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皮影戏当下的困境和希望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钟小羽  2021年02月02日08:53

除夕将至。在积雪逐渐消融的土地上,一辆破旧的老驴车正晃晃悠悠地驶过。目光沉毅的老艺人老练地甩着皮鞭,驴车上,几个身形稚嫩的徒弟正满怀憧憬,要和师傅们奔赴一场盛大的演出。天地空茫而静谧,唯有这辆吱吱呀呀的驴车,在孤独又坚毅地前行……这是青年作家大秀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皮影班》里的一个画面,也是我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忘怀的一个意象。

《皮影班》大秀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7月版/25.00元

《皮影班》是一部反映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下困境的作品。小说以少年麻青到滩西庆德班当学徒的故事为主线,艺术地表现了皮影戏在鲁西地区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塑造了王师傅、秦师傅等一批老皮影艺人的形象。作品表现了民间的传统艺人为了守护文化的火种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像孤独的战士,倔强地捍卫着中华文明古老的血脉。

该书全方位地呈现皮影戏的艺术特色,让对皮影艺术相对陌生的当代小读者也能从中一窥传统艺术的精妙。作者通过对麻青、阿荡等孩童学艺生涯的徐徐推进,通过表现师傅们为传授和改进皮影技艺进行的尝试,展现了皮影艺术的全貌。作家将原本有些枯燥的皮影知识娓娓道来,并以孩童的眼光对传统皮影戏的特色和发展进行审视。书中对皮影戏的描写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具,显示了作家在收集和整合资料方面下的“硬功夫”。同时,作家把自己对民间文化的珍惜爱重之情付诸笔端,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发扬和重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愿望和信心。

该书对老皮影艺人的塑造非常到位,通过庆德班和秦家班的争斗,歌颂了中国民间的工匠精神,同时对传统文化中“同行相轻”的现象有辩证的思考。作为“同行冤家”,两位老皮影艺人对皮影戏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之间的交锋、竞争、碰撞决不仅仅是出于保住饭碗的私心,更是双方对传统艺术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王师傅希望通过技术更新、素材创新来保持皮影戏的活力。他是那种典型的老艺人,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完美吻合,他的身上体现了“匠人”二字的厚度和重量。秦师傅则深谙宣传和气势对于一个戏班的重要,当庆德班驾着驴车慢吞吞地往返于乡间时,秦师傅的拖拉机已经招摇地载着众弟子一骑绝尘。秦师傅身上有那种早期企业家的狡猾劲儿,既要苦干,也要借助一切外力去抢占市场。作家对两位老艺人的表现是很辩证的,书中既有他们在皮影戏兴盛时期的对阵叫板,也有衰落时期的相扶相携。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在这样赤诚的热爱里,是没有输赢的。

小说通过对学徒们从学习皮影到各奔前程的描写,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困境和希望。不同于在相对封闭的乡村文化氛围中深耕数十年的老艺人,学徒们生活在一个逐渐开放和走向富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选择,也带来了很多的诱惑。而新科技新风潮新文化的出现,势必对传统艺术形成“围剿”,也势必对文化的传承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当艺术的接力棒从老匠人们的手里往下传时,往往会面临尴尬的局面:后继者不仅在艺术高度上难以与前辈们匹敌,而且生存环境已经比前辈们的时代要恶劣得多,也艰难得多。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麻青和阿荡去城里看望考上中专的美叶。偌大的校园里,播放的是新潮的流行歌曲。美叶告诉麻青和阿荡,现在满大街都在传唱我国香港流行歌曲。而在学校的元旦汇演时,原本是中国民间艺术代表的皮影戏,却因为其边缘化和陌生性,而成为演出的黑马。当流行文化与民间传统艺术发生交锋的时候,年轻的文化传承者会本能地“怕丢人”。这种文化心理充分揭示了传统艺术面临的困境:传统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民间艺术在自身的格局里难以完成有效的更新代谢,继任者在文化心理上处于弱势和不自信的状态,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对传统艺术进行了无情的碾压……这些都让皮影戏陷入了发展和生存的泥潭。

在书里,作者塑造了麻青这个不忘初心的接力者形象。在王师傅和师母的倾囊相授下,在多年艰苦的学习中,麻青在皮影戏里找到了归属感。同时,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重视,对传统艺术的挖掘和扶持,都给皮影戏的发展带来了希望。麻青这样的新一代的皮影艺人能否抓住机遇,守护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脉,是作家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