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夏季书单
来源:女性文学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   2021年07月02日09:56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共20部。次年1月底,女性文学好书榜将发布年度10部华语原创好书及10部国外翻译类好书。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今年3月,女性文学好书榜推出了春季榜单。以下为我们推出的夏季榜单,包含12部华语原创好书及8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夏天草木绽放,欣欣向荣,希望朋友们喜欢这份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认识她,他方才知道,世上有一种渴望牺牲的人,就像飞蛾扑火,由着光的吸引,直向祭坛。”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一把刀,千个字》发表于2020年第5期的《收获》,是《收获》2020年度榜长篇小说榜首。小说虽然从男主角陈诚的视角出发,但故事的核心却是那个未曾有姓名的“她”飞蛾扑火般的献祭之举。在整部小说中,“她”是朦胧模糊却又无处不在的。“她”是陈诚的母亲,也像是小说中所有的女性人物的合体代称。在小说中,王安忆游刃有余地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女性角色:那个为理想而奋斗的烈士母亲,那个深沉果敢的姐姐鸽子,那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嬢嬢……她们风格各异,面目清晰。

王安忆的句子是用生活的针脚密密织出来的句子。一针一线,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她对生活、对人的洞察和理解。在《一把刀,千个字》中,王安忆用严密的文字勾勒出她早已体察入微的生活面貌,用穿越历史的人物填充风云变幻后的灰暗色块。她用跨越时空的不同菜品,串联起生活、血缘、革命与理想。于是,这部用匠心“烹调”出来的作品,也在不断升腾的烟火气中弥漫出生活本身的味道。无论从人物、语言还是小说的意味来看,王安忆都再次证明了她作为当代文坛重要作家的创作实力。

02

《幻兽之吻》

周晓枫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存在的价值观,被相对论所动摇。没有绝对的慈善与温柔,没有绝对的残忍与冷酷,极致之中,必有彼此。”

推荐人

孙莳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幻兽之吻》是周晓枫的最新散文集。较之其以往的散文,《幻兽之吻》在密度、深度、篇幅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童话、飞行、梦境——过去散文中已现身过的元素在本书中再次出现,并有了更为深刻的解释;同时,一个新的群体“兽类”登场——从《巨鲸歌唱》到《有如候鸟》,从水中的游鱼、空中的飞鸟到陆地的野兽,《幻兽之吻》是使周晓枫动物题材创作完整的一块拼图。

《幻兽之吻》中动物书写的特殊之处在于,面对动物这一群体,周晓枫既不作为狩猎者抓捕,也不作为驯养者抒情,而更多地作为“半兽人”旁观。——“半兽人”一词来自周晓枫对自身角色认知的提炼,即,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她最终的着眼点并不在二者外在特征究竟是人是兽,而更在差异性背后的同一性,即共同存在于二者身上的“人性”和“兽性”。在这一认知的统摄下,周晓枫写美好也写残酷,写纯净也写血污,不仅写为人喜爱的猫咪、土拨鼠,也写令人惧怕的虫、食人鱼和狮虎兽。在《幻兽之吻》中,周晓枫以刻刀般的笔触精准刻下动物群像,在纸面上完成生物链条的建构,又从中抽离、反观自身,完成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反思。在散文写作的抒情传统之外,周晓枫开辟出了一片智性之地:在她笔下,“每个人,都是不能把自己锯开的潘神”。

03

《流俗地》

【马来西亚】黎紫书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顾老师依然合着两眼,四周的黑暗坚硬如石,脑中却光影丛生,随着银霞说颜色,颜色便像喷罐里挤出来的彩带四下纷飞;她说形状,各种形状犹如万花筒般在黑暗中奔放旋转,然后黑暗转成白底,横的竖的黑色线条在其上穿梭回旋,不断变形;她说光,便有了光;红黄蓝绿,七彩缤纷的光,四面八方如喷泉涌出。”

推荐人

孙莳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流俗地》是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最新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小城“锡都”,以城中“楼上楼”为圆心,黎紫书以精妙稳健的叙事刻画出此地芸芸众生相。

除显而易见的叙事功力之外,《流俗地》的妙处更在于贡献了古银霞这一特别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先天失明;另一方面,与日常所见盲者不同,面对这个自降生起就是一片黑暗的世界,银霞有种天赋的洞察力——她不单用感官感受世界,更用直觉领悟世界。小说中,银霞是个电话接线员——这身份似乎有着另外一层寓意:小说叙事跨越时空、错综复杂,正是银霞作为枢纽,以其穿透时光的洞察力,借回忆之丝勾连起整个时代。时间来来往往,银霞是那个被留下的人,也是孕育着恒常的人。也是银霞,使“流俗之地”不俗:在她透着光亮的“心灵目光”下,此地再平凡不过的人事被笼上了一层灵气与玄机。神性居于她自身内部,晦暗浊臭处她用这“目光”织网——人世流转,俗世之灰尘气息自地底升起,而诞生于黑暗中的那张梦网,就成了《流俗地》。

04

《金丝猿的故事》

李渝 著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可是当你拉高视线,从一个遥远的角度设法再见城市,朦胧细雨中在城市的上方,如银如水,如古青瓷般闪着光芒,柔美缠绵的新的城市出现了;抒情还是可能的。”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李渝被台湾文坛视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镇”。她的创作奠基于台湾,成熟于海外,其深厚的艺术史素养、参与“保钓运动”的经历皆为其文学创作注入了别样的经验。

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围绕着森林里的金丝猿传奇、将军惊心动魄的最后一战、将军退役后的惨淡后半生、将军之女寻觅金丝猿等多则故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拼图”游戏。李渝以温静如玉的文字书写绵里藏针的褶曲世情,以融入中国古典士大夫情趣的现代主义语言描摹重溯家国/个人记忆的艰难。古典绘画的艺术视野亦为她提供了笔法转换的契机:当时间总是拦腰拗折,朦胧的回忆光晕里永远充斥着模糊不清的人脸,散落的故事碎片往往藉由栀子花、羊齿等物象重新联结,如水墨画般鬼魅地淡出又复现。

在《金丝猿的故事》中,女性形象的行动轨迹往往蹊跷地成为个人创伤与历史暴力环环相扣的关键因果。小说结尾处将军之女马怀宁如愿得见金丝猿的神性时刻,成为故事碎片最终建立起闭环关系的圆满一刻。它揭示了李渝的核心创作理念:对战争创伤、时间暴力的艰难反刍是绕经整部小说才能缓慢抵达的黑暗之心。

05

《河海谣与里拉琴》

蓝蓝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海岛,村庄,记忆。我是一艘沉船

紧紧锚住大海。我是你驯养的一只海鸟

从这里起飞,也在这里着陆。”

推荐人

王佳蕊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本书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蓝蓝的全新诗歌自选集,收入实验性诗剧《阿基琉斯的花冠》。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这样评价蓝蓝:“她沉思,低吟,在大地上呼吸,在旷野里呼告,在天空中参美,在诗歌里写下明澈、惶然或悲悯的声音……蓝蓝的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也有魂魄。”

正如这本诗集的题名一样,诗歌中充满了以海为代表的各种自然现象,通过攫取透明的、闪亮的、清澈的意象,如雪、海、星、浪、鱼、涛等等,加入感官层面的,气息、眼泪、低吟,刻画情与美,也唤起读者情与美的体验,阅读这本诗集,仿佛身处海岛,能够感觉到海风夹带的咸湿气息。

书中收入的诗剧也非常亮眼,以荷马史诗前半部分的故事为素材,以强烈的女性眼光和犀利的笔触,诗人一步步解构了史诗中的战争观、英雄观和女性观,重新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缘起,给予海伦与帕里斯、珀涅罗珀与奥德修斯、达芙妮与阿波罗之间纠葛以新的解读,赋予了女性发声的机会和主动选择的权利。由此,女性在现世里彰显自己的智慧与魅力,她们不再是谁的妻子和情人,她们是她们自己。

06

《飞鸟和池鱼》

张惠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我对他的感情不过是虚幻而荒唐的,可这虚幻的东西却从未从我心里消失。它就像记忆里的一个熄了灯的房间,只需要擦亮一根火柴,里面所有的东西又会一下子在亮光中浮现。”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飞鸟和池鱼》收录了张惠雯2018年至今的十部作品。十个故事都包含着“还乡”的主题:既有从异国或是异乡回归故里的故事(《飞鸟和池鱼》《昨天》《良夜》《天使》《街头小景》),又有从“现在”的时间中回到“过去”、找寻记忆的故事(《涟漪》《关于南京的回忆》《寻找少红》《临渊》)。故事中的“还乡人”处于一种暧昧的立场上,这让还乡人既能从他者视角看到世俗的庸常、闭锁与愚昧,又能在驳杂的生活境遇中辨认出那些日常的、普通的温暖:它们或许坍塌了,却仍留有遗迹;或许潜藏在生活不断更迭的面目之中,或许存在于还乡人无尽的幻想里。正如小说《良夜》中有关“火柴”的比喻,每一次对过去、对故乡的触摸都像是一根划亮的火柴,它唤醒的是熟悉却混沌的记忆,照亮的是一个人的爱与神性。

还乡的故事在张惠雯的笔端徐徐展开,平稳的叙述节奏体现出作者掌控叙述的分寸感。往事与记忆、现在与过去不断交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文的结构;场景、情境与历史的偶然重合,为记忆回溯提供了空间,还乡者的审视、怀念、乡愁以及女性作者的敏感、柔韧得以在这个空间中展开,而这也正体现了张惠雯高超的虚构与叙事能力。

07

《以鸟兽之名》

孙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太阳已经开始落山,苍鹰的身影飞进夕阳里,接着,那最后的金色光线也一点一点消失了。即使是在日落之后行走在这样的原始森林里,我仍然没有感觉到任何恐惧,我真正的恐惧,其实都在人群里了。在我最充满征服欲的那些时候,其实也是我最恐惧的时候。”

推荐人

王佳蕊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以鸟兽之名》是《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三篇中篇小说的合集,小说既塑造了以游小龙、田利生、老元等为代表的鲜明的个体形象,也关注了城市化进程中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一系列的山民故事都是围绕着“阳关山”展开的,作家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对于山林中自然风物的描写,这片阴森蓊郁的原始森林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吸纳人们所有的欲望、执念、焦虑和不安,为心灵解缚,抱慰生存。

这本小说带给我最大的阅读体验就是“沉”与“幽”。孙频的笔触仍旧是冷峻、持重的,情感的流露是非常克制的,却似乎告别了凛冽与暗黑,多了舒缓与沉思的气质。无论新读者还是老读者,这本书都是认识和再认识孙频的一个窗口,它显示了纯文学写作与虚构性艺术的魅力,其全新的题材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将为你带来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值得一读。

08

《纸上》

苏沧桑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大地上,有无数这样奇妙的时辰、动人的故事、深邃的思考、磅礴的想象……偶然被记下,大多被遗忘。”

推荐人

孙亦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以诗性的笔触去做春天的秒针,苏沧桑想要定格的是生活深处的风物与劳作之美,进而靠近普通人,借他们的手去触摸生命的多种可能性。她的确如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勇敢而笨拙,但一往情深。所以《纸上》不止于“纸上”,透过苏沧桑三年多来的“定格”,读者也可亲临现场,察一束丝的来处,持纸帘浸入水浆,在关帝庙中“望戏”,在草木间嗅茶香,逐花而居,仰脖痛饮,随船娘摇橹,“驶向湖的更阔远处”……一个个真切、细微的入口,方便读者踏入并感知过去的、也是正在发生着的美。

能定格住这些生活现场的显然不止散文这一种形式,但苏沧桑散文编织出的独特纹理与质感,是有温度和情绪的,于是它们也不止于定格后的呈现或展示,而是具备了与个人体察及共情交织在一起的,更为鲜活和丰盈的体验感。那些“偶然被记下”的人、物、事,在温润的语调和透亮的文字间,因体验感的充沛而更实在、更深刻,也更美。或许在深入和记录“他们”之外,真正处在“他们”之中,写作能抵达更阔远处。

09

《有人将至》

朱文颖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我站在万丈阳光里,突然想起那天,我们一起离开易都工作室,车前子在门口停了下,又看了看天上的太阳,然后,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推荐人

杨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当人们意识到生活本身的杂乱、无序、诡谲和百转千回,生活成了不能深究和经不起推敲的事物,但作为小说家的朱文颖偏要揭开这生活表象之下的种种现实。朱文颖如同手握手术刀的医生,先是无情地解剖着现代人的精神暗疾,又用显微镜探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隐秘,直指那些暗涛汹涌着的不安、惶恐与撕裂。

《有人将至》收录的朱文颖最新创作的这8部中短篇小说,既有展现普通人平凡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内心秘密,也有通过在现实与艺术之间交叉剪辑而营造出的“一个形而上的下午”,充分显示出作家精准幽微地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和精妙的叙事技巧。在从容沉稳的叙述中,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灵魂中去的写法,使朱文颖的写作带有罕见的哲思意味和精神向度。

读完本书,我时常想到小说中那些以精神救治他人的心理医生或者艺术家们,他们自身不也正经历着内心的煎熬涅槃吗?从这个角度说,《有人将至》不仅提供了解剖他人的临床术,也反过来让我们每个人去思考自身隐藏着的那些幽暗的时刻。

10

《白衣秀士》

马金莲 著

作家出版社

2021年2月版

“我十指紧缩又张开,最后像弹琴一样按在了他腰后那些琴键一样的脊椎骨上,我满脑子漂浮着小翠男人那单瘦硕长的身子从钢筋架子上栽下来的情景,那还仅仅是二层,如果更高一些呢,八九层十多层呢?我一节一节摸索着这些骨节。忽然落下泪来,用力按揉着他的腰部,哽咽着恳求他一定要时刻系上保险,多麻烦多热都要系,我要他的腰好好的,一辈子都好好的。”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推荐语

《白衣秀士》是回族作家马金莲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篇小说。边地回族女性的生活是马金莲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

马金莲的小说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手抓羊羔肉、荞面鱼鱼、油旋饼、凉拌西红柿,还有那《一顿浆水面》,充满回族特色的食物和女性不厌其烦的劳作,构成了她小说中极为动人的部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金莲的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单纯描绘。批评家张莉认为,马金莲写出了西海固女人们温柔外表之下的强韧内心:“这些西海固女人的情感、悲伤、痛楚和内心的纠葛,她写得动容、动情、 动意,她使我们了解并理解那些平凡而又丰富的生活。马金莲写出了回族女人生命中的温顺、真 挚、淳朴,也写出了她们内里的坚韧和强大。”

相比马金莲早期的小说,小说集《白衣秀士》有了时代感。离了婚的保洁女工、彼此依恋的年轻夫妻、进城带孙子的田寡妇、有了私生子的副乡长这样的人物开始出现在她的笔下。城镇化正在逐渐打破乡土生活的宁静,也为马金莲的小说人物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那些令人疼痛的事,那些稍显卑微的女性,构成了独属于马金莲的边地叙事。有了她的小说,我们时代的拼图拼上了被忽视的那一片。

11

《奇迹之年》

东来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得学会一种特别的看世界的方式,不只是用眼睛,还得用鼻子、耳朵、皮肤、五脏六腑,一起来看,全息地看,站在制高点看。如果只用眼睛,一定看不到。”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奇迹之年》是90后作家东来的第二本中短篇小说集。集中收入了东来近年创作的四个短篇和一个中篇,分别是《代春日行》《奇迹之年》《琥珀》《洄流》和《南奔》。五篇小说,是五种不同路径的文学冒险,但又有一以贯之的新异气质,让读者能依稀感觉得到——这是东来的文字。一种为世界赋魅的文学,这是东来创作的核心。

东来是个性鲜明的作者。她知道怎么讲故事,她讲故事的方法和别人都不一样。她的小说是梦,是幻想。在梦和幻想里,时间会变形,空间会扭曲,现实的磁场由此产生了不稳定的波动,故事被笼罩上了一层诡魅的色彩。

科学给世界祛魅,但文学却要为世界赋魅。在斩钉截铁的现实中,保留一点神秘的浪漫,人才不至于变得机械。作为一个新生代的作家,东来以一种叛逆的姿态讲故事,努力地写出自己的风格。但她仍处在一个冒险和尝试的过程中,这种冒险具有实验的性质。实验意味着,可能会有配比不均衡所导致的失误。她的叙事有时要比故事本身精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式大于内容。不过,我们依稀能从这本书中感觉到,一种强大而又稳固的内核正在她的创作中生成。

12

《双重时间》

柏琳 著

活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我们’在二十世纪大事件的河流中,被动接受了宏大的时间;同时,‘我’用迥异的‘文学方法’,主动把宏大的时间切碎,产生了‘我’的‘小时间’。”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双重时间》是青年作家柏琳结集出版的首部作品,做为资深文化记者,柏琳曾只身一人去往动荡的巴尔干地区采访记录长达半年,写出了一系列有关巴尔干的文章。

本书是柏琳与二十二位当代西方著名作家的访谈对话,她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每一场对话都不同程度地聚焦于作家当时完成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发散背后的社会议题,战争的隔阂、历史的创伤、信仰的嬗变、个体的失落等。

在与这些具有极深思考深度的头脑“对峙”过程中,柏琳尊重他们观点的同时,也勇敢地阐述着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对某些不同并不直接回避,而是将它们忠实地记录在文字之中,葆有作为一位独立作者个人的主体性。

柏琳想做一个文学“局内的外人”,关心与她对话的作家所关心的世界,并试图在那个世界里艰难地找寻她自己的世界观,然而最终“找不到也没关系,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困惑着也行”。在这种“老实的困惑”或“诚实的糊涂”之间,也许我们已经跟着柏琳的目光进入了一种真正的“文学的内部”。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女孩儿们》

【俄罗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著

陆妍、樊雪珮吟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人生中细小的惴惴不安,对黑暗的异常敏感和无数道不清缘由的惶恐,在这一刻,似乎都有了答案。”

推荐人

马思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是俄罗斯当代文坛著名作家,曾获得法国梅迪奇文学奖(1995年)、俄罗斯文学“布克”奖(2001年)、俄罗斯大书奖(2015年),是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女孩儿们》是乌利茨卡娅的短篇小说集,2002年在俄罗斯发表,包含六个彼此关联的故事。作品以二战后的苏联为背景,书写女孩儿们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刻画动荡时代和混乱家庭里她们细腻敏感的心理和情感世界,笔触简洁而深邃。女孩儿们的青春期里不仅有对身体的好奇、对“美”的追求、对双生子的厌恶,还有对贫富差距的自卑、对种族身份的敏感、对领袖的绝对崇拜……她们缺乏家庭、社会的足够关注,如“野孩子”“弃婴”一般,依靠自我,试探性地走向陌生的外部世界。

六个短篇小说的人物间存在隐秘的对话关系,女孩儿们在“此刻”的生长和作品中其他成年女性“此刻”的处境互为镜像,青春期“她们”是女人的过去,成年“她们”预示着女孩儿们的未来,“过去”与“未来”在在重叠,反映战后俄国女孩儿们的成长深陷历史涡流,循环徘徊而无法出离。女孩儿们的青春期与时代互文,她们敏感、不安,不仅仅是微妙生命阶段的呈现,还象寓着战后苏联社会文化心理,宏大年代对个体成长的倾轧刺痛人心。译者陆妍、樊雪珮吟高度还原乌利茨卡娅的神韵,转述着跨越时间、空间、国别、民族而相通的,暗流涌动的青春期。

02

《诺娜的房间》

【西班牙】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兹·库巴斯 著

欧阳石晓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仿若我们处在另一个现实之中。”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诺娜的房间》集结了西班牙短篇小说女王库巴斯的六篇代表作。库巴斯的文字是利落而又精妙的,她擅长用语言营造悬疑神秘的氛围,恰到好处地融合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特点。同时,她通过无边无际的幻想空间,延伸出女性幽深隐秘的心灵通道,引发读者对女性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思考。她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处细节都好像在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读者紧紧包裹其中,并甘愿在她构建的空间里随着她的节奏沉沦,这个空间正如她在短篇小说《人物内像》中所说,是“另一种现实”。它介于真实与虚幻、美梦与噩梦之间,引诱着你不断前进探索,一头扎进关于真相的黑洞。

阅读完毕,当你从她高密度的文字遗留下的洞口逃离时,会再度回味本书开头那句来自爱因斯坦的引言——“现实不过是一场幻觉,尽管它十分持久”,或许也会开始重新品鉴那些于生活点滴中迸发出的奇思怪想,然后做出此刻唯一能做的事:和库巴斯一样,写一则故事,让它们成为永恒的现实。

03

《家庭纽带》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著

闵雪飞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没有办法逃脱。她臆造的生活,外壳已碎,水都流了出来。她正面对一只牡蛎。她不能不看它。”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图片

推荐语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是拉美文坛真正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家之一。她出生于乌克兰犹太家庭,不久便随父母移居巴西,展开深具女性先锋气质的葡语文学创作。

短篇小说集《家庭纽带》聚焦于家庭妇女、老太太、少女、世界上最小的女人等群体,力图通过空灵、跳跃的语言探寻女性最为幽深的内心世界——飘浮于平庸家庭生活以外的存在之真。游离于尖锐的女性声音与爱情、亲情、友情制造的甜蜜幻觉之间,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小说的行文逻辑非串珠式连缀而如同星丛漫布,在一种暧昧状态中完成了“内化为终极命运的写作”。它们往往以某个温情安宁的家庭相处瞬间开启,以戛然而止的冷冽反转收束,于静默无声处显示出孤独个体生命体验的极致酷烈,于平庸生活的犀利剖析之中潜藏着巨大的能量。译者的翻译兼顾了汉语的节奏、韵律,阅读起来畅达明朗,有着独特的质地。

04

《派对恐惧症》

【美】卡门·玛利亚·马查多 著

叶佳怡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但我问问你们,读者们:你们这群陪审团辩论了这么久,但谁曾见过任何人认识了真实的自我?”

推荐人

张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派对恐惧症》是美国新生代小说家卡门·玛利亚·马查多的中短篇小说集,小说原版于2017年出版后,入选《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ELLE》年度好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星云奖提名。

“男人就能写私密的内心世界,但我就不行?我这么写就是自我中心吗?”从这一直击心灵的质问出发,马查多以其奇诡而充满想象力的文风向读者展现了不同女性的真实处境以及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是妻子、母亲,是警察、作家……马查多在书中八个故事的讲述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结合席卷而来的大瘟疫,记录下她们的真实想法、她们的纷纷情欲以及她们危机四伏的生活,让读者看到这一个她如何成为她自己。

《派对恐惧症》在形式上也展现出作者的精巧构思。在《清单》中,叙述者将自己从儿时的情窦初开到长大后与不同男人女人交往的经历悉数列出;《十恶不赦》从272种视角将美剧《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的内容重新排列组合;《为丈夫缝的那一针》中的叙述者在自白中以8处“如果你是把这个故事大声读出来……”的句式提醒读者应如何将故事生动演绎……作品集融合了意识流式的叙述和哥特式风格,结合译者精湛的翻译,在一个个充满奇思的故事中道出了女性不曾被发现的“内面”。

05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

【加】安·希黛儿 著

姜虹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如果她是一位男性,她采集的康沃尔植物估计就足以让她加入林奈学会这样的组织。”

推荐人

王帅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推荐语

在《花神的女儿》中,科学史教授安·希黛儿讲述了那些“讲述大自然故事者”的故事:她为读者们展示了女性植物学参与者(希黛儿称她们为“花神的女儿们”)的生活与书写之事。“以植物志的方式撰写了一部植物学的女性志”——在这本书出版后的20余年里,涌现出的大量相关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希黛儿的影响。

在这部书中,我们能够读到大量关于18-19世纪女性植物学参与者生活与写作活动、传播植物学知识的史料,获知原来在那个时期,植物学曾是一门“女性的科学”;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女性植物参与者们是如何温馨、包容、悠闲地讲述“科学之事”——那是一些与知识机构化之后的科学写作和普及大为殊异的方式,是女性非社会化生活(虽然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孕育出的一种生命智慧;同时,我们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科学学术和专业化发展曾经是如何与社会性别秩序合流,从而在植物学领域上演伍尔夫所言“莎士比亚妹妹”的传统剧目。

凡此种种,都提醒着我们保持开阔的心胸视野、接纳多元的背景和议题,承认女性参与为科学活动注入的智慧活力和有益经验——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有幸倾听到“花神女儿们”的密语和密语中的爱和智慧。

06

《偏见》

【美】珍妮弗·埃伯哈特 著

叶可非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3月版

“人们倾向于寻找并关注那些可以证实自己想法的信息,即使我们面前还摆着完全相反的、似乎无懈可击的现实,我们仍然会觉得这些能够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更加值得信赖,不容置疑。”

推荐人

谭家丽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偏见》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两院院士珍妮弗·埃伯哈特的代表作,她曾因研究隐性偏见而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研究隐性偏见的历程,也呈现了公众场面背后那些偏见受害者家庭的痛苦与挣扎。作者对偏见的研究发端于自己作为有色人种的经历,她总能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觉察到隐性偏见对人进行塑造的痕迹,并加以追问和探索。她通过神经认知科学采用实验的方法揭示了偏见产生的机制。原来,在我们大脑的隐秘角落里,隐性偏见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日常行为,小到脸盲现象,大到种族歧视。而且偏见的产生绝不仅是由我们所以为的文化因素造成的,它产生于人类大脑认知的一种局限。珍妮弗呼吁人们只有认识、正视这种局限,并且努力寻求更多可用于应对偏见的办法,才能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令人刺痛的社会故事,具有启发性的实验案例,加上流畅的翻译,有让我在阅读中看见偏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也让我了解到一位集科学理性与社会情怀于一身的女性知识分子。但略有遗憾的是,本书的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种族偏见,未能过多涉及可用于指导我们日常克服偏见的方法。不过,克服偏见,出路在望,就让我们先从认识偏见开始吧!

07

《日本贫困女子》

【日】饭岛裕子 著

吕灵芝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我之所以定下‘贫困女子’的标题,也是因为一切工作必须让‘连贫困都无法定义的女性’被大家看到。我认为,这同时也是让‘像空气般无味透明的生存困难’被看到。连工作都没有、税都没纳过、婚都没结过、孩子都没有……我们不能让‘像空气般无味透明的生存困难’被归结为自身责任的闭环中。”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推荐语

《日本贫困女子》是日本作家饭岛裕子写作的一本访谈调查实录。在这本书里,作者采访了47位陷入贫困的女性。贫困女性鲜活的声音让人心惊,流落街头、辍学、工作到倒下、非正式雇佣、婚育压力……贫困女性的生存困境很难说归结于某个缘由,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指出,女性一直是与贫困伴随左右的群体,但相比男性,女性贫困现象始终没有被当成问题。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坦言,她感到贫困女性在访谈过程中替自己说出了一直有所感觉的生存困境。而在本书中提及的女性背后,还存在着千千万万连声音都没发出来的女性,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到“女性贫困”是近在身旁的课题。

阅读《日本贫困女子》,关注贫困女性,关注女性。特此推荐。

08

《我可不这么想》

【日】佐野洋子 著

陈系美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4月版

“因为体会过那种不自然的完美喜悦,我对于任何时候,多么细小的事,都能以自己的力量感受,觉得很庆幸。即使现在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期,但因为是最低潮,也是最好的。”

推荐人

丁培铟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洋子身上既有“绘本家”“散文家”“日本紫绶褒章获得者”的光环,又有着“乳腺癌、抑郁症患者”的阴霾。一般人看来,这不是顺遂的人生,但洋子可不这么想。“就如世上没有一个理想的小孩,世上也没有理想的教师。谁都不能称心如意,半斤八两啦。”她活得如此率真豁达,就像蓝白格子封面上的小猫咪,傲娇又迷人。

乍看此书,孩童般天真的文字,絮絮叨叨的老者语调,细细碎碎的日常琐事诸如煮饭、聊天、养孩子、上厕所,是典型的物语文学风格。然而,在几个看似漫不经意的细节中,我还是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无关心灵鸡汤,无关黑色幽默,而是一种对家庭、童年、婚姻、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独特的女性见解。既有毫不留情的批判,“得以通往结婚的邂逅,只能说是运气”,又有女性独有的温情与慰藉,“我们是靠自己活过来的,以各自的力量,带着各自的灵魂”。

严肃是片刻,调皮才是日常。她调侃儿子起床的容貌像“郊区的牛郎”,背着儿子偷偷吃哈密瓜,喜欢在脖子上挂着十五元的玻璃珠项链……越是难以谈及的沉重话题越要鲜活欢快地表达,既消解了生活的苦痛与忧伤,又重新塑造了一个俏皮可爱的人世间。这恰恰是洋子写作的魅力。

相信我,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一定会爱上这个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