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文小品咀华》作者及版本
来源:藏书报 | 乔天一  2021年07月08日07:41
关键词:版本学

《古文小品咀华》是清初的一部古文选集,纂辑者题“吴门王符曾”“ 吴门后学王符曾”,可见他自视为苏州人,其生平已很难考证。他在书前的《赘言》里面说:“予自戊子初夏,既辑《左传》问世,复采《公》《谷》《檀弓》《国策》《史记》、两汉、三国、六朝、及唐宋诸名家鸿文巨篇,合为一编,句栉字比,选胜搜奇,一依《左传咀华》例。”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的信息看,名为《左传咀华》的著作,现仅存一部,藏于重庆图书馆,其著者、版本信息著录为“(清)唐符会、(清)朱允谦评点,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北山书屋刻本”。按,“会”字繁体作“會”,“符曾”“符會”之差,很可能是因形近致误,而清康熙四十七年的干支恰是戊子。虽然很难解释“王”“唐”差异何所由来,但从著者名字、刻书年代看,重庆图书馆所藏《左传咀华》即《古文小品咀华》的前作,还是基本可以认定的。至于两书纂辑者究竟是“唐符会”还是“王符曾”,还是他因某些原因(最常见的是其父母存在入赘、改嫁等情况),既用过王姓,也用过唐姓,就只能等待研究者进一步发掘历史资料了。

现在存世的《古文小品咀华》有两个版本,一为耕读轩刊本,共收文章二百九十一篇,一为周介孚旧藏清抄本,共收文章八十一篇。两本所收文章大略相同,仅有两处差异:其一,耕读轩本所收《告为义帝发丧》,周介孚藏本未收,代之以《上太公尊号诏》;其二,周介孚藏本末篇《嘉庆庚辰七月求雨文》,是全书唯一一篇骈文,不见于耕读轩本。

两本相较,耕读轩本依文章作者朝代编次,上起先秦,下至明代,一代之中,君前臣后,颇合当时通例;周介孚藏本所收文章篇数明显少于耕读轩本,编次亦略失伦序,如所选汉朝文部分,西汉高祖之后,即次以东汉明帝、章帝,再跳回西汉的文帝、景帝、武帝,而以开东汉一朝的光武为帝王之殿军,显然未经夷考。从这个角度说,篇幅较小、抄成较晚的周介孚藏本《求雨文》写于嘉庆庚辰,即嘉庆二十五年(1820),抄成年代显然不能早于此年,反而可能反映了《古文小品咀华》的早期形态。而从《清仁宗实录》的记载来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帝曾先后三次分别去静明园龙神庙、万寿山广润祠(今颐和园南湖岛龙王庙)拈香,可知当时北京周边应有较严重的旱情。而《嘉庆庚辰七月求雨文》作为一篇并不如何警切的清代骈文,却被抄在《古文小品咀华》这部收录自先秦到明代散文小品的选集末尾,或者是抄录者目睹时艰,故抄录下来,或者就是抄录者自己所作。从这一点说,周介孚藏本的抄成时间,大概就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或者稍晚一些的道光初年。那么,到嘉庆、道光之间,《古文小品咀华》的初稿本或许尚在人间,但今天已经不可得见了。

另一值得提及的,是王符曾在《赘言》里面说,刊行《古文小品咀华》,是应“坊客敦请”,即书商约稿。以此例彼,《左传咀华》也应该是书坊刊印的“市场书”。耕读轩、北山书屋,大概都是书坊的名字。

本次整理《古文小品咀华》,是以耕读轩本为基础的,而将周介孚藏本中的《上太公尊号诏》附录于书末。《嘉庆庚辰七月求雨文》既无甚警句,又与全书体例不合,故黜而不录。王符曾纂辑古文时,为就“小品”之名,对一些本来较长的文章做了删节,仅保留了他认为属于全文精华的部分。本次整理出版,仍其故貌,以见编者由博返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