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狼星下》:以文学的形式,为共和国英雄铸碑
来源:文学报 | 徐妍  2021年03月12日08:38

(《天狼星下》徐鲁/著,青岛出版社)

徐鲁是一位深具抒情诗人气质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绘本等生长着优美、优雅的语句,充溢着欢快、感伤的旋律,升腾着纯美、纯真的梦境。但与此同时,徐鲁的近乎唯美的文学作品中又内含了深具省思力的现实之眼。正因如此,近年来,徐鲁格外追求文学之真,相继创作了多部叙写共和国科学家不朽功业和实录当下重大社会事件的非虚构力作——《华罗庚》《追寻》《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这些应该被历史铭记的共和国英雄和已经或正在发生的现实大事件被徐鲁用文学的方式书写下来,呈现给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这是非常切迫的文学工作。也正因如此,徐鲁在长篇现实题材小说《天狼星下》中继续为共和国英雄铸碑,以供给新时代中国儿童的精神需求。

基于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轻阅读”的时代风尚,近年来“小长篇”在儿童图书市场颇为走俏。但是这部《天狼星下》不仅以红色大开本示人,而且以四十万字的厚重笔墨为共和国一代“铸核盾”的科学家铸碑。本书主要讲述了1959年至2011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共和国科学家方俊德等人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国家核事业的英雄事迹。其中,1959年至1964年间中国科学家方俊德跟随张怀凯将军等一支特殊的队伍进驻罗布泊的马兰,完成核试验是本书的主体部分,重点展现了科学家方俊德等听从党中央的召唤,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尊严,进军罗布泊荒漠,隐姓埋名,承受了M国和S国的核竞赛和国内的浩劫,攻克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试验,进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在上述主要内容之外,本书还叙述了十年浩劫给国家和科学家带来的灾难,从科学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深化了科学家与国家命运的一体关系。特别富有意味的是,本书还讲述了1996年暂停核试验至2011年科学家方俊德长眠于马兰革命烈士陵园的情节内容,传递出国家的新变和中国人对和平的珍爱。整个故事内容被讲述得波澜壮阔,感人至深,意味深长,一唱三叹,有着当下儿童文学所稀缺的英雄主义的壮美之感。

书名《天狼星下》取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经典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顾名思义一股豪迈、壮阔的英雄主义色调。居于篇首的楔子点明了本书主题意蕴:“中华民族是一个与人为善、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需要一代代人付出智慧、力量甚至生命来守护。”概言之,本书延续了徐鲁的图画书《红色油纸伞》等主题意蕴:和平年代的人们要有居安思危意识,不能遗忘保卫和平的共和国英雄。由此主题意蕴,读者可以获知:本书不仅选取了重大题材,而且承担了重大使命。而这一主题意蕴的获取,不是来自以往既定的创作观念,而是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新体验:徐鲁曾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受邀来到马兰,从核试验的亲历者的回忆中感知到了共和国科学家与共和国共度的那段艰难岁月的伟大光辉,进而感知到共和国的科学家即是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他们应该拥有像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的荣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在新时代向共和国科学家的致敬之作,也是新时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信念之歌。

那么,如何以文学性的方式来承载这么厚重的历史内容?徐鲁并未重复成人历史小说中的史诗性叙事方式,而是选取了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的重要事项进行串珠式叙事,而串联起各个事项的则是徐鲁所擅长的客观写实对话中的精神心理的暗流涌动。这样的写实叙事与心理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既呈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物深入把握的叙事智慧,也隐含了作者为儿童读者阅读习惯考量的叙述用心。作家相当熟稔地驾驭了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特殊叙事方式:在虚实之间自然转换,不拘泥于人物和事件的素材本身,而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推进的过程中充盈着对话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风景描写等多种艺术描写手法,加之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多种叙事方式,使得本书成为一个文学性的世界。

值得一说的是,书中的大场景描写是以人物的情感世界的点滴细节为依托的。这种大场景与情感细节相结合的表微互渗的描写方法集中体现在对主人公方俊德英雄形象的塑造上。方俊德这一形象的出场和深化都被放置在罗布泊地区的荒原深处马兰营地上,但同时又依托方俊德在试验时专注、投入的工作至上的热情,依托短暂返乡时的深厚的“故乡情”,还依托老年以后依然勤奋钻研、生病也不忘将国家机密妥善保存的“爱国情”等细密细微的情感世界中。作家在描写情感世界的点滴细节时,笔法内敛,不作铺垫,更不让人物形象听从于某种观念,而是让人物在细节中鲜活起来。作者讲述得深情、素朴、好看,这样的一种讲述风格,读来令人对历史上的英雄充满敬意,对今日的和平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