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部讴歌时代、礼赞人民的交响乐 ——评何建明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高丽君  2021年06月16日11:59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倾力打造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该书全方位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背景、过程及成果,讲述了宁夏尤其是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该书是一部讴歌时代、礼赞人民的交响乐,是一幅向信仰与责任、理想与信念致敬的长卷,让读者心底的亲情、爱情、家国情、时代情升腾激荡。

在这部充满“英雄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作者追寻历史变迁,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将自己化身为一个“精神村民”,采用第一人称,为一个庞大的普通人群立传,力求讲好对口扶贫故事,真实再现“闽宁模式”扶贫协作的全过程。

该书几乎涵盖了脱贫攻坚所有内容:东西协作、移民搬迁、生态建设、养殖种植、劳务输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作者力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采用序列式结构、多线并进的框架,不刻意煽情,也不过于美化,不回避问题,也不过于拔高,在尊重人性、尊重艺术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时间、数据、画面、对话、心理描写,将决策者的高屋建瓴、践行者的兢兢业业、福建人民的倾情相助,娓娓道来。

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上,作家始终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态度,在宏大叙事中嵌入平民视角,以亲历者的角度去挖掘故事,从见证者的角度来展现“闽宁模式”的全过程。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点滴细节切入,用小人物构建大群像,以小角度呈现大时代。一个个扶贫工作的重要节点,一个个闽宁协作的重大事件,一个个平凡伟大的人物,一个个责任担当的细节片段,清晰而有层次,阔大而又细微,在作品中一一呈现。这种深入实践,恪守“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态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不仅让读者体会到了作品的魅力,也再一次印证了主旋律作品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丰富的细节描写。作品通过温暖美好、积极向上的情节段落,描摹出帮扶者克服艰难险阻的身影,展现出践行者为了老百姓而无私忘我的境界。如林教授四处奔走帮村民打开蘑菇销路,致富带头人陈德启走上葡萄酒创业之路,女乡长带领村民种植油牡丹脱贫致富……细腻中有跌宕,白描里有抒情,一个个脱贫故事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一一展现,读来似乎就发生在身边。如书中写扶贫办主任郭占元的梦境,“突然,他的眼睛潮湿起来,开始有些模糊,甚至有些恍惚。他看到一个赤着脚的自己,独自在沙滩上奔跑,他跑啊跑,就是跑不出那个没有水滴的海……”这段梦境的描写,既能引发读者关于干旱环境的想象,也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情和共鸣。

变换的叙事语感,多样的表达方式,强烈的情感抒发,是这部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该书既有关于宁夏西海固的人文地理,也有各种民情风俗;既有个人采访记录,也有文学作品摘要。有些章节还通过民歌、方言来传情达意,展现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气息,使整部作品趣味盎然、耐看耐读。作者选择了史诗般的诉说方式,既呈现新时代下精准扶贫和东西协作的进程,又表现普通人与时俱进的心路历程;既讲述曾经的无奈无助,更表现新时代中奋起直追的豪情壮志。“山的泪眼,谁的惦念”“情如金贵,诗即江山”……作者是热情洋溢、满怀信心的,也是充满深情、诗意盎然的。历史照进了当下,作品将诗意融于生活,让读者看到了贫困中的奋进、泥土中的倔强,感受到了笑中带泪的坚守、苦中有甜的抗争。

总的来说,《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立足于“苦瘠甲天下”的乡土,以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为大题材,既有辛酸的贫困史,更有艰苦的奋斗史;既描画了无数为之努力的个体,更有庞大鲜活的群像。它的内核不是沧桑的,也不是呼喊的、高亢的,而是一部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是一份集思想性、现实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答卷。作品通过文学的表达、文学的力量,让人们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拥有永久记忆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的敬意。这也是作者以炽烈的家国情怀对时代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