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尹学芸:每一个人物都是历史与时代合谋的产物
来源:《收获》 | 王宏任  2021年03月05日09:10
关键词:尹学芸

尹学芸凸现文坛,概因作品平中见奇,有宏大的生活密度,却以平淡之笔揭示人性,在生活庸常中有为而治,既树立典型形象,又挖掘社会痼疾,篇篇发人深省。她有这样的能力也许是源于天赋,但更多该是生活的赐予。《我所知道的马万春》发表于2020年第二期《收获》杂志上,每每读来,都感慨颇深。

马万春系贫民子弟,追求中学同学刘海梅,而失败于能出两袋化肥的人。这样的故事在乡村并不鲜见,物资匮乏的年月,还有比这更极端的事例。很多青年发奋读书进取是为了改变命运和摆脱贫困,马万春也不例外。当他用家里的一头年猪换来工作的机会,我们能指望他什么?“我妈心疼地哭。我说,您别哭,以后我还您十头猪的钱。几年以后我转了正,真的还了我妈十头猪的钱。”寥寥几笔,有多少疼痛亦或波澜隐匿在文字之间。我们无需知道他那一段都他经历了什么。按理说,他不还才是天经地义。母亲与儿子之间,还用如此客套?遇到这样的问题哪个母亲不是倾其所有。但他把这当个事情践行,才让人唏嘘。马万春作为一个“狠人”的形象,也初露端倪。但早期的动因里有多少“邪”的成分还是值得探讨。爱情受挫是寻常人事,年轻的时候谁的感情没几次波折,时过境迁,都如尘烟绝缕。多年以后再起报复之心,应该说,有马万春自己的问题。但使他促狭或险恶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发展变化有多少关联,才值得玩味和反思。

升任乡书记后,乡政府与刘海梅家相距不远,门前一条街便是集市。昔日美貌的对象并没有因为嫁得好而锦衣玉食,而是沦落为一炒螺人。这时的马万春内心该有悲悯,抑或是可怜,顶多是炫耀,再或者是好奇,让司机去买炒螺蛳,应该说都在正常的可理解的情感范畴内。到属下纷纷成为食螺人,大院里到处都是螺蛳壳和腥气臭气,这就有许多微妙可以意会了。马万春的霸蛮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形成,权力使他膨胀,可权力也使众生成为膨胀的催化剂。就像一朵花,周围都是施肥人。这就会使这朵花越发膨胀,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这种美妙的隐形资产。到让司机送去化肥,可能只是别有用心。再去送当初无法筹措的彩礼数目,便有羞辱之嫌了。想不到的是,被刘海梅的女儿拒绝。这是马万春意料之外的又一次挫败。这为未来的人物命运走向埋下了伏笔,也使马万春的心理畸变有迹可循。为最后的事出偶然,做出了种种必然的铺垫。应该说,这是马万春思想和情感蜕变的起点,尹氏善用微言大义之笔,既刺世俗型态之弊,而又心寄深远。这一点,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似乎并不多见。

马万春的步步高升,因了时势造英雄,也因了他做人做事的种种手段和机巧。他是聪明人,且以聪明人自诩。他遇事点子多,有办法。“是一个特别能打硬仗的人,喜欢大场面,善于营造大氛围。工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大喇叭安到大洼的腹地,大洼乡的广播员用蹩脚的普通话不厌其烦地发布动员令。”这是调动千军万马的节奏。情景相当眼熟,但我们很少去想这种热闹和排场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和暗示。它在血脉中是股潜流,既可令其充盈,又可使其固涸。说到底,这不过是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却被马万春赋予了别一种意义,既显示能力作为,也是向上的阶梯。他演“苦肉计”征得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到部队调兵遣将,“县长不行,我行。”豪饮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只是跟他过不去的是人也是天。最后市长调走,水稻被冰雹砸成打麦场,空留笑柄。人生随处都是挑战,现在讲不忘初心使命,很多时候,人们确实习惯忘了来路和去路。

权力容易让人迷失本心。底层时不择手段,而站在顶峰时,一不留神就是小人得志嘴脸。马万春还要更复杂些。如果细究文本,你会发现他有诸多优点。如果以他为轴心形成江湖,他为人仗义,且讲信誉,对人(包括对下属)体恤。能干事会干事,而且能干成事。比如对派出所长醉死事件,处理得方方面面都满意,就是个江湖老大的形象。但换个角度看,他对社会准则和公平正义的践踏,对政治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心人性的玷污,都触目惊心。而这些,恰恰在日常中容易被忽略。所以这样的“能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该是小说给我们的又一个启发,并足以振聋发聩。

陈四宾作为文本的叙述者,有他目力所及的局限,也有心理层面的局限。所谓当局者迷,就是指陈四宾身处的这种境遇。他与其说相信马万春,不如说他愿意相信马万春。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他,“我的前途都是您给的,跟着您干就是前途。”这样的人身依附我们不陌生,很多时候,甚至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态。他对马万春从亲、到疏、到远、到仇是经过了岁月淬炼和打磨的,所以他过了千道关万道关,但最终自己那一道关他没过去。试想,如果马万春不是面临退休,而是进一步高升,并要带他走,他又会如何呢?虽然这个时候他也到了一把年纪,对生活和工作无欲无求,但如果因此就认为陈四宾就能抽刀断水,显然是高估了他,毕竟,他还有儿子。小说处处都是对人心人性的考验。如果时光倒转,陈四宾是去窑厂搬砖还是选择来当马万春的司机,这样的拷问,是不是有些危险?

因马万春迷信处女蛋大补,被厨师陈大招洞悉秘密,便千万百计瞒天过海予以满足,这陈大厨又何尝不是马万春的倒影。他呵斥老婆“老娘们家只看眼眉前一尺远”。他接近、逢迎马万春,是看中他以后能有大作为,从长远看,这不失为一项投资,并有了预期回报。他看得准马万春,马万春却没有看准他,这才最是好玩。所谓螳螂捕蝉,谁是谁的黄雀还是很难讲,这个视角真是绝妙。我们容易同情弱者,对他们的好恶给予包容。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趋附性,害人害己,却也是普遍存在,每个人都不能免俗。这又是值得警醒之处!意味深长的是,文本中那个仙气儿的女孩杨桂芳,曾因庄稼人的身份被陈四宾抛弃,生活中经受了父亲的企业破产、父亲上吊自杀、被重债压身等重大人生磨难,几十年以后在埙城与陈四宾相见,却是波澜不惊,越发仙气十足,而且有了自己的天地。所谓绝处逢生,“老天饿不死瞎眼的雀”,真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脸比年轻的时候还要粉白,大眼睛一忽闪,我就掉魂了。真的,那一瞬间我就是想哭,仿佛半辈子的委屈一起涌了上来。”换了谁都会想哭。陈四宾这时的懊悔是触及灵魂的,也感叹于小说的这一抹光,真是艳绝,简直是照亮了整个世界。

对权力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若没有那两袋化肥种下的权力种子,若没有那穷困的爱情折辱,若马万春与刘海梅走进婚姻的殿堂,若那个少女不叫谢佳佳而叫马佳佳,很多人的命运都要改写。马万春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生故事,可能庸常,但会正常,这毫无疑义。

“进到医院院子,我爸在马万春的背上吐,红汤绿沫,臭不可闻。可人家马万春一点不嫌脏,还在抢救室协助医生抢救。跟您这么说吧,马万春一直拉着我爸的手,跟他说这说那……”这样一个镜头让人挥之不去,是因为人跟人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也误以为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都曾有过纯粹的时候,后来是因为社会这个染缸让人失去了本色——而这个染缸构成的成分又是什么呢?也包含了我们自身释放的毒素吧!

陈四宾始终没有想清楚的好与坏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只不过他献祭了自己的灵魂,用灵魂换取了他渴望得到的扶梯,也就失去了评价是非的标准。与其评人,不如评己。面对杨桂芳的仙气儿和事业,他是疼痛而非耻辱。很显然,疼痛是因为自己错失。耻辱却是自己未得。为什么没有得到,他不会有触及灵魂的反思,因为,他不会伤及自己的人格和体面。别人伤得,自己不行。这是本能。

心性的不断侵蚀,都永远无法走出命运、欲望编织的罗网。马万春如此,陈四宾也如此。说到底,他被马万春耳提面命熏染几十年,身上怎么会没有烙印。尹学芸提供了马万春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形神兼备,血肉丰满,亦正亦邪。是她对当代文学的贡献。纵看她的小说,发现可以列出一组人物来:《李海叔叔》中的李海;《士别十年》中的郭缨子;《曾经云罗伞盖》中的朱玉兰;《天堂向左》中的朱千叶;《青霉素》中的刘正坤;《苹果树》中的刘苹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是历史与时代合谋的产物,让作家捕捉到,便成了这个时代文学画廊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和他们身后的生活与风景,给后人研究这个时代提供了多重角度。

桂春雷说:“在《我所知道的马万春》中,每个人都挣到了自己恰如其分的命运,并且小说不以读者的唏嘘感慨为终点,这才是一个正派的小说应有的品质:罪有应得。换来的不能仅仅是大快人心,还能召唤起读者的自省。小说在提醒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以为自己无辜,不代表自己就能幸存。”

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