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 让全球共享中国文化魅力
来源:文艺报 | 吴为山 路斐斐  2021年02月19日08:12

吴为山

千年土地翻了身(布面油彩,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董希文 作

“美在耕耘”展览现场

2021年的春天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而言,有两件事意味深长。一是新年伊始,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的“美在耕耘”2021新年大展。展览继往开来,辞旧迎新,以艺术家们精心塑造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砥砺奋进、默默奉献的生命底色,是中国美术馆献给全国人民的一份新春贺礼;二是在遥远的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曾流连讲学的地方,将要矗起一件新的雕塑作品《孔子与苏格拉底》。在吴为山的创造下,2000多年前的中西圣哲穿越时空的对话,彰显出文明薪火相传、文化交融互鉴的世纪光芒。这一“大”一“小”两件事,恰如两极坐标标识出吴为山艺术人生中的多重向度。作为中国当代雕塑与文博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坚守艺术初心,在他看来,用艺术弘扬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美的创造,让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为世界共享,既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职责,也是中国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路斐斐:吴馆长好!新春佳节,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美在耕耘”2021新年大展主题鲜明,九大策展单元的近600件展品以饱满向上的精气神,赞美并感恩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民,这种情感与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人民决战脱贫攻坚,与世界人民共同战“疫”的经历、感受也遥相呼应。作为中国美术馆这一有着多年传统的特色展览的总策展人,可否请您谈一下策展初衷?

吴为山:由古至今,牛与大地,生生不息,谱写着耕耘的诗篇。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三牛”精神,不仅为我们开阔了视野,还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史。

美在耕耘者。苍天下,厚土上,一代代吾国吾民凭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三牛”精神,日复一日劳作,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早在先秦的《诗经》中,我们就能听到“坎坎伐檀兮”的吟唱。在新中国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者豪迈的脚步,他们的业绩镌刻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这种定力和韧劲也铺陈了一代代耕耘者的生命底色。

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又激动人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嫦娥五号”上天,“蛟龙号”入海,还是全体医护工作者为抗击疫情、挽救生命所作出的牺牲等等,这一切都体现了不同行业耕耘者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

辛丑新春,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的此次展览就是围绕美是由人民创造的而展开:人民耕耘在希望的大地上,创造幸福生活;美术家们笔耕不辍,用心灵描绘美的精神。展览以牛的形象为主体,展出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及少部分邀约作品近600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类型,分为“瑞牛呈祥”“石榴同心”“大地诗韵”“大国工匠”“医者仁德”“时代壮歌”“艺心同音”七个篇章,还有“书为心画”“人民的形象(续篇)”(含“张安治绘英模人物作品展”)两个专题展,向广大观众献上新春的祝福,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路斐斐:作为疫情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开年大展,您认为今年的新年展有哪些新气象与新亮点?

吴为山:近年来,到美术馆过年已成新的文化风俗。尤其是中国美术馆,每年大年初一总会迎来排队领“福”、沾沾美术馆喜气的全国各地观众。而去年春节,由于疫情美术馆暂时闭馆了。但疫情挡不住我们传播美的热情与真情,通过线上展览,我们推送了许多精品力作,策划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崇高的信仰”等展览,以艺术之美,使人们坚定信念,增添了生命力量。

今年春节,国家倡导就地过年,我们欢迎全国观众通过中国美术馆的线上与线下展览看牛在大地上耕耘,看人在大地上劳作。习近平总书记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概括了“三牛精神”。而牛给人们最美好、最熟悉的精神意象则是“耕耘”。耕耘令大地苏醒,带来丰收。

而艺术家的耕耘则是创造艺术品,为生活增添色彩。从明万历年间的《百牛图》,到齐白石富于童趣的牛、丰子恺祥瑞的牛、李可染憨厚敦实的牛、吴作人勇猛精进的牛、董希文开垦土地的牛、熊秉明温厚拙朴的孺子牛、刘开渠萌萌哒的汉白玉牛、潘鹤奋发进取的拓荒牛……这些作品让我们的展厅成为了充满丰收景象、蕴含着多元美的殿堂。当然,这其中不仅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还有许多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广廷渤的《钢水·汗水》、沈鹏的书法对联,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等。走进这个美的天地,你就会不自觉地与自然对话,与那些充满生机的艺术家所描绘、塑造的人物对话。

路斐斐:2020年疫情期间,您作为最早投入战“疫”美术创作的知名艺术家之一,以充满悲悯情怀、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雕塑创作为时代塑像,为英雄礼赞,每一件作品都感人至深。回望2020年社会各界的战“疫”美术创作与展览,您认为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成果?

吴为山:作为文艺工作者,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碑,用艺术弘扬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美的创造,是我们的使命。2020年,抗疫题材已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许多珍贵的画面、场景和英雄的感人事迹值得被永远珍惜、铭记、传承和弘扬。随着时间的沉淀,认识的深入,抗疫文艺创作的凝练性会随之加强,艺术高度也会提升,而已涌现出的许多积极的、有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为鼓舞斗志、抚慰人心、凝聚力量已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广大美术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情感。未来,这众多作品也许还将汇成一座抗疫丰碑,为历史提供素材,为民族的精神史积累资源,激励着艺术工作者将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

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美术馆先后组织策划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为抗疫而塑”“大美劳动者”“崇高的信仰”4场云展览。除馆藏经典作品外,同时组织艺术家进行新的创作,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在抗疫的关键时刻,我作为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国美术馆雕塑专题班的班主任,还及时组织雕塑专题班以“为抗疫而塑”为主题,创作了21件聚焦抗疫的雕塑作品。而我本人创作的雕塑《使命》也成为全国抗疫题材的代表作之一,被媒体广泛传播。

此次2021新年大展中我们也专门筹划了“医者仁德”篇章,对去年疫情期间各界的战疫美术创作及同类题材的经典之作进行再次回顾。如靳尚谊刻画的静默深沉的《医生》、张得蒂塑造的《日日夜夜》里神圣坚韧的护士等,以及表现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的医疗队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做最美逆行者的感人场面的作品等。组织、策划、宣传这些展览,也就是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疫精神、民族精神。

路斐斐: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美术馆、博物馆都纷纷开展了各种线上活动与项目,以适应艺术生产及传播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中国美术馆在疫情期间亦推出了丰富的“云”美育、“云”志愿服务项目,有力提升了美术馆的公共美育与文化服务水平。这与您任馆长以来,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整合藏品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吴为山:是的,中国美术馆是中国国家美术最高殿堂,我们更要时刻坚定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促进美术事业发展方面既要宣传好名家名作,让历史经典为人民服务,又要助力当代艺术家讲好中国故事,推动美术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疫情期间,我提出“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云”项目,使人们足不出户尽赏艺术之美。策划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医护题材作品欣赏”;组织全国青年雕塑家以雕塑凝固“抗疫精神”;“五一”推出“大美劳动者——中国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六一”推出“美术作品中的儿童”向在家上网课的青少年送去祝福;“七一”推出“崇高的信仰”,向党的99岁生日献礼……此外,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我们还开设了中国美术馆“云课堂”,杨振宁、余秋雨、廖昌永等学者、艺术家,以讲座的形式带去艺术对人心的抚慰,受到如潮好评。由我们打造的《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项目60集在新媒体平台阅读总量突破千万人次,还荣获了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等奖项。今年,我们还要把这一项目中的文字、图像尽快梳理出来,用以广泛宣传中国的美术事业。在充分考虑版权问题的前提下,以最大的可能为中国一流艺术品做好服务与传播工作。

路斐斐:去年下半年中国美术馆有序复展后,相继举办了一系列重要专题展和个展,在展现新中国美术创作风貌、推动各种题材与体裁的美术创作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您认为中国美术馆在加强自身建设,以经典作品引领时代潮流等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吴为山:去年5月13日,疫情之后的中国美术馆重新有序开放。首展便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举办了“以美扶智”大展,得到了各方关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摘掉了戴在中国人民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我们的展览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我们还举办了百米长卷《黄河》的作品展。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举办了画家、抗美援朝老英雄高潮先生的捐赠展。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表示两国“要加强交往,深化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得到更大发展”仅3天后,我们便立即推出了“不朽的传承——中国美术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选展”。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2020年中国美术馆牵头举办了容庚捐赠大展;举办了“异域同绘”精品展,展出日本浮世绘和中国清代木版画精品;为致敬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为湖北美院办学100周年举办艺术文献作品展等。去年我们还收藏了690余件精品力作,在抗疫防疫的关键时期能收到这么多优秀作品,也体现了美术家以创作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此外,我们也举办了各种不同的学术展览,在美育品牌方面继续努力,坚持将国家馆打造成一座真正的国家级美术殿堂,打造成全体人民欣赏美、交流美、研究美的“课堂”和“客堂”,一个对青少年、对全民开展美育的公共殿堂。

2020年中国美术馆的事业在不断向前。我们召开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全馆动员大会,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国美术馆的重要落实工作。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同样也应当拥有世界一流的、能与其大国地位匹配的世界级美术馆,通过这个平台把中国的名家名作变成世界的名家名作,就如当年西班牙推出毕加索、日本推出东山魁夷等一样。现在我还在研究如何利用抖音、快手、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新手段对中国美术馆的优秀作品进行更广泛的推广。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力争使中国的艺术在世界重要的平台能得到最高的评价。

路斐斐:作为中国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您一直致力于以“表现全人类灵魂”的写意雕塑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传播至世界。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您以雕塑艺术传播中华文化与美学精神,在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请您结合数十年来的创作实践,谈一下您对于写意雕塑等中国当代艺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面的思考。

吴为山:人类的生命本源是共同的,最终理想亦是共通的。近30年来,我创作了600多件雕像,立于世界各地。情感的融汇、思想的互动、价值的共鸣需要文化交流,而其本质则是心与心的交流。我们要用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在相互尊重中,把中国文化“走出去”变成中国文化被“请出去”。使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为世界所共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生成中国文化的持久影响力。

疫情发生以来,我与法兰西艺术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等世界多家艺术机构、美术馆沟通交流,先后致信160余封,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并收到了十多家机构负责人及艺术家情真意切的回函。法兰西艺术院主席让·安哥拉在来信中提出:“我们所有人都寄居在一叶扁舟上,因此中法两国要团结一致,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们在做用文化交流消除隔阂的工作。”

去年,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杰尼索夫先生在疫情发生后参观的第一个艺术展就在中国美术馆。他赞叹于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广度和深度。在雕塑作品《在同一条船——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面前,他非常激动,认为这是一件极具深刻哲学意义的艺术作品。在船的两头分别站着世界文化的两位巨匠——齐白石和达·芬奇,其意蕴在于,文明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平衡就会被打破。他认为这件作品是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为生动的艺术阐释。

2020年1月,《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落成于达·芬奇博物馆和图书馆。今年又逢中希文化和旅游年,中国美术馆将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参与文旅年框架内项目,同时,我的雕塑《孔子与苏格拉底》也将立于希腊雅典。那是苏格拉底曾多次讲学,向世人阐释哲思的地方。我的作品中,苏格拉底身着古希腊经典的批裹式装束,饱含深情,而孔子温文尔雅,如沐春光,向苏格拉底作“交手礼”,象征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进入新阶段、新模式,即面对新时代世界格局的多种变化,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寻找国与国之间深度联接的方式。

今天,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我希望不仅是我们当代的雕塑作品、美术创作可以更多地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识,也希望那些由中国美术馆代表国家珍藏的,属于全国人民的宝贵艺术财富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有责任代表国家做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很不容易,只有“典藏活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经典作品所承载的巨大文化价值。

展望未来,我认为在国际交流中应当继续加强对话、促进往来。第一,相互办展,用经典作品增进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第二,增强学术交流,让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形成共识;第三,开展云上交流,使之常态化;第四,待疫情稳定,互派各国艺术家创作互访;第五,对各自的文化艺术经典进行译介,阐释好、传播好。

路斐斐: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近年来您的两会提案及相关职务工作都紧紧围绕推动当代美术创作与传播,助推艺术家深入挖掘现实与历史创作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需求等方面展开。在今年这个特殊历史节点,您对美术馆的未来工作有何设想与期待?

吴为山:在今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国美术馆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和化育大众的美的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窗口,我们首先要围绕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用有温度的美术创作,办出一个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大型展览。同时举办全国美术创作研讨会等,对表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美术作品及其作者进行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百年历史,是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先进性的一段标志性历史,是非常了不起的100年。10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特别需要举办一些重要的展览和研讨会以更好地承担起国家美术馆的文化职能与历史职责。

随着防疫抗疫的常态化,今年美术馆的线下展览可能会逐步减少一些,而“云展览”“云会议”等线上活动将会变得更加常态化,这可能会激发或启发更多的艺术创作者、研究者不断创新我们的艺术传播、艺术展览的形式,加强对新媒体时代艺术生产机制的研究等。对中国美术馆而言,仅靠展厅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不管线下展览还是云上传播,我们都希望通过美术馆的平台,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发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很好的传播,让“一张报纸就是一个美术馆”“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的理念得到不断加强,而且要名副其实地得到加强。

2020年11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班辅导讲座中,又将文化和旅游工作高度概括为“一大工程、七大体系”。根据胡部长的指示精神,就如何补齐短板、提高信息时代现代美术馆的管理水平、挖掘藏品资源、提高展陈方式、提升文创产品质量与效益等问题,今后中国美术馆将通过“学习强馆、藏品立馆、美育助馆、人才兴馆、科技建馆”20字方针,结合我2014年上任伊始提出的中国美术馆六大文化职责展开各项工作,即: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典藏大家艺术精品;三、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四、促进当代艺术创作;五、打造美术高原高峰;六、惠及公共文化服务。每一名中国美术馆人将通力合作,努力做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让中国美术馆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