形,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有其原型。以丰富的材料作为基础,李存葆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了创新。《高山下的花环》开篇以1982年李干事对于赵蒙生的采访作为场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赵蒙生的自述中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赵蒙生在讲述之前,对李干事提出了三点要求:不要用华丽的辞藻进行装点,不加粉饰地将其记录,不美化人物、如实描绘生活中的“这一个”,体现了李存葆对于文学创作的真实性的坚守。由现在回望过去,这使赵蒙生在讲述中不会沉湎于过去,而是不时跳出当时的情形,以当下的心性对过去的自己进行反思,抒发对过往事件的感受,这种巧妙的叙述节奏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也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当下。

由此可见,《高山下的花环》也是一部极具反思意味的小说,以极强的时代意识唤起了读者对于过往岁月的重新思考。作者以赵蒙生和吴爽等形象大胆揭示了党员队伍的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雷军长之口道出了严以治吏、防腐戒奢的重要性。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形象关系到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望,影响着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回顾百年来党的发展历程,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