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与类型电影改编 ——从《刺杀小说家》谈开去
来源:文艺报 | 双翅目 慕明 宗城 许莹  2021年03月19日08:11

“只要相信,就能实现”。这既是电影《刺杀小说家》与同名小说的叙事内核所在,也是导演路阳与作家双雪涛在创作内驱力上的相同点。电影《刺杀小说家》沿用了现实世界与小说家笔下“异世界”平行时空的新奇设定,但自剧情展开以后,现实世界与“异世界”的联动越来越少,这使得观众对小说能够改变现实世界的原初设定产生极大怀疑。“加特林”“人间大炮”“代表月亮消灭你”……关宁续写小说突转的“无厘头”文风或许能为观众带来短暂的玩梗爽感,但机械降神的做法却使得作品的严谨度大打折扣,从此时的“开挂”行为起,观众便不愿将现实世界与“异世界”牵强联系在一起,而更愿意沉湎于贴近春节档气质的狂欢氛围。本期新力量专刊邀请到的三位青年作家都不约而同从各自角度谈到了对于影片中现实同虚构之间连接的不满足,并进而反思了以视觉效果为主打的国产超现实类影片在剧作基础与逻辑自洽上的孱弱以及幻想类、科幻类或创新性文学作品改编同国外的差距。

电影片尾“彩蛋”中,一张静态海报上赫然写着“小说家宇宙正式开启”。而真正要想实现打造“小说家宇宙”的野心,一套行之有效的逻辑规则与相对完整的世界观的构建则显得尤为迫切。当然,谁也无法否认电影《刺杀小说家》在电影工业化生产层面做出的诸多努力,正如导演路阳所言,“当创作者运用技术做出实践与尝试后,再小的进步都是质变”,在缥缈的文学母本向影像转化过程中,创作者有了更大的自由与想象空间,数字资产的积累与组合,也无疑将为东方神话宇宙打下坚实基础。

——主持人 许莹

 

类型的改编与构建:从文字到视听语言

■双翅目

谈及影视改编,尤其是商业化的改编,首先遭遇的问题或许不是“故事”或“文学性”,而是如何“分类”。“类型小说”诞生由来已久,而类型电影或类型化的游戏,在上个世纪才普及全球,成为审美与商业共通的标签。如今,通俗的类型文学挣扎于“严肃”或“爽文”之间,需要更为精准的定位。此时,影视改编成为引导潮流、审美或话语权的标准。影视需要区分类型,类型可以细化市场、精准定位、带来收益,因此类型化更像某种结果,而非市场良莠不齐的缘由。

事实上,视听语言的艺术与文学作品二者之间表达系统的差异,比读者、观众、批评家想象中的更远。文字艺术与视听艺术虽属于同一市场类型,处理着相同的主题、内容、故事和角色,但表达质感与最终效果却大相径庭。因为面对两套不同表达系统,创作者之间能否在达成内容共识的基础上,自由使用自身的表达;读者或观众是否能感受两套系统不同的表达审美,分而视之,进行鉴赏;制作或营销方能否恰当地调整不同表达系统间的市场策略,都与最终效果息息相关。所以,从文字艺术到视听艺术的改编,不论是追求艺术效果还是市场效果,都需要一种表达系统范式的转换。这一转换天然需要感受和知觉的重构。现实主义主题对于审美重构的要求相对低,对于人物挖掘方式的要求相对高。带有幻想色彩的主题,如科幻、奇幻、推想,乃至悬疑与推理的想象性色彩,则对审美概念设计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重新构建一套视听艺术语言。【详细】

(双翅目,科幻作者。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特区文学》等。出版有中短篇作品集《公鸡王子》《猞猁学派》。)

“高概念”叙事与想象的方法

■慕明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电影《刺杀小说家》原著的核心,就是“如果写小说能改变世界,将会怎样?”这来自于作者的创作感悟,是一个典型的推想,或者说“假如”(What If)式问题,而这也是电影的主要宣传点之一。以一个简洁有力、通俗易懂的“故事前提”或“噱头”推动叙事乃至进行营销,是近年来以好莱坞为首的商业影视作品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此类作品也常常被称为“高概念”(High Concept)作品。虽然“高概念”并不是一种明确的电影类型,但观众往往会被其吸引,在业内,作者、编剧、制片人等也常常会以“一句话梗概”进行项目评估。原因在于,“一句话梗概”往往都是一个大胆甚至超现实的假设,能在受众心中迅速激起联想和好奇心,从而付出宝贵的注意力。

以简单明快的“高概念”而非更复杂、更精细的人物构建等传统方式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推动故事快速向前,提供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是现代商业影视的一大发明,已形成了基础的叙事模式。无论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土拨鼠之日》(主角醒来后,发现时间仍然停留在前一天,昨日的一切重新上演),还是世界构建更复杂的《我是传奇》(人类被病毒感染,夜间丧尸肆虐,主角必须挺到白天),作品常在前1/3或更短篇幅内构建起高概念中的“规则”或“设定”,观众跟随主人公视角,通过体验一系列符合“高概念”设定的情节,建立对这个超现实世界及其背后隐藏规则的信任。【详细】

(慕明,科幻作者。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等,入围2020年收获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榜。)

《刺杀小说家》,减法比加法更难

■宗城

减法比加法更难,这是看完《刺杀小说家》后想起的第一句话。《刺杀小说家》是双雪涛创作的小说,收录于他的短篇集《飞行家》之中。路阳团队耗时5年将其改编为一部视觉大片。但是,改编引起两极分化的意见。赞誉者为这部电影的叙事野心、视觉效果击节叫好,批评者则集中于对电影的叙事逻辑、人物塑造和虚构空间的质感提出质疑。我认为《刺杀小说家》是华语青年导演在商业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它显示出的种种遗憾,是导演夹杂在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权衡中所显示出的力不从心。

双雪涛的原作是一篇典型的元小说,是作者对“小说无意义,文学无法改变世界”做出的温柔一击。但原著的现实隐喻和虚构世界的建构程度并不深,电影对此下了很大力气补齐,比如把原著里作为虚构世界存在的京师,升级成了格局更大的、散发出玄幻气息的平行世界。路阳并不满足于简单讲一个少年诛杀恶鬼的故事,它想象了一个充满控制与洗脑文化的世界。【详细】

(宗城,青年写作者,作品散见于《ONE》《单读》《作品》《青春》《财新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