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互联网时代的硬核影评 ——评《光影留痕:影视鉴赏与评论集》
来源:文艺报 | 何 美  2021年04月02日07:37

互联网时代,影视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对行业热点、现象级作品,权威及时的影评和专业的文艺评论家又在哪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詹庆生教授的新书《光影留痕:影视鉴赏与评论集》(以下称《光影留痕》),就是一部“硬核”出击之作。

及时及物的写作。为什么当下不少教授学者写论文“易”,写评论却“难”?评论家如何更多更快地介入作品文本、进入艺评现场?《光影留痕》一书近40万字,上部“微评”37篇,多为近5年来国产电影的三四千字短评;下部“细读”13篇,对中外经典类型片进行了细致的鉴赏评析。光影倏忽,影评需及时及物地写作,以满足观众迫切需要。该书中短频快的微评基本就都写于看片之后的第一时间,直面中国电影新作。

詹庆生的影评有着鲜活的在场性,体现出作者迅捷的速度,建设性的态度、温度和力度。其对电影《红海行动》的微评中提出,该片创造了中国战争片史上战斗激烈、电影工业化和军事专业性的三个“前所未有”;论及《暴雪将至》《八月》时,他致敬社会学家孙立平《断裂》一书铭记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牺牲者和命运承担者;在《我不是药神》《摄影机不要停》《降临》等影片里他看到,即便是艰难探索的中小成本电影,也在暗夜里描绘着动人星光;对于电影《无问西东》,他认为,作品在传递人性温暖之外,还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些鉴赏写作与公共美育、新兴的家国想象以及主张建设性和导向性的时代文化形成了共鸣共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詹庆生已发表影视研究论文和评论逾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影片越看越多,评论越写越地道,其语言也越发犀利、洗练。

理性专业的影评。与如今大量剧透式或观后感式影评不同,詹庆生的影评讲究谋篇,要素明朗。作者往往从“黑马”、逆转、反差,或改编、评分、比较等热点切入,开篇即有“唐人街探案”的悬疑既视感。之后层层解锁,从叙事、人物、蒙太奇、隐喻、类型、美学、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等抽丝剥茧、层层解剖。全书从单片到片单,从微评到细读,勾连起当代影视艺术的纵深比较。

面对当市场对资本、技术、长镜头的崇拜等迷思,文艺评论更应强调其作为一种审美感受性文本存在的价值。对此,詹庆生在若干影评中均有犀利批判,他反对大众电影传播“物质膜拜”,引导读者从作品深入行业产业、生产机制乃至文化生态,反思陷入技术迷途、产业盲区、资本膨胀的电影创作。这种专业性、学理化、深度化、系统性的影视评论,以艺术史为依据与秉持着一定的美学标准,往往史论结合、态度公允。这类评论不仅让读者知其然,还令人们知其所以然;这些评论注重艺术品质和文化力量,看重价值判断和思辨论证,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方法论意识,强调立足艺术、扎根理论,回到电影本体,以专业价值彰显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影评怎样提升影响力?紧扣气象万千、洋洋大观的当下中国影视创作,詹庆生对《少年的你》《江湖儿女》等诸多新作迅即作出了中肯阐释与深刻读解。其视野囊括新浪潮等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类型片,其文不照搬西方理论,而是在评论中体现思想的碰撞与融汇。时至互联网时代,影评助力电影文化传播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微信公号、影评网站、弹幕影评等,多层次地满足着网络用户对互动社交与情感表达的需求。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专业评论也在与网络评论的浪潮中实现了融合发展。该书导言呼应了詹庆生2017年在《中国文艺评论》所发论文《“互联网+”时代影视评论的新趋势》,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影视的媒介资源和作品、评论空间及形态正在发生四大变化,影视评论最终将指向开放多元,即尊重各自媒介属性和特征的同时,坚守各自原则与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借鉴与创新。

影视批评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发现和创造。随着5G高速链接影视艺术与大众需求,通过叙事主题、视听风格、美学范式等评点文化审美的优秀文艺评论作品也将更加被大众所需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该书序言中谈到,詹庆生的影视评论文章观点明晰、表达准确,不绕弯弯,不多费口舌,不故弄玄虚;做学问、写评论,贵在批评的立场、发现和分析问题的眼光、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感而发和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在这些方面本书可谓特点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