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越是艰难 越要修心炼胆 ——读唐文立长篇传记《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来源:《神州》 | 尹小华  2021年07月02日11:12

疫情期间,读了作家唐文立的长篇传记《一心平天下:王阳明》,读完该书,熟悉了王阳明的一生,对比一下王阳明,才明白什么叫艰难人生,才明白什么叫人生意义。

该书生动而深入地回述了王阳明五十七年完整的一生。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其实王阳明不仅仅是学者,他还是明朝的官员。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

王阳明一生坎坷,他读过书,做过官,坐过牢,带过兵,悟过道……这些独特人生经历决定了王阳明不是一般读书人坐而论道,他的一切理论都是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所感所悟所践行而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作为一位书生,王阳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明史•王守仁传》这样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据王阳明的弟子王畿记载,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后,王阳明对弟子们讲:“我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愈觉精透。” “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譬之真金之遇烈焰,愈锻炼愈发光辉。此处致得,方是真知;此处格得,方是真物。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

读到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艰难就是:一人生没有志向,二心里缺智慧,三本身缺勇气。越是艰难越要修心炼胆,“修心”就是即便随时面临死亡也始终对生命和生活抱有期望,“炼胆”就是依然不放弃努力。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各种艰难险阻,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只能选择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也是人生的方向所在。

这正是该书用意所在,通俗而精到地阐述了心学的奥意所在,对大明王朝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作了充分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从普罗大众之“心”出发,将“知行合一”进行了详尽解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堪为人生大课。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概括了四个“心”,即:读心、烙心、诛心、御心。将王阳明归位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神”。将其心学划分为了四个部分。一个字:“心”;两个字:“知”与“行”;三个字:“致良知”;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正因为如此,王阳明实现了自己做圣贤的理想,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到今天,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资格称为圣人的只有两个人:孔子和王阳明。

写这样一个人,是要有胆量和底气的,当然也是有难度的。用唐文立自己的话说,就是:“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既然艰难就更要修心炼胆,那就一定要写王阳明,既然担心倒塌,索性就朝着毁掉偶像路子上去写!想到此,我欣喜若狂,有一种悟道的感觉。”唐文立历经八年,查阅上千万字资料。初稿出来后,又几经修改,删节十多万字,终于将七十余万字的作品呈现到读者面前。

现今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仍然要到祖先那里寻找思想启示和解决办法。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修行,洞悉人性弱点,炼就强大内心,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这部书,唐文立生长于心,是用皮肉熬出来的。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亲身经历、心得体会,通过该书将人生感悟解读出来,使读者通过作品,能够获得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从而由生理传达到心里,由“感”上升到“悟”,实现精神飞跃。有的读者说,唐文立对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学理性的解读,而是把“药”放在“糖”里或者“药”里,让人很顺畅地吃下去,给人心灵的教益和启迪。

作者唐文立在序中说的:当我们认识了王阳明,就能时刻理解心学的智慧所在,就能深刻领会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就拥有了为善去恶的勇气,就会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他告诉人们,即使在看似绝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毫无机会改变的时刻,人们也要积极努力实践人生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说: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最后用这句话作结:炼狱般的痛苦一经超越,枝头绽放的将是爱与希望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