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大山里突围
来源:文艺报 | 秦顺福(土家族)  2021年02月03日08:57

这个被重重大山包围的山区小县,就是位于重庆市东部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巍峨的方斗山与齐岳山像两道巨大的天然屏障,将山里山外隔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封闭的生存环境,严重地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那些为了驱除贫困而忘我奋斗的人们,努力进取,谱写了一曲镌刻在大山深处悲壮而激越之歌。

位于方斗山脚下的西沱镇,是“巴盐古道”始发地,也是驰名中外的“云梯天街”所在地。那天上午,我在镇政府观看一个视频,画面中,两名驻村干部轮换背着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被背着的年轻人,叫谭某,是西沱镇黄桷岩村的一个贫困户。镇政府按照政策规定,给他家建了新房,但他一家却拒绝入住。村镇干部多次劝说,他死活都不肯搬入新房。尽管如此,村镇干部没有泄气,继续上门做工作。经过长达3个月的艰苦努力,谭某终于答应去看房。但他说自己脚痛,走路困难。两位驻村干部二话不说,就轮流背着他走到了新房。在三河镇,也有一个单身汉贫困户,他原来住的老房子里,长出来的竹子从堂屋正中穿过屋顶,下雨天到他屋里去得穿长筒水靴,整个房子只有他睡觉的地方不漏雨。村里镇里的干部不知登门做了多少工作,说了多少好话,最后才答应搬进政府给他建的新房。

这种“等、靠、要、懒、赖”的现象在石柱县曾经大量存在,成了阻碍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拦路虎”。面对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贫困群众中实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战略行动。通过多种举措,对那些积极配合脱贫工作、努力奋进的贫困户加以鼓励,对那些懒惰的、无理取闹的贫困户加强批评教育,让大家从思想上先有改变。南坪村以前是西沱镇出了名的贫穷之地,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民风差。如今人心变了,民风变好了,大家敬老爱幼、热情好客。据县扶贫办的负责同志介绍,为了深化“志智双扶”,石柱在全县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谭江明至今都不会忘记2014年初春去县民族中学开家长会的情景。一个留着齐肩短发的女生把他拉到一边轻声对他说:“你是谭叔叔吧!我悄悄告诉你一件事,你女儿小谭顿顿吃素菜,走路都打偏偏,好几次上体育课都差点晕倒。这样下去,她的身体可顶不住呀。”原来,他十分懂事的女儿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把家里给她的生活费省下来,一元一角地积攒着,想在她考入大学后能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听到这些,谭江明心里十分难过,眼泪在眼里直打转。

谭江明家在沙子镇桃园村学堂组的一个高山上,四面都是高山大岭,一眼望不到头。驻村干部知道他家的情况后,决定给他安排一个看护山林的公益岗位,每年有6000元的收入,可以缓解一下其经济困境。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是,他们动员谭江明利用高山优势搞种植业,种一些价值高又好卖的中药材。项目不错,可资金、技术从何而来?以前,谭江明也小打小闹搞过,但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信心再干。村支书说:“要想摆脱困境,只能雄起再干一回,资金问题我们帮你想办法。”驻村干部立马表态:“技术问题我来协调镇里的农技员帮你解决,只要你打起精神来。”谭江明听了倍受鼓舞,决定甩开膀子再干一回。

3月的七曜山上,寒风依然刺骨,积雪漫山遍野。村民们还在屋内烤火取暖时,谭江明已带着妻子早早下地整理种烤烟、黄连的土地,上山采挖野生重楼储备,只待积雪消融后便可移栽入土。

在镇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下,谭江明率领家人苦干一年后,在冰天雪地里开挖出来的土地开始收获。2016年,谭江明种烤烟116亩,此后每年的收入都颇为可观。此外,黄连共栽种13亩,重楼也种有3亩。

有了这些收入,谭江明盖起了三间砖混结构新房,一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当大女儿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里时,他噙着眼泪对女儿说:“女儿啊,你安心去上学吧!爸现在有能力让你吃好穿好了!”

谭江明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把政府对他的帮助之恩牢记于心。他主动把公益岗位让给那些需要政府帮助的贫困户,为村里20多个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18年,石柱县委、县政府表彰他为“脱贫致富带头人”,2020年11月,再次给他颁发了“奋进奖”。

这样的奋进户在石柱还有很多。在三河镇玉岭村,我看到了满山满坡的花椒、黄精、吴茱萸。村支书告诉我:“这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刘瑞发搞起来的。”刘瑞发那天穿着一件蓝色的中长外衣,瘦高个儿,留着短头发。可能是阳光直射的原因,他两只不太大的眼睛一直半眯着,脸上却始终带着微笑。

刘瑞发家里有5口人吃饭,以前基本上靠他一人养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后,村干部动员他发展种植业,但他没钱又不懂技术。好在驻村干部正好是镇农服中心的林业高级工程师黎克剑。各方协调,很快帮他落实了贷款,同时协调农户采取入股固定分红的模式使用他们的土地。刘瑞发当年种植优质花椒20亩。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刘瑞发的种植业发展起来了。一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刘瑞发站在山顶上,俯瞰满山遍野的花椒叶迎风起舞,就乐得心花怒放。

刘瑞发通过规模化发展种植业,不仅让自己脱贫致富,还通过土地流转、临时用工等长效机制带动当地贫困户14户、一般农户89户,为他们每年提供可观的务工收入。

在鱼池镇团结村,我见到了一个叫李传生的脱贫户。他于2014年6月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党委书记亲自做他家的帮扶责任人,一起制定脱贫计划,并通过为李传生落实雨露培训、乡村旅游发展补助和小额信贷等扶贫措施,帮助他家建起了小型农家乐。2016年6月,李传生的“梅园农家乐”正式开业,此后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同时,夫妻俩利用旅游淡季在本地打零工,一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通过两年多实干苦干加巧干,他们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于2016年成功脱贫。

李传生在接受采访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我们要心怀感激,勤劳致富,这才是我们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根本出路。”

我在实地采访中还有一个感受,就是驻村干部把贫困户当亲人一样对待。马青松从县国资事务中心来到秦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他为村民们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争取了两个移动基站,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手机信号差、上网难的问题。紧接着,在镇里的支持下,拓宽村里的道路。他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到村里来后,就成了公用车,村民有事要用车都找他。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觉得这个戴着眼镜做事雷厉风行的小个子书记,不是来耍嘴皮子,确实是来办实事,值得信赖也值得依靠。

冷水镇是石柱县的东大门,与湖北利川市白羊塘接壤,沪渝高速公路出入重庆的第一门户窗口,区位非常独特,境内海拔1150米至1895米。八龙村借助本村的区位优势,引进企业投资,打造3000亩西南高山花海——云中花都,成为一个融观赏花卉、水果采摘、空中漂流、游购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观光休闲园。同时,成功打造了庞大的高山滑雪场。这些项目的落地,给八龙村的贫困户带来大量的务工机会,每年单户收入高达2.46万元。而全村的莼菜种植面积突破2800亩,带动贫困户实现每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经过近些年摸索,八龙村走出了一条“山上种黄连、水中栽莼菜、家里迎宾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在王场镇,我们看到,当地人通过与一家很有实力的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晚熟柑橘生产基地和百香果生产基地。自2018年以来,王场镇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打通和扩建基地内道路并全面硬化,接通自秦家村背垭口到基地长达4公里的供水管道。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企业入驻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极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出行条件,实现村组通路通水。

经过近一年的土地改良整治和打造,该公司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将3500亩荒芜多年、遍地杂草的撂荒地,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晚熟甘橘基地和300亩大棚百香果基地。直接带动当地515户农民增收。基地完全培植成熟后,还可以返租给村民,既可减少公司的管理成本,又可增加村民收入。王场镇近年大力发展特色农村产业取得了可喜成效,被评为全县产业振兴示范镇。

说到产业扶贫,就不得不说石柱的辣椒,而说石柱的辣椒又不得不说到一个女能人——石柱县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在她的积极鼓励下,县里的农民广泛种植辣椒。通过多年打造,石柱辣椒不仅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更是成为全县农户脱贫、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一路采访,一路有新的感悟。在全国,像石柱这样的县城还有很多。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许多的贫困户锐意进取,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很多地区的产业,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得以萌芽、成长、壮大,这将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根基。结束采访离开石柱那天,冬日的阳光洒满连绵起伏的群山,阵阵轻风迎面扑来,仿佛在向我挥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