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孩子们普及世界戏剧经典 ——评中国儿艺版《李尔王》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竹琳  2021年04月14日08:51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假日经典小剧场每逢周末大小观众座无虚席,日前在这里上演了共计7场根据享誉世界的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改编的同名作品。《李尔王》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流传至今已有400余年,仍以对人性在财富和权力面前暴露出的自私、贪婪、阴险、狠毒、背信弃义,以及身为一国之君的李尔不加分辨就轻易听信女儿极尽所能的谄媚,又在后来残酷的现实鞭挞下猛然醒悟却追悔莫及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受到世界各地戏剧和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李尔王》经多国编创者各有所长的“再造”而诞生的不同艺术类型版本中不乏精品,但中国儿艺这一版为少年儿童“量身定制”的《李尔王》独具可圈可点之处。

简明化但不失深刻的改编创作,引领孩子们走进经典的广阔天地。在约70分钟的时长内,编导从原作复杂的线索和结构中提取出李尔王与3个女儿之间依次展开推进的矛盾冲突做基调,并由7个角色撑起全剧,紧凑洗练,令年幼的观众也能够迅速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由年迈昏聩的李尔王将全部国土平分给口蜜腹剑的大公主高纳里尔和二公主里根,却对表里如一、诚恳耿直的三女儿考狄利娅嫌恶厌弃,不给她分文嫁妆,直至大公主和二公主利益到手后随即翻脸,推卸赡养责任,并从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折磨虐待老父,而已成为法兰西王后的三公主无法容忍姐姐们残忍无情地对待风烛残年的父亲,毅然出兵讨伐却不幸被杀,骨肉亲情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情节的铺排上,依靠剧中人物声情并茂的台词、激烈交锋的论争,结合由其中几位演员不时轮换“跳出”变为“画外音”性质的讲述者,娓娓道来文本意义的同时烘托出气氛,使得小观众好似翻开一本图文并茂的故事书,既保留了莎士比亚手笔的原汁原味,又适宜地化繁为简,贴近儿童所熟识的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词汇和句子,浸透了编剧的才情与大胆创新意识。

中国儿艺版《李尔王》的成功还表明: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即便是占有了好题材、好故事、好脚本的先决条件,也需要全体主创人员的默契配合、集思广益,才能最终取得舞台上“二次创作”的理想效果。 《李尔王》在语言、人物造型设计、舞美等各方面均做到了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共同发力。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文字叙述都流畅自如、朗朗上口,有着诗意的音乐性,中国儿艺版《李尔王》也通过演员口中的独白对话及游吟诗人韵味的唱段,下大功夫使莎士比亚轻松幽默又暗藏犀利的奇思妙语不打折扣,却又对儿童不易理解的旁征博引、深奥隐晦及已不被现代人使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变动。当然,因剧本容量的饱和度高,每一角色都有大篇幅的表述,有些部分存在语速过快影响年龄较小观众准确反应和捕捉信息,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该剧由7位男演员饰演全部角色,特别是3位公主的饰演者将性别反串拿捏得十分恰当。大公主和二公主假面舞会般的妆容和一只手臂掌控的代表她们各自丈夫的木偶,巧妙地衬托了她们的虚伪和刁蛮。又如三公主的芭蕾舞动作语汇也是别出心裁的设计,衬托了她不屑于像两个姐姐一样争权夺利,葆有诚实坦荡、清高脱俗的品性。其他角色如李尔王、弄臣、忠臣等,也都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舞美同样是该剧成功不容忽视的原因,演员脚下黑白方格交错如国际象棋棋盘的地面,加上冷暖灯光的适时调换,还有服装的色彩款式、道具的多重用途及含义,随处流露出精细入微且新颖有趣的设计构思,形神兼具地重现了莎士比亚时代古雅优美的戏台与文艺复兴充溢的人文主义精神。

尝试将受众对象原本是成年人的经典名著进行儿童剧改编,除了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启迪、教育和引领少年儿童拓宽眼界、认知思考的责任心。导演张颜在谈到自己勇于突破“儿童剧不能是悲剧,不能有死亡”的不成文的界限,保留了《李尔王》悲剧的本色时说:“我是创作者,同时我也是一个希望孩子看到‘最好’的母亲,我会让我自己的孩子看《李尔王》。其一,名著经典的文学性、哲理性的熏陶;其二,悲剧的强烈触动引发的思考及自省,其教育意义此处甚至略胜喜剧一筹。”悲剧的力量确实通过中国儿艺版《李尔王》给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窥见世态人心真实的、残酷的另一面,其揭露的普世性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成人和儿童都会遇见和需要面对的。正如中国儿艺院长、 《李尔王》的出品人冯俐指出:“在儿童戏剧舞台上,上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这在国内应是首次。我们希望用戏剧的面貌而不只是阅读,为孩子们普及世界戏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