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木鼓敲响的日子》:动物视域观照下的佤山文明史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杨荣昌  2021年05月13日23:55

《木鼓敲响的日子》,马瑞翎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20.00元

借助于动物性的视域观照,时空穿越的多元叙事形成立体纵深的小说维度。

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历来是文学表现的重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物质创造和精神蜕变息息相关,人类世界观和生态观的转变,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艰难跋涉的足迹。马瑞翎的儿童文学作品《木鼓敲响的日子》以看似轻盈的叙述凸显纵深的主题,力图表现佤族人民生态观念转变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中的两个佤族男孩:岩丙和岩布勒是表兄弟,他们出生于莽莽苍苍的千里佤山,是典型的自然之子,身上涌动着沸腾的民族血质,也传承了祖祖辈辈征服自然的英武豪气。他们憧憬着“打一场真正的猎”,却在无意中遇到了中毒身亡的母豹,并发现了她出生不久的孩子,他们将母豹皮和小豹子带回家。小豹子来到山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其核心是能否将其作为祭祀木鼓的物品。木鼓是佤族山寨的神物,象征吉祥,受人膜拜,山寨原来的木鼓已相当古旧,“法力”退化,更换新木鼓则需要神圣的物品来祭祀,因为“砍木鼓以后不祭祀就会死人”,小豹子的出现,为祭祀找到了最佳的祭品。

在远古时代,祭祀是一件庄重的事,是向上天祈福以求生民安康的重要方式。这种传统风俗一直流传到当下,虽然形式有所更改,但内涵依旧不变。在作家的娓娓叙述中,佤山祭祀的历史不断向前回溯。历史上,佤族山寨曾用砍人头的残暴方式进行祭祀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党中央邀请包括佤族头人在内的少数民族首领进京观礼,毛泽东主席以平等的姿态与佤族头人拉勐商议,将祭祀中的砍人头习俗改变为用动物头作祭品,从而结束了沿袭千百年的蒙昧历史。为了让佤族人民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派出数百支民族工作队,帮助人民群众发展生产、普及文化、提高素质,以此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跨越。因此,商讨用这只小豹子作为神物,祭祀新制作的木鼓,其实是佤族历史在变迁过程中的缩影,是党的民族政策在佤山推行的结果。

然而这只背上长满许多乌龟一样图案的豹子是国家珍稀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对象,不能轻易伤害。围绕着杀与不杀,不同身份的人展开了争论,他们中有老一代的祭神者,也有新生活的创造者,在时代潮流的奔涌之下,新的文明思想与生活方式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流。代表着国家形象的警察和科研人员、公务人员的及时介入,也使小豹子避免了危机,并且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在大家的合力谋划下,祭品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决定使用母豹皮制作标本,来完成传统的“虎豹祭”。

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诸多禁忌,这与他们独特的信仰有关。禁忌与敬畏应是互为因果的,触犯了禁忌需要受到惩戒。岩布勒天真无邪又顽皮捣蛋,他给岩画抹上了白土,用石头击打祭祀的猪颌骨,“帮助”老人在岩画前下跪磕头。这在佤山是“罪状”,“罪名”是不尊敬仙家,不尊敬别人家的祖宗,不尊敬老人,迎来的自然是家长的一顿狂揍。之后,他的父亲还得挑着谷子去找人家赔礼道歉。越是神秘的东西越具有吸引力,两兄弟在放牛路上,往老木鼓的肚子里塞了石头和草,并且敲打了木鼓,家长自然又得战战兢兢地去祈求神灵的宽恕。除了随处可见的禁忌,小说还表现了绚丽的民族文化,展开了一幅佤族山寨多彩的画卷,多种习俗的交相呈现,把这个民族深邃的精神世界展露无遗。青年男女恋爱的风俗,是他们关于爱情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表现。用史诗般的语言传唱生产生活的情景,表现出佤族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艺术创作的天生禀赋。他们创造的歌舞文化,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以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梳理,表达佤族独特的哲学观、宗教观和伦理观,如他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很有趣,双方是平等共存的关系,有时还互相闹出点小矛盾,就像人与人之间闹矛盾那样,最后总能达成谅解。这些多维的思想都在形象感性的叙述中得到表达。

小说的新颖之处还表现在采用两种交相变化的视角增添丰富的表达效果,分别是客观叙述的全知视角和小豹子的视角。全知视角交代情节发展,揭示客观逻辑,动物视角实现换位思考,充满童真童趣。从小豹子的视角观察山寨的种种变化,它童蒙的眼光中满是对这个世界的爱恋。虽是动物的视角,却没有丝毫的嗜血和残暴,而是溢满温情,有小豹子与父母之间的血脉亲情,也有豹子与人类从敌对化为友谊的感人之情。从人性美的角度表现动物心理世界,使人性与动物性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和解与贯通,这是小说最为柔软的部分,也是作家极力想表达的意旨。这种审美情感的彰显,既考虑到成人阅读对探知历史纵深维度的趣味,又符合了儿童阅读的谐趣与天真,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审美期待。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新的木鼓已制作出来,祭祀的物品是小豹子因中毒身亡的母亲。人们在豹皮内塞满茅草使其成为一只活豹的样子,以此充当神物。小豹子意外地与死去的母亲重逢,它“使劲昂起脑袋,发出一串凄惨的叫声”。周围的人群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场难得的原始“虎豹祭”仪式而激动不已。在情感的强烈对比与冲突下,原本不愿意离开人类的小豹子,在豹爸爸的引领下回归大自然。人与豹的友谊自此成为永恒的追忆。

若干年后,两个男孩均已长大成人,佤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腾冲佤族山寨亲手敲响三声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佤山沸腾成欢乐的海洋。它标志着昔日贫穷落后的悲惨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佤族人民与全国一道步入了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

小说把虚构与现实、人性与动物性较为圆融地统一在一起,借助于动物性的视域观照,让时空穿越的多元叙事形成立体纵深的小说维度。木鼓声声中,佤族的过去与未来、苦难的历史与幸福的现实连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