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女孩丛书”:承载梦想的生命之河
来源:文艺报 | 汤锐  2021年03月15日09:15
关键词:女性

如何通过一套少年小说来表现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如何描绘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女性?如何体现女性独立意识在华夏大地上的觉醒过程?这是我看到“中国女孩丛书”时,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出的问号。

来自不同地域、年龄各异的12位女作家,分别描写了生活于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直至21世纪的12个少女主人公以及围绕其身边的故事,每个少女主人公的命运都折射着社会的演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一套丛书,像一条清澈又湍急的河流,倒映出华夏大地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每一个少女的故事,都是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中泛起的美丽浪花。12本薄薄的小书,像少女们纤薄的臂膀,托起了各个时代的少女风貌。

运用小说这一种艺术形式,发挥小说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特长,给年少的读者们呈现一段段形象化的、有血有肉的、栩栩如生的历史演绎,正是“中国女孩丛书”的独到价值。丛书中的少女主人公们,并非英雄贵胄,皆为普通百姓,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有着不同时代烙印的普通中国女孩的生活,将她们的生活连续起来看,便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女孩命运史。

譬如《长安梦》,通过小胡女与李白的追梦过程,将经济富足、文化绚丽、海纳百川的一派盛唐气象,对天下百姓形成的感召力,表现得绚烂而令人唏嘘。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在他们的生命中燃烧着,或者说他们的生命被那个灿烂壮阔的时代照亮过。譬如《锦绣芙蓉》,南宋临安城的小街小巷深宅内,丫鬟和小姐的生活半径均为刺绣女红,江南刺绣文化与玲珑精致的生活格局,尽显于浓墨重彩的丝绣与水墨画般淡雅的发绣之中。譬如《锔盆女孩》,蒙汉民族矛盾冲突尖锐的元朝,流离失所的汉族女孩吉儿不得不女扮男装在夹缝中求生。譬如《红豆》,明朝女孩裹小脚的锥心惨痛,女性人格被“德、言、容、功”压迫扭曲,逆来顺受的紫苏与奋起反抗的红豆,都摆脱不掉时代强加的命运。譬如《千根夏草》,西洋文化进入晚清中国,鸦片毒害国人,而开办女校之类也慢慢影响着中国女性的命运,贫苦女孩阿娣,期盼长大后做经济独立的“自梳女”,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如《我和美妹》,20世纪60年代,被保尔·柯察金和红岩烈士激励着的少男少女,热血沸腾地纷纷奔赴农场和边疆大展宏图,“我”和美妹们怀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迈气概,在黑龙江林场经受钢铁般的淬炼。譬如《忘忧花开》,20世纪90年代中国刚刚迈入应试教育时代,独生子女们感受到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苦行僧般繁重课业压力的强烈矛盾,考试、升学变成了少男少女的人生苦旅。譬如《那年初夏》,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城市儿童与乡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差距已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文化视野、教育资源的鸿沟。城市女孩逸宙们发起的“蔚蓝计划+送网课”,是改变山区女孩西西们命运的计划,也是城乡儿童共同成长的计划,网络让世界变小了,又让孩子们的格局变大了。

与此同时,12本小说还描绘了12个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民俗风貌,与历史的演变进程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且丰富多彩。譬如《长安梦》描绘的西域各族百姓生活,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沙漠中浩浩荡荡的骆驼队与沙尘暴,长安城里深目高鼻的胡人与汉人摩肩接踵,酒肆中充满异域风情的胡姬舞与琵琶曲,令人无限神往。譬如《锦绣芙蓉》中描绘的江南绣坊,龙泉瓷瓶,鳞次栉比的店铺,七夕乞巧,儿童斗草,李清照的词,岳飞、秦桧与百姓的国仇家恨,吴山庙会,茶楼香饮,杂耍唱戏,舞鲍老与面具戏,一派清明上河图般的小康富足景象。譬如《锔盆女孩》里,草原上的蒙古长调,元代蒙族男孩发型,蒙族儿童的嘎哈啦游戏,元大都漕运码头的繁华喧闹,锔匠工序的详细描述,均弥漫着粗粝的烟火气。譬如《红豆》中对山西面食文化之极盛的描写,花馍制作工艺之繁复,花馍在民间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意义。譬如《水花园》中描绘的富于南洋风情的鼓浪屿木棉岛,那些独特的闽南建筑“大厝”,散发浓浓油香的米茶,冬天里光脚穿木屐的贫苦女孩儿,“月娘月光光”的童谣。譬如《细妹》中描绘的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江苏小城,赵家妈妈在八仙桌上大刀阔斧地裁剪衣服,寡言的细妹在煤球炉上一丝不苟地制作香喷喷的芝麻糖,电影院里上映着《列宁在1918》,充满温润江南的生活实感。又譬如《乌衣》中热爱家乡民族文化的壮族女孩乌衣,与火麻爷爷等村民坚持不懈,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了本民族的原生态家园。

通过12本小说,通过对12个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描绘,读者们能够一览祖国丰富灿烂的多元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生动呈现。12位女作家,从不同的观察视角、阅历体验、理解感悟出发,共同书写“中国女孩”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与命运,写出了“中国女孩”的自强、智慧、勤劳、勇敢、乐观、与时俱进。相信这样一套格局高远、内涵丰富的书籍,会给予今天的女孩们精神的滋养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