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彼得·布鲁克的艺术风格和他的三版《哈姆雷特》
来源:文艺报 | 王海云  2021年04月02日07:49

彼得·布鲁克

《哈姆雷特》剧照

彼得·布鲁克是英国著名戏剧及电影导演,至今已导演过约90部影视与戏剧作品,其力求创新和反传统的作风,对20世纪的戏剧发展影响深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彼得·布鲁克受到阿尔托和格洛托夫斯基的影响,关注点从戏剧意象和舞台效果转为了对戏剧本质的思考,重点探索演员与演员的关系、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1968年出版的著作《空的空间》中他提出,“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70年代以后,彼得·布鲁克的戏剧实践进入跨文化时期,他在巴黎成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吸纳了世界各地的创作者和演出者,每个人都带来他们自己的文化,这样就有可能探索全球性的戏剧实践,演出的风格和形式也更具探索性和先锋性。他的创作实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戏剧的样貌,有人认为他在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地位不应逊色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戈登克雷、梅耶荷德或格洛托夫斯基,尤其是在经典文本的现代演绎上,彼得·布鲁克的实践提供了一条道路和一种可能性。

彼得·布鲁克的戏剧主张在他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共执导了14部莎剧,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创新,重新解读经典作品,创造新的演剧方法,探索新的观演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布鲁克曾三次执导《哈姆雷特》。1955年版本的《哈姆雷特》在莫斯科演出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同于当时苏联现实主义的繁复写实,他的布景非常简洁,演出过程中以灯光的变化代表时空的转变。演员的表演速度很快,节奏十分流畅。这一版本的《哈姆雷特》可以看作是他对于打破传统僵化的一次实验,在当时的年代里有一定创新性。

第二版是1995年的《谁在那》,布鲁克此时的关注点转为探寻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人们最本质的孤独。《谁在那》就是一次被定性为戏剧研究的演出,是一部关于戏剧本身的戏。在这次演出中,他把《哈姆雷特》的片段和阿尔托、布莱希特、戈登·克雷、梅耶荷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中世纪日本能剧大师世阿弥等世界著名戏剧实践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念相结合,让表演者作为这些导演的化身,让不同的人用不同大师的思维和理念为依据处理不同的片段,六个导演兼理论家的著作片段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哈姆雷特》依然是最核心的文本,虽然并不是完整的版本。排练的过程一切都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结论,因而会产生很多即兴的元素。

2000年上演的《哈姆雷特的悲剧》舞台简洁清晰、现场充满律动感,被拉文德视为布鲁克职业生涯的最高点。首先是场景的设置和演员的选择展现了典型的布鲁克剧场风格,舞台只有一块红色的地毯,地毯周围有一些绿色、黄色和黑色的垫子,舞台后端有两张长方形的凳子,凳子上也盖着红布。这样的舞台是符合布鲁克关于舞台空间的理论的,也符合他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在那样庞大的主题面前,只有空白最为恰到好处,空白的景给予了演员和角色最大的空间。在演员的选择上,来自不同种族的八名演员参与了表演,哈姆雷特由黑人演员阿德里安莱斯特(Adrian Lester)扮演。

其次在剧本的改编上,布鲁克只保留了和主线最为紧密的情节。他删去了传统的开头中哨兵的喊话,而是从霍拉旭的问句:“谁在那?”开始。他前置了哈姆雷特和鬼魂的相遇;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的决斗简化以加快进程;删去了福丁布拉斯的出场,去掉了挪威和丹麦的争论,等等。而最重要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被挪到了戏的后半部分,在哈姆雷特杀死了波洛涅斯即将被流放之时,混乱和极度消沉让这段独白的呼之欲出更具有合理性。这样的改编让演出结构更为清晰,主题更突出,观众不会被其他人物的命运分散注意力,而会将情绪情感完全倾注在主角身上,与他的命运共鸣。演出一共两个半小时,比以往大部分版本的《哈姆雷特》都要简短。

再次是演员的表演风格极简。布鲁克安排不表演的演员在舞台上作出无表情的状况,把表演空间让给需要表演的演员,使得表演更加突出和鲜明,也提供给观众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最后是布鲁克在制造气氛和情绪上十分高明。霍拉旭看见了鬼魂,在潜意识里他面对着一个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他用自己的情绪、思想、皮肤感受着它的到来。当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观众也被带入了这个神秘的气氛之中。作为回应,台后响起嗡嗡声,宣布将有一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客人到来。鬼魂,一个穿着长军服的男人,迈着沉重的脚步,径直向霍拉旭走去。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凝聚的空间,看不见的气场存在于其中。鬼魂的叙说是无声的,嘴唇在动,却没有发出声音,但他的秘密就在此刻被揭开。

从布鲁克的三版《哈姆雷特》,我们看到了他日益鲜明的艺术主张和风格,就是简约、空的空间与跨文化。换言之,精简的舞台美术、少量的道具出现在强调与观众对话的戏剧空间里,演员或内容构成跨文化对话,让剧场成为导演、演员与观众共同在当下交流生命意义的场所。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与中国传统戏曲空灵简洁的相通之处。了解和研究彼得·布鲁克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在当下这个全球化、多元化、跨文化的时代,对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国际化视野里的中国民族戏剧艺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对话,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