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生因何而伟大
来源:文艺报 | 李朝全  2021年01月20日07:53

叶文玲著《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确是一部好书,我是一口气就读完了。最难得的是,这是一个作家写一个艺术家的著作。其实,作家也是艺术家,因此作家笔下的艺术家传记特别好读,因为作者与传主惺惺相惜,作者对传主的经历感同身受,甚至时常将自己置换成了传主,以传主人生写自己亲历和感悟。二者都是灵魂工程师,都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叶文玲老将出马,必非凡响,她写的传记跟一般的传记的确不可同日而语,文笔老到娴熟。常书鸿是浙江杭州人,作者叶文玲是浙江台州人,久居杭州,杭州人写杭州人,更加心有灵犀。——常书鸿之后的敦煌守护者樊锦诗也是杭州人,两个东南沿海的人甘愿跑到西北荒漠去守护敦煌,这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

叶文玲写常书鸿,首先是怀着对当代乡贤的敬慕和尊重之情。在作品的《后记》里她也写到了自己当年是怎么遇到常书鸿,怎么动了念头写他的。作者其实正是出于对文化乡贤的敬重景仰之情而写常书鸿的,这部《常书鸿传》可以说是一部用真情写下的大书。

当然,关于常书鸿,最早的文学书写当属同为浙江南浔作家徐迟的《祁连山下》。徐迟笔下的常书鸿,自称要用虚构的手法写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实际上他所谓的虚构的故事也是真实的故事,因为他所写的其实就是常书鸿的故事。尽管《祁连山下》的主人公的名字是用的化名,叫尚达,但他的经历遭遇和常书鸿基本一致。后来,又有甘肃作家王家达写的报告文学《敦煌之恋》,这部作品不仅写常书鸿,也写段文杰、樊锦诗以及其他的敦煌守护者,后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因此,敦煌不仅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文明的宝库,也是文学创作的一座富矿和宝库。有这么多作家都关注敦煌这样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或者文化遗产,聚焦守护敦煌的人亦即敦煌的守护者,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写作现象,或许可称为报告文学写作的集聚效应和“簇生现象”。

这部作品最鲜活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德有道的人物,最重要的是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品行高洁、志存高远的仁人志士。首先是主人公常书鸿,他一生秉执一事,终生毕一事,就是把敦煌守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将个人的职业事业、理想追求、奋斗拼搏,同一件伟大的事情关联起来,因此他自身也获得了伟大。常书鸿倾尽一生都是为了保护好敦煌,利用好文物,让敦煌莫高窟这些尘封了几百年上千年的石窟、壁画、雕塑等文物活起来,造福人民。常书鸿毕生都在为这项工作而努力、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在这个过程中,他牺牲了自己优裕的生活,乃至牺牲了家庭幸福。如果他不去守敦煌,不放弃原来很好的生活,他跟陈芝秀的爱情可能也会是幸福美满一辈子,可能也会一直都是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但是,因为守敦煌,因为苦守大漠孤灯,他可能就对自己的妻儿造成了一些疏忽和亏欠,或者说他也会心存某种愧疚,换言之,他无疑做出了巨大牺牲。在书的最后,作者以常书鸿的口吻对他的一生进行了“盘点”和剖析,这也可以看作是常书鸿的心声。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是有反省精神的,他选择了正确的职业和事业,但他并非事事正确永远正确。随着时间的流逝,常书鸿对自己的前妻陈芝秀其实也慢慢地谅解了甚至是理解了,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常书鸿选择了最艰难的,陈芝秀却希望从这种艰难中“逃离”。常书鸿的一生启示我们: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如何才能过得更有价值、更不虚此生,也就是,一个人活着,应该考虑为人世间做点什么、贡献些什么,为历史留下些什么。常书鸿的这部传记,或者他的人生选择,自然也就具有一种励志的价值,能带给读者以思想的启示。每个读者在阅读这部传记时,都可以通过常书鸿的人生照见自己,思考来路,做好选择。人生就是一道道选择题,在每个节点、每个时间的关口或者人生的路口,都要力争作出正确的抉择。因此,《常书鸿传》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这部作品最动人和感人的是情。首先是常书鸿的夫妻之情,包括常书鸿跟他前妻陈芝秀“欢喜冤家”、“爱恨情仇”这样一种纠结的情感。两个人开始时可以说是一见钟情、青梅竹马,无奈苍天易老人情易变,艰苦的环境可能特别能考验爱情的力量。在西部艰苦环境的考验下,陈芝秀退却了,变成了爱情场上的“逃兵”,或许,由此她的人生便注定是失败的人生。书里也交代了她后来的下落,可以看出陈芝秀后半生是比较潦倒的。当然,作品中也写到,陈芝秀后来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检讨,她说这一切都是自己“该有的报应”——是自作自受,就像人们常常相信的因果报应,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当年的那些选择都是她自己作出的,后果也理应由她自己承担。这两个人的感情历程让人读得扼腕唏嘘,怅惘不已。

当然,常书鸿和李承仙忘年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羡慕,二者堪称神仙情侣。夫妇俩志同道合,琴瑟和鸣,在艰难和苦难中相互守望和扶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包括后来在“文革”中受到批斗时,两个人相互搀扶一路同行,谱写了一曲真爱长歌。这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人世间最美的爱情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其次是作者把常书鸿和其儿女,尤其是和长女常沙娜之间的父女情深写得非常动人。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偶然间发现了女儿绘画的才华,从此便一个劲儿地鼓励她,在各方面培养她。当外国友人叶丽华带她去美国学习,身为父亲的常书鸿百般舍不得她离去,但为了女儿的前途,又终于放手。三年之后,常沙娜其实还没学成毕业,但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她便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于1950年回国。常沙娜后来的艺术人生,也都是在父亲的注视与帮扶之下成长的。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常书鸿这位父亲对女儿深情注视的目光,虽然他陪伴教育她的时间并不很多,但是常沙娜确实始终都得到了父亲的百般关爱与培养,让她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后来,常沙娜也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也算是女承父业。

这其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情景。这就是,在常书鸿眼里,他的妻子就像壁画上的飞天一样,貌美可人的女儿也像飞天,这种感觉非常美妙。也就是说,常书鸿已经把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在作品中,我们读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了女儿的美,发现了女儿的冰雪聪慧,感觉女儿就像壁画上的飞天一样,他把生活和艺术混合在了一起,艺术即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这种妙不可言的感悟无疑令人向往。这是一种如歌的人生,一种如诗如画的生活。当然,常书鸿对艺术的忘我境界亦令人叹止。

这部作品最生动的是曲折的情节。一部作品好不好看,不仅要有大量的细节,更重要的还要有千回百转的情节。譬如,这部作品对常书鸿如何发现前妻的婚外情,包括这桩婚外情是怎么星火点燃的,描写得非常细致:渴的时候有人给她端茶送水,饿的时候有人送来美味,最终,陈芝秀和赵忠清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在常书鸿尚未发觉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婚外情。当常书鸿发现妻子舍弃幼儿离家出走后,他当即骑马穷追妻子,这个过程也很生动。最后他摔断了腿,幸亏被玉门石油工人孙建初救下,故事由此得以继续。又譬如,常书鸿跟李承仙在战乱年代的初次邂逅,和一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由沈福文做媒,这两个相差23岁的人出人意外地走到了一起,结果竟成就了一段令人欣羡的婚姻。这样的故事也很生动。包括那些普通人、小人物的故事,虽然笔墨不多,但也都很动人。比如窦占彪这位平平凡凡的敦煌的画工,一辈子追随常书鸿,坚守在敦煌,忠心耿耿,不屈不挠,这样的小人物带给人的是温暖和善美的感觉,形象也很感人。国民党的陈县长,是当官不作为、官僚主义的典型,当常书鸿向他求助时,他说本县只需贴一个布告让老百姓不要去偷窃敦煌的文物就行了,常书鸿向他请求拨款砌一堵墙保护敦煌,他就是不给经费。国民党的李师长在陈县长的陪同下,到敦煌去强索雕塑文物,被常书鸿坚决拒绝,但他善于与之周旋,过程相当曲折,最终没让对方得逞,常书鸿只答应让他们从自己女儿的画里挑一幅,对方觉得常沙娜的画比得上飞天壁画的优美,又“得寸进尺”挑走了两幅。这寥寥数笔的描写都能看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总之,叶文玲的确写了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它不仅是传记文学,也是非常好的故事读本,在带给读者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思想启迪的同时,也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