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洱《应物兄》:语言的“及物”与知识分子的“应物” 
来源:《社会科学》 | 文贵良  2021年06月15日09:01

《应物兄》是一部语言游戏之作。这里的“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语言游戏,它一方面伸向语言的元气源头以及运作发展;一方面伸向语言的及物性。对于《应物兄》来说,语言的及物表现为语言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绽放,翻洗生活的脏布,过滤出时代精神的底色,从而呈现知识分子“应物”的可能。福柯认为在语言的初始形式中,语言与物类似。语言的初始形式,指的是上帝最初所使用的语言。“当上帝本人把语言赋予人类时,语言是物的完全确实和透明的符号。”1在《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是用语言创造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这个创造过程中,看不到上帝本人的形象,只是听到他的声音;见不到他创造世界的材料,只有他说出的语词。因此可以说,在语言的原初形式中,语言与物高度相似。上帝破坏了人类建造的通天塔,语言被打乱,相互分离。原初语言中那种语言与物的相似性被破坏了,语言是否就脱离了世界呢?福柯的回答是否定的。语言以另一种形式“成为启示的场所并包含在真理既被宣明又被陈述的空间中”,“语言是那个拯救自身并最终开始倾听真实言语的世界的构型。”2“构型”是福柯思想表达中很重要的词语,并指向了语言的及物性。“应物”是知识分子的应有责任。“应物”的基本意义是顺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变化,看到历史整体运动中的合理要求,然后去实现这个要求。但是历史的整体运动却是泥沙俱下的,进步的要求与落后的思想共存。如果一味顺应,就变成了随波逐流,甚至趋时媚世。因此,“应物”的要求在“顺应”之时,应有“不应”和“逆应”。“不应”是回避,不再让其发展。“逆应”就是分析、批判、抵抗、纠正,去其不合理性,从而让合理性方面能实现发展,或者得到充分发展。

一 命名:符号的“及物”

《应物兄》在符号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关乎命名的小说。“应物兄”既是书名,也是小说中叙事者的名字,这个叙事者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应物兄”的命名过程以及这个名字作为话语符号的功能蕴藏着作者李洱对当下现实的关怀与批判。

“应物兄”这一名字的形成有个过程。应物兄生在农村,父亲为农民。他最初的名字为“应小五”,普通而俗气。他初中班主任老师朱三根(朱山)改其名为“应物”,并写了一段话给应物兄: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3

这段话出自何劭的《王弼传》,为王弼所说。其目的是反对何宴提出的圣人无喜怒哀乐的观点。王弼认为圣人与“人”(可以理解为常人)不同处在于“神明”的高妙,相同处在于都具有“五情”(喜怒哀乐欲)。因为具有“五情”,所以仍要面对世俗事物。“应物”仍是圣人的生活内容,只是因为圣人“能体冲和以通无”,所以“应物而无累于物”。作为初中生的应物兄也许无法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因为围绕“应物”之名,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应物”?不“应物”是否可行?“应”何“物”?何以“应物”?“应”到什么程度合适?“应物”之后呢?凡此种种,都蕴藏在这段话中。人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慢慢领悟。

应物兄进入大学读书时用的是“应物”这一名字。当他的书出版时,编辑犯了一个小错误,将作者“应物”写成了“应物兄”。时为“应物”的应物兄对出版商兼朋友的季宗慈指出这是荒谬的错误。但季宗慈给了“应物兄”这个名字一种哲学意义的解释:

以物为兄,说的是敬畏万物;康德说过,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愈充满敬畏。4

季宗慈巧妙地对“应物兄”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整。从“应物”变成“应物兄”的角度看,“应物兄”的结构是“应物——兄”,既可理解为以“应物”为“兄”,也可理解为“应物”之“兄”,即“应物”之“人”,因为兄者,人也。而季宗慈将这一结构改变为“应——物兄”,其中的“物兄”就是“以物为兄”,通往敬畏万物的情意。这就构建了“应物”的一种哲学基础:敬畏万物以“应物”,或者说“应物”应以敬畏万物为前提。对于这一点,小说中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有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以物为兄,敬畏万物,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存敬畏,感知万物,方有内心之庄严。5

程济世的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通过对“物”这一汉字的形态结构的阐释,把“以物为兄,敬畏万物”的“物”通向天地,使得敬畏之心富有阔大的空间。第二,引孔子的“三畏”说解释“畏”,表达出敬畏万物者乃君子之意。这就不仅是对应物兄之名的赞美,而且也是对应物兄治学应物的规范与引导。第三,从“心存敬畏,感知万物”得出“内心之庄严”的结论,“内心之庄严”是对君子品性的概括,也是君子应物的基础。君子只有以“内心之庄严”,方可面对万物的千姿百态与波谲云诡。小说开头写应物兄有三部不同的手机,应对不同的人群。这是现代人的先进之处,还是现代人的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保内心之庄严,还是内心之庄严本就无处存放?“应物兄”之名的种种指向恰好暗示着当下知识分子应物的现实困境。

其他人物的名字也有丰富的寓意。被称为“帝师”的程济世,其姓使人想起儒学大师宋代二程(程颐和程颢),“济世”之名直指儒家精神中入世担当且为帝王师的一面。乔木是济州大学的泰斗级人物,学术与书法均享有盛誉。“乔木”之名在《诗经》中已经出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济州另一泰斗级人物是姚鼐先生,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使人想起清代桐城派的姚鼐。“鼐”本义是大鼎,而“鼎”象征着权力。被双木院士称为“亚当”(取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张子房是经济学家,其姓名使人想起秦末汉初的杰出谋士张良(字子房)。哲学教授何为的姓名仿佛是在提问且不断思考,很符合她哲学教授的身份。戏剧大师兰梅菊,使人想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应物兄的学生费鸣是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的秘书,“费鸣”按照字面意义即白说、白叫。“应物”对“费鸣”,绝配的对子。

小说中有一类人物,或因为命运遭际,或因为学术兴趣发生变化,其姓名往往富有鲜明的含义。应物兄的同学郏象愚,逃亡到香港后敬仰程济世而拜其为师,程济世改其名为“敬修己”。这个名字取自《论语》中孔子对子路的教导:“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先修己,然后才能“安人”“安百姓”。有位屈原研究专家自名为“伯庸”,取自屈原《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语句。以屈原父亲的名字称呼自己,显然是对此君的讽刺。儒学天才“小颜”则以是被孔子称为“贤”的颜回为大颜。“小颜”后来又改姓名为“朱颜”。6建立了商业帝国的黄兴被戏称为“七星上将”,因换了七颗肾,但在小说中以“子贡”之名被人知晓。“子贡”是孔子学生中经济上的成功人士。

小说中对宠物的名字非常在意,不同主人的宠物,各自有着独特的名字。乔木的宠物狗“木瓜”原是应物兄的女儿捡回来的流浪狗,应物兄以声取名为“汪汪”,以狗声命名,普通而乏味。乔木先生则从《诗经》里取得材料——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取名“木瓜”。7这一名字立即升华了“汪汪”的品位,亲密而古典。后来木瓜又被赐名“明月”,英文名字“Moon”,既富有诗意又很洋派。金彧称木瓜为“串儿”,即杂种。8京巴、比熊犬、泰迪,血统混杂。研究《圣经》的宗仁府教授认为狗是诺亚方舟的成员,他认为木瓜应该取名Boat,中文名字“舟舟”,把“狗”看作人化自然的代表。9这就一下子把狗放在人的位置了。铁梳子的白狗取名“康熙”10;程家的猫“将军挂印”因模样像“丘吉尔”11又被称为“丘吉尔”。子贡的白马来自蒙古草原,被称为“成吉思汗转世白马”。葛任先生的狗因来自法国的巴士底监狱,被取名“巴士底”。何为教授的宠物虽然是黑猫,因何为教授研究柏拉图而取名“柏拉图”。应物兄给一条小母狗取名“草偃”,取自《论语》中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每一个宠物的名字都指向人类生活中的某种意义,使得这种意义得以呈现。如果说何为教授的“柏拉图”是一种理念,那么应物兄的“草偃”就是一种德行,因它的吠叫而救了季宗慈一命。更有意思的是,宠物不仅有中文名字,还有英文名字。比如乔木先生的木瓜又叫“Moon”;铁梳子的宠物金毛英文名字是James Harden。宠物也与国际接轨了。

其他一些名称也非常有意思。小说喜欢从古代经典中撷取富有意思的词语命名。“春熙街”取自《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春熙”因而富含众人欣喜之情;但春熙街上高大梧桐树上挂着的充气娃娃,则暗示了色情的风景。这就使得“春熙街”的名称在消解古代欣喜之情的同时指向了现代情欲的流动。最富有嘲讽意味的是子贡的公司所生产避孕套品牌“威而厉”的名字。子贡是儒学研究院的投资商,并参与济州城的旧城改造。一方面致力于儒学振兴,一方面又投资经商赚钱。应物兄认为《论语·述而》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描述实践理性的过程,因而批判社会上把“温而厉”命名为一种女性自慰器的庸俗挪用。当有人提出用“温而厉”作为安全套名字的时候,虽然遭到应物兄反对,但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描述了一个完整、持久而温馨舒适的性爱过程。子贡的公司可能不愿意出一百万元的命名费而最终采用了“威而厉”的名字。“威而厉”的英文名Impressive manner,简写IM。13 IM则含有“在……中”的意思,也有情色意向。

当然也有名字取自西方的经典。济州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巴别”的名字取自《圣经·创世纪》。小说中说写道:“巴别塔又叫通天塔,《圣经》里说,‘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 14《圣经·创世纪》中关于巴别塔的寓意完全相反。《圣经》中人们所要造的通天塔没有造成,因为上帝分散人们、分散他们的语言。造塔之地被命名为“巴别”,即“分散”的意思。“巴别塔”指的就是那座没有完成的通天塔。将学术报告厅取名为“巴别”,是取其通天的意思,还是取其分散的意思?作为学术报告厅的名字,洋则洋矣,却有点不伦不类。

命名乃是《应物兄》语言游戏的方式之一。它的命名以及名称,一方面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考古,回溯汉语和汉字绵长的历史血脉;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去印证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及触动未来理想的可能性;再一方面,更是确立冠名者居于存在场的存在感,把姓名作为独一的符码活跃在话语的场域中。因此,《应物兄》的命名,力图在符号的意义上实现语言的及物功能,从而在存在的维度上实现知识分子应物的可能。

/ 二 文言“复活”与现代人的自我表达 /

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在小说开头的出场,以穿着唐装、说着“恰如其分”的“文言不像文言,白话不像白话”的文白融合体语言亮相:

应物兄,你是知道的。对程先生,葛某是敬佩之至,有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15

费鸣怎么样?用人之道,用熟不用生也。16

这种文白融合体语言,长期以来被作为“文白杂糅”或者“文白夹杂”的语病而受到批判。很显然,小说的叙事明确认可这种语言是“恰如其分”的语言,仿佛表明李洱对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中复活文言这一现象至少不太反对;但不妨认为是李洱借复活文言以刻画人物而已。

“文言复活”或者“复活文言”中的“复活”一词并不很准确,因为从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提倡新文学以来,文言并没有在新文学中死亡。它只是被驱赶、被压抑、被抛弃、被化妆、被改造。胡适反对的是“死文字”,并非文言,“死文字”和“文言”两者不完全等同。当然,可以说大部分文言是死的。周作人的《国语的改造》把吸收文言作为改造国语获得理想国语的方式之一。鲁迅是最为坚决反对文言的人,但是他的作品中运用文言的例子也不少。文言词语、旧体诗词、对联等作为“文言”的方式在新文学作家的笔下也是屡见不鲜。郁达夫、胡风、聂绀弩等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不仅量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从新文学领域稍微扩展到官方的政令、乃至大学知识分子的学术写作,那么运用文言的情况更为丰富多彩。1950年代为了“纯洁”母语、建设与新中国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曾经要求在白话文的写作中排斥文言、方言以及殖民语言等因素。但是现代白话文写作若要完全摈斥文言,事实上也做不到。语言有自己的循环体系,文言是汉语的基因序列。近段时间以来,文言文,尤其是旧体诗词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考作文、文学比赛、电视节目等都在推波助澜。莫言在《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一斗阁笔记》中多篇是新式的文白融合体。笔者在此要表明,不是要否定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学的成就,以重新恢复文言文学的地位;只是说即使从新文学产生以来,文言以不同的形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文学中。所谓的“文言复活”大致可以理解为近一段时间来文言在当代生活以及当代白话文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倾向。在此笔者不是要再去纠缠一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是否需要那么多文言因素的合理性问题,而是转入对作品中使用那么多文言因素的效果考察。

《应物兄》运用文言,称得上千姿百态。第一种,上文已经提及,以古代经典中的词语或意象命名,寓文言因素于名字之中,如“乔木”“陆空谷”取自《诗经》,“子贡”“敬修己”取自《论语》,“伯庸”取自《离骚》,等等。第二种,自创或引用对联,显人物情怀。程济世以苏轼《月季》中的“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一联赠送乔木,乔木撰联“花开花落春秋事,雁来雁去南北朝”回答,非常切合程济世的儒学研究者身份。17对联的语句却不一定全是文言语句,有些半文半白,如乔木赠董松龄联:“廉洁如水,来不得半点污染;奉公如蚕,吐不完一身正气。”18有些还非常白话,非常通俗。慈恩寺茅厕对联“但愿你来我往,最恨屎少屁多”。姚鼐撰联“兴许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19全用现代虚词,自嘲自己考古的思维方式。应物兄撰联“虎头蛇尾羊蝎子,猴年马月狗日的”20嵌入六种动物名字。第三种,引经据典的文言文语句或旧体诗词比比皆是,功能多样。乔木引陆游《旅舍》诗句“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21对木瓜说话。双林院士书李商隐《天涯》一诗“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赠人,隐藏着他深沉的内心痛苦。芸娘引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语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2送文德能作题记,显示了芸娘对文德能寂寞生活而苦苦探求学术的怜惜。有时候会改装旧体诗句以为我用。姚鼐改黄庭坚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为“桃都春风一杯酒,学界夜雨十年灯”23,把桃都山庄与学界联合起来,以应商家之需。电台主持人朗月的开场语“朗月当空照,天涯共此时”改自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符合朗月主持电台夜间栏目的需求。如此看来,商业刺激与时尚包装成为改装旧体诗词语句的新动力。第四种,人物有时也撰写旧体诗词。研究屈原的邬学勤教授跳河之前的绝命诗:“草木之零落兮美人迟暮,五十又三年兮义无再辱。狗屁英格丽兮惟恍惟惚,值此之事变兮死了去毬。”24此诗采用骚体,化用屈原、王国维等人的语句,加入粗俗的语词,用以抵抗大学校长提出用英语撰写教案、用英语授课的方案。

引经据典的文言语句或诗词语句、改装的诗句、撰写的旧体诗词,都是作为 “文言单元””进入白话语言中。而上文提到的人物语言的“文白杂糅”体,却是文白融合。葛道宏校长的“文白杂糅”语言有附庸风雅的嫌疑。双林、姚鼐、程济世、应物兄等人有深厚的古典文史修养,其文白杂糅体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能显示他们的学识修养以及志趣爱好。

程济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尽管小说直接写他的篇幅不多,但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成立围绕着他展开,一方面,要请他来担任儒学研究院的院长,另一方面,儒学研究院办公楼的建设以寻找程家大院为线索,再一方面,他的言论、他的著作不断被其他人转述、引用。程济世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被称为“帝师”。25在他的著述以及言说中,集中呈现了“文言复活”的情景,诸如撰写对联、引经据典、创作旧体诗词等形式都具备。“文言复活”最难在人物的口头语言中表达。程济世的口头语言运用文言情形如何呢?试举例如下:

程先生说:“漂泊已久,叶落归根的想法是有的。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本是人伦之常。回台湾是归根,回大陆也是归根。父亲的墓在台湾,母亲的墓在济州。回台湾好是好,可以信口开河,无所顾忌:只要不杀人。可就是太闹了,太能闹了呀。闹哄哄的,Too noisy! 一刻不消停。一会儿蓝,一会儿绿,眼花缭乱。一些老朋友也搅进去了,横连纵合,党同伐异,比春秋战国还能闹。本来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如今倒好,新友旧朋竟也反目成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到了台湾,入世不好,不入世也不好。入世?入哪个世?只要入世,就难免要搅进去,难免要跟着闹腾,Make a noise!一闹腾,骨头都要散架了。他们是让我出任儒学研究院院长。院长我也不愿干。我跟某些老朋友不一样,给了他们,他们定然跑得比兔子都欢。”……“他们呢,顾盼自雄,还能折腾。我是不愿折腾了。不想闹着玩了。我还是愿意老调重弹,和谐为上,别瞎折腾。夫子是对的,只当素王。我是安于当一个学者,当一个思想家,当一个小老头。既无高官之厚禄,又无学者之华衮,赤条条一身素矣。闲来无事,找几个人聊聊天。清霜封殿瓦,空堂论往事;新春来旧雨,小坐话中兴。岂不快哉?”

讲到这里,程先生要去趟洗手间,说:“稍等,我得去嘘嘘了!”26

程济世解释“太和”一词:

程先生说:“《易经》中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应物是知道的,我对朱熹多有微词,总觉得这个人是‘伪’字当头。虚伪一时者,小人也;虚伪一世者,君子也。就当他是个君子吧。这个君子,对‘太和’二字有过一番解释,说,太和者,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这话说得好。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都可分为阴与阳。所谓阴阳会合冲和,实乃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是也。 不过相对而言,我还是更认同张载的意见。张载说,何为太和?太和就是宇宙万物互相联系的最高境界。应物不吱声,另有高见?” 27

程济世的这两段说话以白话为底色,最大限度地融合文言,偶尔也用点英语,显示他学贯中西的儒学学者的本色。语句简洁,短句多,整散结合,塑造了一种可说可听的书面语。在现代白话的这种文言复活中,学识渊博、注重个人修养、不失童趣、年老思乡的儒学学者程济世形象已然呈现。他不是盲目的文化民族主义者,他喜爱儒学,不恋权力,不喜闹腾。和谐为上,静心授业。这种形象比较符合陈思和先生所说的岗位型知识分子,传授知识,注重人格修养。

最终要问的是:“文言复活”的及物性如何?“文言复活”不可能是复制传统的文言,而是在现代白话中适当加入文言的因素。“文言复活”功能的实现有时还需要借助外文语句和方言的陪衬。“文言复活”在不同的言说中,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有时是一种新的时尚;有时成为表达友情、抒发情绪的方式;有时成为解释而传递知识的工具。当“文言复活”作为一种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样式时,“文言复活”自身的及物性能够得到彰显,正如程济世这一形象就是活在现代白话的“文言复活”中。当然,《应物兄》的叙事语言基本是现代书面白话,不追求“文言复活”。这就表明李洱对此十分警惕。

三 汉语与洋文:言说场的世界性氛围

《应物兄》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和美国。小说所写人物中,程济世作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能懂多种语言,英语有很高水平,他写的《Slip》28一文就可见一斑;而陆空谷、敬修己、黄兴等人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英语也比较熟悉;国内学者如应物兄、姚鼐、乔木、何为、文德能等也懂英语;再加上卡尔文、珍妮等会说英语的外国人的穿插,因此,由人物身份而来的语言问题(主要是汉语和英语),也是小说要处理的问题。这个语言问题的主次是非常鲜明的,即以汉语为主,汉语表达如何吸纳英语的问题。

汉语吸收英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采用英语单词。外国语言的词语以音译词或者以原词的方式进入汉语,是晚清以来汉语欧化的方式之一。《应物兄》中这样的欧化词语也比较丰富。

师承闻一多先生的考古学家姚鼐曾经欣喜地说:“My God!千流万派归于一源,枝繁叶茂不离根本。‘一源’何指?‘根本’何谓?OK,还不都是我的二里头!”29“My God”和“Ok”加入汉语语句中,使得姚鼐先生的话语更加活泼有趣。卡尔文说有Dollar,有Euro,更喜欢RMB之类的话,就非常符合他身份和生活状态,因为他常常要与不同货币打交道。屈原研究专家邬学勤教授,因抵制还没有成文的关于用英语撰写教案、用英语授课的设想就实践他模仿秀式的跳河自杀,本就十分滑稽。而当他说“Teacher Wu 非常angry! ”30时就更加富有讽刺意味,讽刺了中国大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课程也要用英语授课的荒唐设想。

如果要说完整的英语句子,就常常会说出不英不汉的语句。当然,像陆空谷的“Let me try.” 31和美国厨师的“So,you’ll wake it up.”32就非常准确。但是也会有非常生硬的。子贡手下李医生的新加坡英语:That person there cannot be trusted。33先锋戏剧家将“谁怕谁?”写成“Who pa Who?”,省略了英语语法的规定而按照汉语的句式直接翻译,不愧是非常霸道的“硬译”,讽刺了先锋先得毫无边界。

乔姗姗的英语辅导教师留给她一个条:

Waiting for you desperately,wanna fucking your ceaselessly.The later Shanshan comes,the more it aches.34

这个表达色情的英语条暴露了两人偷情的事实。作为乔姗姗丈夫的应物兄看到了这个条,但是并没有捅破这一事实。这就满足了偷情者以为用英语表达不会泄露真实情况的设定。

当第一次读到文德能死前说的一个单词“Thirdxelf,”时,非常震惊。这个单词将third与self组合起来,即Thirdself,第三自我。35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将“Thirdself”中的s改成x?第二,为什么要加“逗号”一词?“逗号”可能表示没有结束,暗示文德能将要解释这个词语,但是来不及解释就咽气了。后文再次提到了这个词语,据芸娘介绍,Thirdxelf是文德能所写文章的题目,开头一句是:The Thirdxelf,这是我生造的词,意为“第三自我”。36至于为什么将“s”改成“x”,小说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也许,“Thirdself”表示一个确定的第三自我,而“Thirdxelf”表示一个不太确定的第三自我,也就是说,这个第三自我也可以是第四自我,甚至第x自我。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一个中国学者探索自我的问题,为什么要诉诸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呢?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以来产生的,至今没有解决。当下所谓的创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都涉及一个要命的问题:用什么术语来创建和讲述呢?

自晚清以来(翻译佛经的时代不论),汉语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域外语言。域外语言以原装词语的方式进入汉语,也是方式之一。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李金发的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公墓》、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作品中都运用了不少域外语言的原装词语。《应物兄》中的英语嵌入,或显示人物身份,或讽刺,或探索自我、或铺设情节,成为“五四”新文学以来文学作品吸纳外来词语的延续。

而《应物兄》中外国人的中文则在汉语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应物兄》中的卡尔文是中国当代小说中非常怪异的形象。他是坦桑尼亚国民议会议员的儿子,在美国长大,却在中国济州的商界和学界混得如鱼得水。他是作为异国的符号被消费。他成为铁梳子等猎奇女性的俘获对象,铁梳子享受着卡尔文异域符号的同时也享受着他性的力量,他被女性戏称为“卡咬咬”。不过,他的中文确实给当下汉语带来了一种诡异的冲击。他改变着汉语中骂人的脏话,比如他说“我操你媳妇”“、“日狗的”“,这种与性有关的骂人脏话在他的语言中也拐了一个道,改变着骂人的意向。他说:“老女人比小女儿更裸体。”37“裸体”被活用为形容词,相当于“性感”一词。他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全都尿到一个壶里”38是对铁梳子、裤衩大王陈董、子贡三家借修建儒学研究院之机拟组建一个投资公司的调侃。

他的中文书写:

闻知应夫子车祸,患了半死不死之病,我心有戚戚焉!

他叫我卡夫子,我叫他应夫子。孔子是孔夫子。他是应夫子。

首次上课,他在黑班上写了几个词,让朋友说意思。别的我忘到后脑勺了,我记得有个词:爱人。我举手,应夫子言道:你说。我说,与男人有性关系之女人,即是爱人也。应夫子说,同意者谁举手。我举手,别人不举手。跟我有性关系之女孩亦不举手也。应夫子言道:“爱人”不是sweet heart,不是lover,是love others!仁者爱人;爱人者,仁者也。

我进日返济州,看望应夫子。

上帝啊,老天爷啊,娘啊!应夫子醒来吧,别半死不死了,阿门。39

卡尔文的书面汉语确实是汉语,用的是汉字,符合汉语语法,虽然有错别字;但又十分别扭得不像中文。这段白话书面中有文言句式、英文单词、宗教祈祷语汇,杂七搭八,跳跃性强,少用关联词。这段话最大的问题是语言的格调不对。用“半死不死”来描写朋友的病症,显然不妥。“夫子”是对有学问者的尊重,或者对迂腐的学者的调侃,而将“孔夫子”“应夫子”“卡夫子”排列起来,非常怪异。挪移中西文化意义维度,比如按照西方的爱人观解释儒家的爱人观。结尾处的呼告语中西并置,不伦不类。

卡尔文这个形象,就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设立来说,是个多余人。他只是铁梳子的御用性奴,基本是作为“性”的工具介入到小说的故事中,他最终因为患有艾滋病而被驱逐。不过,他的西方式的汉语以及中文,不是苍白的点缀;也不仅仅是给纯正的当下书面汉语以陪衬,不只是满足国人猎奇的语言奇观。卡尔文的中文充满对对汉语的西方式误读。他的中文表达和中文书写也以对性的西方式解读而扰乱汉语的语义系统;这种扰乱,同时也是一种提问。

 四 自言自语与Illeism

应物兄是小说的叙事人,但是他很少说话,改用“自言自语”的方式介入叙事。应物兄本来是快人快语的人。被他的博士生导师乔木先生进行了严厉的话语规训:“接话不要太快”,“接话太快了”。接话不能太快,要少说话。“日发千言,不损自伤”。40孔子喜欢的颜回就很少说话。孔子最不喜欢的人就是说话滔滔不绝的人,“巧言令色”更让人讨厌。在“说”与“不说”、“言”与“不言”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孔子自己身上。孔子反复对“言”进行限制,可他自己一生“述而不作”,他的形象以“子曰”的形式被塑造和固定。如果说孔子并非扼杀人们的“言”,只是要求他理想中的合理的“言”,那么不进行“言”的试错的话,这种合理的“言”又如何获得呢?应物兄留校任教以后,谨遵乔木先生的教导,不断克制自己说话的冲动,最后发明一种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说话而无声,只有自己能听到,舌头在运动,脑子在运动:

只有说出来,只有感受到语言在舌面上跳动,在唇齿间出入,他才能够知道它的意思,它才能够在这句话和那句话之间建立起语义和逻辑上的关系。41

应物兄在确证语言的意义,获得语言意义的实现方式,并由此确证自己的存在。应物兄的“自言自语”与心理描写的区别在于:心理描写只是一种“思”的行为,往往不会带有鲜明的声音特征。应物兄的“自言自语”带有鲜明的声音标记,只是别人听不到这种声音,而他自己是能听到的,这是因为“自言自语”具备说话的所有机能活动。因此,“自言自语”仍应该被看作言说的方式,而不是心理描写的方式。应物兄的“自言自语”的内部话语特征是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化。

为了很好地理解应物兄的自言自语,有必要引入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对三个人称的说法。本维尼斯特认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前面两个人称中,“同时存在着一个隐含的人称以及关于这一人称的话语”。要成为人称,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人称以及关于这一人称的话语。在这里,话语类似于陈述。比如第一人称中,“我”指示说话者并同时隐含一段关于“我”的陈述,因为这一陈述中,不可能不说到我自己。在第二人称中,人称“你”必然由我指称,而且不能置身在“我-你”关系之外;并且“我”陈述的某物成为“你”的谓项。但是在第三人称形式中,包含对某人某物的陈述指称,但是不具有人称。因为说话者在“我-你”关系之外,“是不折不扣的非人称,其标志就是不具有人称‘我’‘你’所具有的特性。”但是第三人称并非没有意义,相反具有“我”“你”人称所没有的特性。第三人称从它的非人称形式功能中获得一种能力,既可以成为一种尊敬形式,使某人远远超出一个人称的地位;又可以成为一种侮辱形式,贬低某人的人称身份(人格)。43

因此,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各有自己的意义。乔木先生将女儿乔姗姗许配给应物兄,应物兄对此有一段自言自语:应物兄首先用第三人称发问:“是他吗?这是真的吗?”应物兄将自己用“他”这一第三人称代词来开距离,从而实行对“他”的考察,仿佛与自己无关。这就写出了应物兄对乔木先生将女儿乔姗姗许配给自己的陌生与惊奇。接着应物兄用第二人称发问:“你何德何能,竟得先生如此器重?”应物兄将自己用“你”来指称,从而实现面对面质问的可能。最后应物兄用第一人称肯定:“这说明我还是很优秀的嘛。”44应物兄和黄兴在去波士顿的路上,当黄兴提到陆空谷时,应物兄也有一段自言自语:

对他来说,她就是个谜。他觉得,她几乎熟知他的一切,因为她竟然知道他每个月都要见一次芸娘。不过,你有所不知。我已经多天没见芸娘了。这次出国之前,我本来要去看芸娘的, 但芸娘说,别来了,有什么话让文德斯告诉我就行了,你那么忙。芸娘这次在电话里还说了一句话:“你没事往美国跑什么呀?”当然,这些话他没有跟陆空谷说。

她曾说,她是从台湾来的。他信了。……45

应物兄先用第三人称讲述陆空谷对自己的了解。然后插入第二人称的“你”,仿佛面对面说话,讲述自己来美国前与酝芸娘的电话内容。最后又回到第三人称叙事上。

《应物兄》中还有一种应物兄自言自语的变体形式——即说话者将自己化为第三人称的他/她来讲述,西方叫做Illeism。它源于拉丁词语ille,意思是“他”。小说中,芸娘对这个问题有精彩的分析。应物兄和郑树森一起去见芸娘,郑树森这位鲁迅研究界的教授大谈自己与妻子因为一只鸡冠而准备离婚的事情,喜欢用这样的句式:“树森没有猜错吧”“树森不拖她的后腿”“树森的母亲……”“树森快累瘫了”“搞得树森反倒觉得……”芸娘很不习惯这种第三人称说话的方式,就讲解了克尔凯郭尔的分析:只有两种人喜欢用第三人称方式讲话,一种是自大的人,认为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整个世界;一种是自卑的人,忍受不了世界的重压,通过化为第三人称将自己从历史中抽离出来,或者说从自我中抛出来。46在此举一个例子,古希腊作家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描写亚历山大的讲话中采用了第三人称说话的方式:“现在,我本来打算把你们当中那些不能再参加战斗的人送回家乡,成为乡亲们羡慕的人。但是既然你们都想回家,那你们通通都走吧。到家之后,告诉乡亲们,就说你们的国王亚历山大打败了波斯、米地亚、巴克特利亚、萨卡亚,征服了攸克西亚、阿拉科提亚和德兰吉亚,当了帕西亚、科拉斯米亚以及直至里海的赫卡尼亚的主人;他曾越过了里海关口以远的高加索山,渡过了奥克苏斯河和塔内河,……他还曾由印度河的两个河口闯入印度洋,……当他的舰队由印度驶回波斯海时,他又把你们带回苏萨。我再说一遍,你们回家之后,告诉乡亲们,就说你们自己总算回了家,但把国王扔下了,把他扔给你们曾经征服过的那些野蛮部族去照顾……你们走吧!” 47 在这段话中,亚历山大将自己说成是“你们的国王”或者“他”,以求获得他的手下马其顿将士们的理解与敬意,从而实现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不能参加战斗的将士送回家乡,其余的留下来继续战斗。

在《应物兄》中,唐风、雷山巴等人喜欢用第三人称说话。唐风说:“唐风参加的就是国际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唐风是美国籍,但是,洋装穿在身,心是中国心。……我说,韩国的风水学说来自中国,申遗也只能由中国来申。……我对他说,……唐风对卢先生说,……”48 生命科学园院基地的合伙人雷山巴喜欢自称“雷先生”: “赚钱不是雷先生的目的,只是手段。” 49唐风与雷山巴的用第三人称讲述自己,主要是炫耀自己,引起听众的关注,获得别人的尊敬。而侯为贵用第三人称说话属于另一种类型:“为贵进来的时候,释延安刚到,还带来了一个和尚说,是要给‘小嫂子居士’念经。我对延安说了,家电终生保修,念经也要终生服务啊?释延安说,小嫂子居士相当于VIP会员。应物兄和为贵就别进去影响人家念经了,为贵是这么看的。你说呢?如果你一定要进去,我带你进去。”50侯为贵用第三人称说话,表示谦卑,以求获得听者的好感。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正如芸娘指出的,都表示了这些人极端良好的舒适感。这种舒适感抹平了他们对大学和社会的感知,都以成功人士自居的姿态面对社会。而应物兄的“自言自语”却不相同。在形式上,应物兄的“自言自语”将自己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自由转换。在功能上,应物兄的“自言自语”将那些无法当场直说的内容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对应物兄自己而言,这是一种释放和宣泄。话语不敢当面示人,而只能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让自己听到,这又暗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应物兄的“自言自语”是话语防御策略,话语只向自己显露,从而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暗示了存在的荒诞性。

五 当代知识分子的应物:

“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51

应物兄这个名字的符号意义要大于应物兄这个人物的故事意义。他在小说故事中,虽被委以筹建儒学研究院的重任,实际上没有实权,无法推动事情的进行。相反,他的名字中“应物”两字,不仅可以用来观照小说各路学院派知识分子“应物”的道路方式,而且也激发出当代知识分子面对这个时代如何回应的大问题。

如果将“应物”作为一个问题,有三个方面需要思考:第一,何谓“应物”?这个问题,宋代欧阳修有句名言:“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应物兄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应物还是执道?应物兄自认为是“既应物又执道”。52“应物”是一种行为方式,而“执道”才是“应物”的目的。第二,何以应物?即应物的心理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应物随心” 53还是应物随时?司马谈对司马迁的谈话:“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54这里说的虽是道家观点,但是表明应物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如果“随心”与“随时”能做到统一,那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但是如果发生冲突呢?第三,应物的姿态是什么?“应物”而“无累于物”,是理想的状态。如何做到“应物”而“无累于物”呢?老子《道德经》:“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55“不争”“不言”“不言”所说的“三不”观体现了老子“无为”而“为”、“不应”而“应”的哲学理念。应物兄的“自言自语”是否可视为“不言”之一种?如此看来,应物兄则为外儒内道的学者。著书立说以儒学为业,为人处世以道家为本。但是奉行这“三不”主张,又如何能济世应物呢?

围绕着上述问题,《应物兄》中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应物的呢?小说中的芸娘说过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她所说的“一代人”当指他们在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撤离现场”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应物兄》中所写的知识分子并不局限于芸娘所说的“一代人”,程济世就不属于这个“一代人”,当然多数人物还是属于这个“一代人”。“撤离现场”本身就是“应物”的方式。结合“撤离”的说法,我将《应物兄》中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提炼出三种应物的方式:一类是程济世、应物兄和费鸣等人,应物的方式是“转场”;一类是芸娘、何为、文德能等人,应物的方式是“持守”;一类是郑树森、吴镇、华清等人,应物的方式是“倒向”。

程济世、应物兄和费鸣等人因建立儒学研究院而聚集一起,推行儒学是他们应物的方式。程济世任教于美国,研究中国文化。费鸣是应物兄的学生。这类人中变化最大的是应物兄。八十年代的应物兄,感兴趣的是楚文化中原始的氏族图腾和神话以及魏晋风度。他读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的“读后感”,题目叫《人的觉醒》。有网友指责应物兄是背叛了自己。应物兄认为八十年代的自我”那并不是真正的自我,那只是一种不管不顾的情绪,就像裸奔”。56应物兄提出“在八十年代学术是个梦想,在九十年代学术是个事业,到了二十一世纪学术就是个饭碗。但我们现在要搞的这个儒学研究院,既是梦想,又是事业,又是饭碗,金饭碗。” 57“金饭碗”这个说法好像有点反讽意思,使人想起中国二十世纪的“铁饭碗”一词。应物兄学术路向的转变,是时代使然。所谓“应物”,趋时是其中一种方式。费鸣恭维应物兄是“管理火种”的“领袖”,应物兄听后很受用,很激动。58应物兄借用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赞誉程济世,称之为“帝师”59。程济世在北大的演讲《儒教与中国的“另一种现代性”》重提中国为“中央大国”。程济世、应物兄这类知识分子建立儒学研究院,推行儒学思想,出自他们的本心。他们是严肃认真的。儒学思想中,作为人格修养,有些内容是可取的。但是晚清以降,随着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儒学思想中的很多弊端显露出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们激进地反传统,打孔家店,有个让知识分子痛恨的现实原因: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都是借着孔教而上演的。金克木曾经指出,八股文的老祖宗在《论语》,言外之意是《论语》中的等级制度是为帝王专制服务的。如果说程济世和应物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转场”是“顺时”的“应物”,那么他们必将对儒学进行一番现代清洗,而不是照搬。

文德能、芸娘、文德斯、何为等知识分子大体能保持八十年代形成的理想主义。其中最有思想的是文德能,不过他死得早。文德能阅读广泛,尤其对欧洲思想理解很深,熟稔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和思想。他的笔记是富有诗情的哲性语言。60文德能对黑格尔的一段话尤其喜爱:

在我们这个富于思考和辩论的时代,假如一个人不能对于任何事物,即便是最坏的最无理的事物,说出一些好理由,那还不是一个高明的人。世界上一切腐败事物之所以腐败,无不有其好理由。61

这段话出自黑格尔《哲学全书》的第一部《逻辑》。文德能反复给这段话加批注,思考“好理由”与“腐败事物”之间的关系。“好理由”也是一种说法,一种词语。这种探索凝聚着对时代的思考,对历史上所有用“好理由”粉饰“腐败食物”的抵抗。芸娘说:“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62 这句话是对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回望,同时也是对当下大学教育种种现象的不满。芸娘、何为、文德斯以及张子房等学者采取“持守”的方式以“应物”。

郑树森、吴镇等大学教授,从鲁迅研究转向儒学研究,这种“应物”的学者非常荒唐,也是那种俗不可耐的类型。鲁迅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为激进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这传统文化自然包括儒学思想。他主张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他诅咒那些反对白话、主张文言的人。除了郑树森、吴镇转向儒学研究,还有清华大学某教授从研究朱自清转向儒学研究,陆空谷的父亲海陆也转向儒学研究。芸娘用“倒向”一词形容这批人的转向。63“倒向”这个词语描写这批人的学术转向仿佛是一种行为艺术。

小说的后半部中,应物兄对“词”与“物”关系有一个思考:“词就是物,物就是词。”64 “词”与“物”之间真的那么透明吗?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子贡会把word写成world,应物兄会把world说成word。65两人似乎犯了同一个错误——混淆了“词”与“世界”的区别。不过,子贡是把词当成了世界,应物兄是把世界当成了词。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将“词”与“世界”混同了。也许,这里暗示了李洱自身的一个取向:“词”与“物”之间的同一性关系,恰好通向以语言的及物去实现知识分子的应物这一目的。如果说《应物兄》这一“词”的载体,实践了语言的及物行为,那么作为知识分子的李洱所做的“应物”会是什么呢?

小说一些主要人物的结局如下:卡尔文被查出患有艾滋病,上吊自杀。豆花举报了栾庭玉,然后在长庆洞自杀。栾庭玉被双规。应物兄找到了灯儿(曲灯老人张子房所住的大杂院。灯儿还活着,张子房在撰写《国富论》。这个大杂院就是程济世家的程家大院,前面的小路就是程济世所说的仁德路。天下第一的仁德丸子也是曲灯老人的手艺。之前那么多人考证过的程家大院以及仁德路的存在都是一种说法,都是一种修辞,一种“词”的集体梦魇。儒学大师程济世儿子程刚笃让两个女人怀上了小孩,美国女人珍妮生的是三条腿的小孩,被珍妮掐死了;易艺艺生下的小孩也有问题。作为程济世弟子的应物兄也因车祸去世,而济州大学儒学院还没有成立。这是否暗示了当代儒学的命运: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以怪胎面世?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整部作品就充满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应物兄在赶回济州的路上出车祸去世。小说的结尾是:

他再次问道:“你是应物兄吗?”

这次,他清晰地听到了回答:“他是应物兄。” 66

最后的回答,既可以看作是应物兄“自言自语”式的回答,也可以看作是旁人的回答。对于一个将要死亡的人来说,最省事以及最有效的确证,就是再一次称呼他/她的姓名。

李洱以语言游戏为中心的《应物兄》对这个时代做出了“应物”的回答,小说中各类人物的“应物”方式将留给读者继续思考。

 

注释

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第38页。

2【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第39页。

3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76页。这段话出自何劭《王弼传》,见《王弼集校释》(下),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640页。

4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75页。

5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75页。

6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523页。

7《诗经.卫风.木:“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8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5页。

9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456页。

10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541页。

11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916页。

12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443页。

13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495页。

14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04页。

15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2页。

16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2页。

17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3页。

18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47页。

19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20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46页。

21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页。

22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82页。

23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7页。

24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478页。

25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29页。

26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52-153页。

27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338-339页。

28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7页。

29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30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09页。

31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45页。

32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45页。

33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452页。

34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14页。

35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87页。

36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81页。

37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93页。

38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26页。

39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76页。

40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页。

41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页。

42(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1页。

43(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2页。

44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7页。

45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44-145页。

46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745页。

47[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英国的E.伊利夫·罗布逊英译,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6-267页。

48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77-678页。

49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710页。

50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717页。

51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907页。

52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747页。

53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73页。

54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73页。

55《道德经》,转引自《王弼集校释》(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82页。

56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53页。

57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96页。

58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99页。

59李洱:《应物兄》(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284页。

60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83页。

61李洱:《应物兄》(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8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