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媒介生产角度理解文艺 ——评单小曦新著《新媒介文艺生产论》 
来源:文艺报 | 周才庶  2021年03月19日06:40
关键词:文化传播

数字媒介文化蓬勃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小说、网络剧、人工智能艺术正在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是一种视觉文化,借助图像调动人的情绪、情感和观念;这是一种产业文化,按照一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传播。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的行为方式和感知方式,以至新的文艺存在形态。这需要理论界给出及时有效的诠释。

单小曦教授所著的《新媒介文艺生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正是对数字媒介文化现象的深化认识与理论建构。作者的学术旨趣在于媒介与文艺,着力于新媒介文艺学的探索。全书分为三编,即基础理论奠基、问题透视与现象聚焦、批评话语建设。第一编基于马克思主义为新媒介文艺生产论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编聚焦于新媒介文艺现象,对人工智能文艺、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电影、自媒体短视频、新媒介的文学写作展开实证研究;第三编讨论新媒介文艺批评话语建设,尝试建立新媒介文艺生产的评价标准,创构新媒介文艺的合作式批评模式。

一、媒介与生产之思

“新媒介文艺生产”涉及三个关键词:文艺生产、新媒介与新媒介文艺。新媒介文艺具体包括网络小说、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文艺性短视频等,是“系统复合运作的实践活动”。新媒介文艺何以成立,关键在于媒介,这可从“物”的层面来理解。新媒介文艺成为一种文学现实和理论命题,在于人们注意到媒介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有人说:“电子革命打破了话语与其物质性之间的旧有联系,迫使我们理性地审视一切与写作有关的行为和概念。”([法]托纳克编《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吴雅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Ⅲ页)这与传统的作家手写活动是不同的。单小曦在《新媒介文艺生产论》中写道:“这种活动(手写作品)不仅仅属于情感抒发、心灵表现,还需通过媒介、工具的物质性操作将之外化出来。即是说,创作者个体的精神创造也要通过物质实践或制作最终实现。”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式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文体学、修辞学、叙事学,不论是以意逆志还是知人论世,是内部研究还是外部研究,首先要对文辞篇章、思想义理进行深度阐释,继而旁及历史时代、社会轨迹,累世难以究其学,穷年难以通其义,学者皓首穷经,得一会心处则欣然乐矣。文学媒介的表意符号被视作精神活动的产物受到重视,媒介的物质基础作用在千年稳定的印刷文明中被忽略了。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得媒介的物质性显现出来,不论是电子书还是影像画面,它们以不同媒介的物质基础塑造媒介的表意符号,制造相异的文艺情境与社会结构。新媒介文艺的重心是揭示不同媒介所制造的文艺实践活动。

单小曦提出文艺媒介生产论,发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媒介生产理论,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工具论中存在媒介生产思想。马克思认为生产工具引起劳动变革和社会进步。文学艺术的生产也需要生产工具,文艺生产的逻辑起点正是生产工具的特殊性。文艺生产的生产工具不是锄头、镰刀、播种机等物态化的工具,而是毛笔、打字机、摄影机等带有艺术性的工具,以及其他在创作文艺作品中所使用的工具。文艺生产工具的变化同样会引起文艺变革。冯宪光教授曾说:“制作是文艺创作诸因素的核心。只有制作才能把艺术家心中之情思表现成为一种物态化的实体。艺术思维不能简单地说成形象思维,思维过程是与作品如何制作始终联系在一起。”作品如何制作始终是和文艺生产工具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当代文艺生产的研究中,除了艺术创作,还包括了艺术制作、艺术生产问题。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资源中阐述媒介文化的思想,建构起媒介文艺生产力论、新媒介文艺生产关系论。媒介与生产之思是全书的理论根基,也是其理论创新的来源。

二、现象与话语之辨

《新媒介文艺生产论》的理论建设并不沉迷于形而上的逻辑演绎,而是紧密关注日新月异的文艺现状。这种文艺现状显然不能脱离媒介的演进。新媒介文艺是基于数字媒介的文艺形态。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而是集声音、文字、影像等因素为一体的多元文艺文本。在漫长的古典时代,书籍是最重要的书面记录形式,然而我们所知的书籍及其承载的知识形态正面临着未知的未来。弗林·克林肯伯格说:“当阅读一本实体书时,我会记住文字和书的本身——它的形状、护封、质感和版面设计。而当阅读一本电子书时,我只能记住文字。”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文学作品开始脱离固定的物理形态,书本、报纸、杂志这样的具体对象变成了电脑、手机等终端屏幕。有人觉得电脑显示文字,就失去了印刷制品的可触可感。实际上,呈现于电脑上的文字和影像具有数字化的特征,其物质基础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力量,这就是媒介的力量。

许多人流连于印刷文明的知识结构——一种经由文字而产生智慧与区隔的精神活动。就连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也说:“书写和印刷文字强调的是思想,而大多数电子媒体强调的是感觉、外观和情绪。”数字媒介技术正在制造不计其数的作品,它们满足视觉冲动、填补精神黑洞,跨时代的文艺精品与平庸化的文艺商品同时产生,形成一种极端的辩证法。在单小曦看来,新媒介文艺的打开方式不只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短视频,更可能是一个平台。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平台及其文化模式构建了新媒介文艺的重要特质。单小曦拥抱数字技术的广阔天地、接纳大众狂欢的奇异景观,戴上学术滤镜审视门户网站、手机APP、自媒体空间中的文艺方式,将之纳入严谨的学术研究中。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作品为代表的新媒介交互艺术、《航海岁月》等虚拟现实电影、李子柒古风自媒体艺术短视频、“SCP基金会”文艺现象都成为作者考察的对象。选取的代表性例子或许是偶然,却由于它们所面对的问题视域,获得了学术思想上的普遍意义。这既是一种现象分析,也是一种姿态,它富有亲和力且可以被效仿:它在揭示媒介文艺的典型特征之余,给读者带去了精神冲击。

面对如此纷繁的现象,如何建立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单小曦倡导建构读者、作者、编者、学者的“四方主体合作式批评”。作者的主张与文化研究的要旨颇为相近,强调文学的大众化、多元化,好像是在与封闭的文学文本、精英的文学立场告别。英国的文化研究将文化置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语境中加以讨论,说明诸种文化形式是如何巩固社会的控制,阶级、性别、种族、民族、阶层等因素是如何参与或抵抗这种控制。单小曦将社会生产缩小为文艺生产问题,将广阔的文化研究限定为文学研究。一方面,这种退回是对文学本体的一种守护;另一方面,在文学研究内部,他开启了跨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方法。跨文类、跨媒介的文学文本何以可能,会是不断被追问的问题。单小曦强调新媒介文艺是一种间性艺术,融合了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也就是将声音、文字、影像多维贯通。关于文学的古老梦想已经在数字媒介的虚拟空间中重新拼接,在薄暮降临之际悄然起飞。

近年关于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快速增长,包括西方媒介文化的理论追溯、媒介文化的审美分析、媒介文化的传播问题、媒介裂变背景下的文化景观研究、大众媒介与文学史文学观念的研究等,它们同样打开媒介的视域而丈量的方式不尽相同,要么进行纯理论的推衍,要么进行个案的散点透视,要么进行小说与影视的改编研究。《新媒介文艺生产论》的特点在于将数字媒介与文艺生产作出纵深的互文研究,它从媒介的角度理解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展开媒介与生产之思,以现实关怀进行现象与话语之辨。该书不作理论的阐释规训,亦不作现象的叙事冒险,真切地呈现了新媒介文艺生产的理论命题和文化实践。人类正在创造一个无法预料的关于未来世界的图景。新媒介文艺理论试图寻找面向未来的意义阐释,探索关于文学的有效方法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