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胡传敏:演出说明书的文献价值
来源:文汇报 | 韩世容  2021年06月09日07:20

原标题: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扫地僧” 四十年专注于收集演出说明书 胡传敏:且让时间来证明它们的价值

胡传敏

建党百年之际,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陈列了一批抗战时期抗敌演剧队为军民演出的说明书。在展出的文献中,有揭露敌军的凶残和伪善的话剧(如《生路》《闹元宵》等)说明书,还有歌颂中国军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爱国情怀的演出(如《为国忘家》《胜利进行曲》等)说明书……这批珍贵的演出说明书的收集工作,要归功于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扫地僧”——73岁的胡传敏。

1979年,胡传敏开始任职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1980至1982年就读复旦大学分校图书情报专业(专科),一直从事文献采集整理工作至2008年退休。之后被上戏图书馆连续返聘,从事文献采集整理工作至今。

胡传敏一直希望,规模不大的上戏图书馆能够找到属于自身的特色馆藏。他为上戏图书馆精心采购特色图书,多方搜集的民国期间话剧演出说明书就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由他经手收集的民国话剧演出说明书已达500多份。

在他看来,在没有影像记录的年代,这些演出说明书是最接近当时演出的真实记录,可以作为后人还原演出历史的可靠依据,这是时间赋予演出说明书独特的作用。

如果说很热爱戏剧,我根本谈不上的

戏剧,胡传敏其实接触得不多。

虽然他的父亲胡导(原名胡道祚)曾是我国著名戏剧导演,曾培养过如杨在葆、焦晃、张先衡等一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但胡传敏只在小时候接触过一些戏剧而已,记忆甚少。

少时,胡传敏就开始寄宿在学校,与同学同吃同住,之后,又到学校附近的七一公社参加劳动。后来,胡传敏参加黑龙江建设兵团,成为了上海第一批兵团军垦战士。他这一去,便是十年,与戏剧绝缘。1979年,胡传敏作为返沪知青,被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从事图书采购工作至今。

“尽管我身在上海戏剧学院,身边都是研究戏剧的老师和学生,看戏的机会多多。但是我自己很少看戏,就像我在图书馆一样,什么书都想看,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除直接与我工作有用的书,其他书很少去看。如果说很热爱戏剧,我根本谈不上的。”胡传敏坦承。

尤其是近几年,他总认为现在的诸多戏剧不接地气,所以更不喜欢看戏了。“现在一些戏,演个三场五场,动辄几百元一张票,再请人捧捧场写几篇评论文章就结束,一阵风潮似的。而以前的戏是可以一演再演,台下坐的也是普通市民观众为多。”胡传敏不喜欢当下有些创作者以艺术的名义解构演绎表现经典戏剧,因为这种戏“我看不懂”。在他看来,戏就是要反映和贴近生活。

5月中旬,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了一出毕业大戏《哈姆雷特》,由上戏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的藏族演员表演。观众席中,坐着胡传敏。这是他近年来为数不多观看的戏剧。他觉得,这戏没有过多的昂贵的高科技渲染,很朴实,可以让观众的焦点集中在演员身上,欣赏完整的表演艺术。

时间赋予了演出说明书意想不到的作用

收集整理戏剧文献,才是胡传敏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胡传敏从踏上图书采购岗位至2008年退休,又被连续返聘了13年。一晃40年,他一直在上戏图书馆,从未离开。

上海有大大小小数百个图书馆,小小的上戏图书馆身处于高校许多大馆之中,若无自身特色会被淹没在这众多图书馆之中。作为图书采购的胡传敏,常常会思索如何去突出图书馆的特色,“上戏图书馆二十年前的图书采购经费只有每年不到20万元,现在也只是每年50万左右而已。我总在想,若要有特色,一定要收藏一些只有上戏有的而别人没有的东西,而且一定要建立在以戏剧、舞蹈、影视为特色专业的基础上。”

上世纪90年代,胡传敏找到了一条思路。

有一天,上戏的一位老师因自家装修房子,将自己多年看戏存下来的演出说明书捐给图书馆。一份小小的演出说明书里,涵盖着诸多细节:首先是演出的基本信息,包括演出地点、时间、演职人员名单、剧情概要等;其次是宣传信息,包括了剧团和演职员简介,以及剧评、花絮、插图等。

胡传敏想到,这些演出说明书很少有图书馆收藏,不妨作为上戏图书馆的一大特色。而胡传敏将重点放在了民国时期演出说明书的收藏上。

“一份演出说明书可以让短暂的演出在时间、空间上得以延展。这是说明书给予观众的附加值。在没有影像记录的年代,演出说明书由于和演出同步产生,因此是最接近演出的真实记录。它留下的信息可以作为后人还原演出历史的可靠依据。这也许并不是制作者的初衷,但时间却赋予了说明书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胡传敏分析道。

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得大量民国报纸、期刊等各种文献不断公之于世,方便人们在线上查阅,但有关演出的具体史料仍旧不足。不过,报纸上虽有演出广告可以用来研究,但简单笼统,甚至剧情也会出现偏差,而演出说明书恰恰可以填补这些研究空隙。胡传敏表示,现在有关研究演出剧情的一手资料多来源于出版的文学剧本,而出版的文学剧本与经过导演处理的舞台演出本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演出说明书的简介更接近舞台演出的剧情,对当时的戏剧研究进行了很多补充,给大家一种更真实的体会。

胡传敏开始了他的收集之路,曾有人不解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只是笑一笑,再次提到了“时间”一词,他说,且让时间来证明它们的价值。

有些说明书并不起眼,但可以体现一种现象价值

收集,成为了胡传敏的日常工作。

胡传敏始终关注着民国时期的话剧演出说明书,他的收藏途径主要来源于网络。即便现在,胡传敏每天都会打开电脑,在旧书网站上输入“话剧”“演出说明书”等关键词,看一看有没有可以竞拍收入的演出说明书。

对于网上竞拍,胡传敏已有不少经验。“话剧演出场次少,说明书留存的不多,比较贵,一般500元打底,有些影响大的名剧说明书,几千元也是常态。而电影说明书由于同一电影可由不同影院反复上映,留存的说明书偏多,价格就比较便宜。这些年拍的人多了,整体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藏家们看好了想要的东西,便会在网上竞拍,经过一轮一轮的加价,有时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才能到手。看中的演出说明书漏拍很常见,因为有时在相近的时间段会出现几十张说明书,在加价过程中,胡传敏手忙脚乱地错过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报价超出了胡传敏的理想价位,只得放弃,祈祷有缘再次相遇。

胡传敏收集演出说明书,不喜欢只收经典的优秀的剧目。“只要是没有的就都要”是他选择说明书的原则。他认为,只有全面收集,了解全部,才可以判断优劣,不能人云亦云。有些说明书并不起眼,对整个上海话剧演出无太大影响,但数量一多就会大不一样,可以体现一种现象价值。比如,大量的业余演出,说明上海市民对于话剧的热爱,成就了民国时期上海话剧之所以繁荣的社会基础。

他所收集来的演出说明书中,有些剧目对当时的历史和戏剧都提供了珍贵的研究价值。比如《怒吼吧!中国》是上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的一部重要作品,由苏联诗人特力雅可夫根据英美军舰在四川万县迫害中国百姓的真实事件改编。他以诗的形式写作,后由上海戏剧协会搬上舞台。但在日军占领上海后,当局为动员民众将其改编为《江舟泣血记》。《江舟泣血记》演出说明书显示,该剧曾在大光明戏院组织了演出。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演出也正是此剧,演出地点在文化广场。

胡传敏收集来的演出说明书《岳飞》是红色史料——1942年日军占领上海后,由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组织了一次激发民众爱国主义的演出。就在《岳飞》演出后不久,江上青被捕牺牲。

曾有人质疑过这些演出说明书的真伪,他笑道,想要伪造说明书,必须要找到当时的纸张和油墨,对于这样小众收藏品,没有必要大批量复制,如果仅仅制作几张而已,却只卖几百元,这是赔本买卖。

常年的搜索和竞拍让胡传敏慢慢发现,与他一起参与竞拍的总是相同的五六位藏家。“看来我们的兴趣都是一样的,但是网站对用户有隐私保护,没有办法联系他们。我漏拍掉的东西,他们会买,我手上也有他们错过的物品。如有机会和他们结识,交流一下拍卖感受是蛮有意思的。”胡传敏还曾幻想过,把自己拍到重复的演出说明书拿到网上拍卖。如此,他在与他们交易的时候,就有机会认识与他竞拍的拍友了。

我只是先行了一步,就出成果了

一次展览,令胡传敏收集的资料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

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戏剧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文化抗战:民族危亡中的中国话剧人”展览。此展览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文案工作交给了胡传敏。他花了半年时间顺利完成。“因为我平时就关注民国话剧资料,又逢当时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开放。那么多抗战话剧老照片得以面世,理论上谁都可以整理编辑,但我先行一步,就出成果了。”

提及这次展出的演出说明书,他提到了一份让自己至今念念不忘的话剧演出海报。参展的部分抗敌演剧队的演出说明书,原藏于著名戏剧收藏家曹孟浪的戏剧图书馆。自2005年曹老先生去世后,藏品流失于民间。“那时有一张《人兽之间》话剧演出海报在网上拍卖,因为价格比较高,我弃拍了。”后来,他曾在重庆抗建堂举办的重庆抗战话剧回顾展上,又一次看到了这张海报,驻足良久,不得不与其再次失之交臂。

好在,其他大部分抗敌演剧队演出说明书多被胡传敏收入囊中,如《为国忘家》《胜利进行曲》等。这些演出说明书在上海图书馆办展期间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时期中国话剧人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宣传抗日事迹。

展览期间,胡传敏常常到展厅为观众讲解。有观众对他说:“这么多珍贵的图片,真应该把它们出成书才好。”于是,将展览中的图片出版的想法在他心中有了萌芽。

2017年,《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顺利出版。书中选择了上海、武汉、重庆、桂林、延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做重点叙述,并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做的贡献。

如今,胡传敏参与编辑并出版的书籍还有《岁月留痕:上海戏剧学院话剧演出说明书集锦》《上海话剧百年图志》《干戏:胡导戏剧生涯70年》。

近几年,胡传敏一直潜心整理收集来的资料,供读者们查阅。在整理民国的演出说明书的过程中,他编写了《民国上海话剧演出说明书汇编》,该书即将出版。这本新书中,他还强调了“通俗话剧”的概念。

他讲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与迅速占领了上海各大娱乐场所的“洋装新戏”或“改良文明戏”相比,通俗话剧面向了数量更为广泛的下层民众,其演出的剧目数量、观众人次、票房收入都颇为可观。这些在商场主要供太太和小姐观看取乐的通俗话剧,台词直白,剧情新奇夸张,感官刺激,不讲究情节的合理性。通俗话剧借鉴改编了现代话剧中不少优秀剧目,如田汉《湖上的悲剧》,曹禺的《家》《雷雨》,甚至莫里哀的《伪君子》都被改编过,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海派话剧奇观。

我们收藏的戏剧地方志,那可是“上图”不及的啊

500多份,是胡传敏目前收集的新中国成立前的演出说明书数量。

如今,其中一批抗战时期抗敌演剧队为军民演出的说明书,再次现身于上戏图书馆。从展出的演出说明书中,可以看到抗敌演剧队演出的剧目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群众,非常接地气。

《生路》《闹元宵》等剧目揭露了敌军的凶残和伪善,警示民众不要对日本法西斯抱有幻想;《大地回春》《国家至上》等剧目反映后方百姓尽己所能支援抗战;《海国英雄郑成功》等部分剧目刻画民族英雄用以鼓舞士气。

不仅如此,从这些演出说明书中,还可以看到后来活跃于新中国的第一批话剧电影工作者的身影,如吕复、刘章斐、刁光覃、高重实等前辈,他们都在抗战文艺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传敏对于这些演出说明书的价值很有信心,它们俨然成为了上戏图书馆的一大特色。

据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回忆,初识胡传敏是在一次图书采访研讨会期间。会上,胡传敏沉默寡言,一如他平日做派,敏事慎言,稍微点头便是算对发言者的首肯了。会下,胡传敏与周德明交流地方志采访事宜,周德明聊起上海图书馆方志收藏数量、特点及开发现状。还未讲完,胡传敏悠悠一句:“何日有暇,请来敝馆看看我们收藏的戏剧地方志,那可是‘上图’不及的啊!”

胡传敏很感谢上戏图书馆,能让他在图书馆藏书体系建设上发挥一技之长。对于此,他说道:“是我运气好,被学校图书馆信任,才一直被返聘罢了。”

多年来,胡传敏一直蹬着一辆老式自行车上班,从住处到学校费时40分钟,乐此不疲。他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能够“再次退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了稳定的接班人,我就可以解甲归田,告老回家了。”胡传敏笑道。

(供图:胡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