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话剧:疫情之下的征程
来源:文艺报 | 宋宝珍  2021年01月11日08:16
关键词:疫情

《深海》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此为“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各级文艺主管部门,依然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在抗疫中高举文化旗帜,在奋斗中谱写时代新曲,积极有效地组织文艺创作,推动艺术精品的生产与传播。

抗疫戏剧 不舍不弃

2020年,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就是“抗疫”。面对新冠疫情的骤然来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从西方世界对中国疫情作壁上观,到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流布汹涌,人类存在与命运的命题变得如此聚焦,而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带来了不同区域的人们对疫情、对世界、对人生理解的差异性。

中国话剧向来有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观众共同创造的艺术传统,疫情面前,话剧工作者以戏剧为武器,直面困难,化危为机,发挥了关注现实、反映生活、振奋民心、鼓舞斗志的社会作用。

武汉疫情告急之后,江苏省率先派出医疗队前去增援,3月,江苏演艺集团着手以艺术的方式书写抗疫传奇。7月话剧《因为有你》(解涛编剧,李伯男导演)正式公演,此剧表现了南京与武汉的密切关联,从南京出发的男医生段一铭与在武汉社区抗疫的女书记范小沫是恋人关系,疫情发生之前,他们为谁该迁就对方离开家乡争执不下,疫情让他们同处武汉却咫尺天涯。段一铭看到医学院里曾经的好兄弟牺牲在武汉抗疫一线,毅然选择留在武汉医院。此剧展现的是抗疫斗争,焦点却是人心和人情。尽管人们很难预测,“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来”,但是因为有你,不离不弃。此剧风格质朴鲜明,基调平实真诚,形象鲜活生动。

《逆行》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编剧赵瑞泰亲历了武汉交通管制的日日夜夜,他笔下的人物饱含挚情和感悟;导演王晓鹰仅仅因为这是武汉人创作的抗疫剧,便义无反顾地奔赴排练现场。剧中表现了两个医护家庭。院长刘宇先身患渐冻症,他隐瞒病情、忍受苦痛,在医院日以继夜地抢救病人。他的妻子是一位护士,不幸染疫,两位深深相爱的人却无法相互照顾,只能在精神上彼此支撑。面对困难和危险,刘医生勇于决断,敢于承担,牢牢掌控医院的整体局面。江凌云退休后返聘回医院,他的女儿、护士江晓玲刚参加工作就面临生死考验,在极端环境下她迅速成长,冲锋在前。此剧点、线、面有机结合,群像式与闭锁式结构相互交融,它表现了在疫情面前人们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坚韧刚毅;它给人以痛感,但更多的是顽强不屈;它触碰观众的泪点,却充满豪迈乐观。它将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件,如转瞬间的生离死别、身上挂满购物袋的志愿者、居民楼里唱国歌、方舱医院跳广场舞等等一一巧妙地化入戏剧情境,以歌队形式表现了武汉的众生相,确如剧中最后的台词所言,“城市还是那个城市,而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们”。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人民至上》(刘金妮编剧,李伯男导演),以武汉医护人员抗击新冠疫情的事迹为表现内容,聚焦疫情暴发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多角度、多点位的舞台画面,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勇敢奋斗的高尚情怀和无私行动。主人公武汉医院的院长李宏宇,其原型是国家勋章获得者、抗疫英雄张定宇,他拖着病弱的身躯,坚持战斗在抗疫一线。剧中塑造了在抗疫中牺牲的医生谭敏、护士长小黄鸭、志愿者等一系列感人的戏剧形象。

抗疫题材的话剧还有上海戏剧学院的《护士日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生死24小时》、南京市话剧团的《鸽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社区居委会》、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局的《致勇气》、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14天》等等,这些戏剧聚焦普通人,讴歌时代英雄,表现众志成城的抗疫行动,展现了生死面前人的处境和反应,以及在疫情面前的生命感悟和感动。

农村题材 脱贫主题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宏大主题,值得深入开掘并进行艺术表现。全国290多万扶贫干部中牺牲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就有1000多人。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为主题创作,带动了一大批话剧剧目的产生。如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村里新来的年轻人》、新疆歌舞剧院话剧团的《金色的胡杨》、煤矿文工团的《情系贺兰》、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的《县委书记廖俊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干字碑》、云南省话剧院的《白鹭归来》、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的《索玛花开的地方》等等,都聚焦了农村题材和脱贫攻坚主题,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村里新来的年轻人》(蒲逊编剧,刘丹导演)以扶贫干部为表现主体,展现当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剧中的女主人公孙倩倩是城里长大的“作”女,她的网名叫“风一样的女子”,最初报名下乡扶贫,是因为恋爱不成,被母亲逼婚,想要一走了之。可是到了农村才发现,这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贫困,村子破烂得像个大垃圾场。孙倩倩年轻漂亮有洁癖,宣称“死了都要美”,刚下乡时还照样穿着高跟鞋,结果是崴断了鞋跟,一头栽进了粪池。随着对环境的适应和工作的开展,孙倩倩不仅看到了农村的希望,干出了业绩,而且还遇到了意中人“等风来”。此剧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脱贫过程中农村旧势力与新生力量的较量,有农村生活的气息,人物性格鲜明。

《金色的胡杨》(李龙吟编剧、李利宏导演)以新疆喀什科克敦村几位村民的回忆和几段完整的故事,串联起村支书刘国忠的人生和对边疆土地的热爱。刘国忠实有其人,他还在2013年被评为最美村官。戏剧从他临近退休、准备辞去村支书开始写起,一帮维吾尔族群众到乡里求情,希望他继续任职。他们讲述他在其父病危时,把好不容易积攒的路费拿出来抢救维吾尔族村民;他在大旱之年为了村里的庄稼四处奔走,终于引来了大渠之水解危济困。他带领农民引种经济作物色素辣椒,赔了钱是自己的,赚了钱却归还村民。刘国忠有眼光有胸襟,他知道扶贫必先扶智,因此他让自己的儿女回到村里,办好乡村教育,引领村民共同富裕。一个汉族村支书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真心爱戴,此剧写出了心的印证,爱的融通。刘国忠与村民是命运与利益的共同体,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棵胡杨树,长在这片土地上,根脉相通,枝叶相连。

值得注意的是,扶贫题材因为目的一致、结果相同、路径相类、人物相似,需要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掘时代生活的底蕴、不同区域的世态人心,表现戏剧人物的鲜明个性和精准脱贫的典型性。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界,这个世界变化之大、信息之丰富、生活层面之繁复,都是前所未有的。怎么把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素材加工为艺术精品?第一点就是要尊重艺术规律,以艺术的方式塑造形象,结构情节,讲好中国故事。第二,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时代工程,要把它放在历史的架构中,去表现它的深刻性、系统性、创新性。第三,处理好大时代和普通人的关系,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讴歌英雄,是当代戏剧创作的重要使命。要处理好先进个体与农民群体的互动关系。第四,处理好脱贫攻坚戏剧创作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真诚、质朴、简约、精妙的方式呈现出来,不能搞奢靡豪华的舞台大制作,因为那是和精准脱贫、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相悖的。

讴歌英雄 重温经典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话剧艺术工作者的使命。近年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主人公的戏剧创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安徽省话剧院的话剧《今夜星辰》(唐栋编剧,傅勇凡导演)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与妻子李佩为主人公,表现了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衷心报国的感人事迹。郭永怀不顾美国人的监视、阻拦,抛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带着妻女回归祖国,为了制造“两弹一星”,他在戈壁滩上拼命工作,在即将爆炸的飞机上,他和警卫员用身体牢牢地护住了宝贵的资料。他的妻子无怨无悔,发奋有为,成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谱写了“爱和智慧的传奇”。此剧的总体风格像一首交响诗,在起承转合之中,遵循意识流手法,却又有现代叙事的灵动特点,在写实性再现场面、诗意表达空间、多义意象呈现上自由转换。导演善于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营造情境,展现有意味的多维、多义的戏剧意象空间。

广东省话剧院的话剧《深海》(周振天编剧,黄定山导演)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话剧,其主人公是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人称“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深海》的戏剧结构设计巧妙。它以黄旭华随核潜艇进行极限下潜实验为纵线,以黄旭华不平凡的人生和奋斗历程为纬线,编织起充满悬念和戏剧张力的情节网络,生动而细腻地展现了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呕心沥血的人生。黄旭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性,少年时期遭遇日寇侵华,触目所及是祖国沦陷、举家逃难、生灵涂炭,因此他立定人生的根本,就是要发奋有为,造飞机,造潜艇,抵御外辱。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离开上海,辗转迁移,隐姓埋名,为国家设计建造核潜艇。甚至在“文革”当中,他被造反派打击迫害,让他去养猪,他在猪舍旁也依然潜心研究核潜艇。等到30年后他回到家乡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母亲为他梳理白发,以如此深情的举动,表达了慈母的欣慰和感动。此剧将冰屏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戏剧结尾时,舞台上的黄旭华向众人回首告别,屏幕上出现了现实中黄旭华的真实影像,他尊贵如神,又宛若常人;他威武雄壮,又和蔼可亲;让观众对他的风采和荣光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0年,革命历史题材依然是话剧创作的热点。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三湾改编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的话剧就有江西省话剧院的《支部建在连上》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三湾,那一夜》。两部话剧取材一致,艺术表现各具特色,都以浓墨重彩描画了领袖形象,表现了革命的危机关头,毛泽东力挽狂澜,高瞻远瞩,引领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20年是戏剧家夏衍先生、熊佛西先生诞辰120周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前辈戏剧家的精神,纪念他们的贡献,浙江大学在夏衍的故乡杭州、上海戏剧学院在熊佛西的故乡江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在曹禺工作过的地方北京,分别举行了纪念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上海话剧中心重排了夏衍的剧作《上海屋檐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组织了《雷雨》的新人版演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雷雨》在全国30多个城市巡演。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邀请外国导演,在保利剧院演出了曹禺的《雷雨》和万方的《雷雨·后》。借助这股重排经典的风潮,国家大剧院推出了根据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改编的同名话剧,此剧对原小说的复仇主题进行了具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和演绎,其舞台设计和表演风格亦可圈可点。

云上线下 是雾是花

新冠疫情的出现,给演艺事业特别是剧场艺术造成了很大困难。受疫情影响,很多民营演出机构处境困难,他们想方设法,努力自救。2020年5月8日,鼓楼西剧场的创始人李羊朵面对门可罗雀的剧场,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静待花开终有时”,他们以线上剧本朗读会的形式,以帮助烟台农民卖樱桃的方式,凝聚人心,聚拢人气。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没能保住他笔下的樱桃园,而鼓楼西的樱桃园却守住了戏剧的精神家园。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6月底,全国注销了13000多家演出机构。

疫情之下,戏剧艺术工作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剧场关闭期间,各地院团仍在直面挑战,制定对策,谋划发展。他们采用的方式,一是组织线上艺术生产,如剧本研讨、云端排练等,二是组织保留剧和新创剧的线上观演。如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戏剧展演”,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舞台艺术获奖剧目展演”、北京影偶艺术周,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陕西人艺、广东人艺等多家院团都将优势戏剧资源传布于互联网云端。这些演出以“网联网+”、“科技+”的模式,打破戏剧演出的场域限制和空间阻隔,以灵活的、交互的、便捷的方式传播戏剧艺术。

线上演出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还是未来演出的一般样式?这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它的好处是,打破了实体剧场物理空间的局限,扩大了虚拟空间戏剧艺术的传播效能,它让实体剧场发生的不可逆的真人观演,在互联网中具有了可复殖、可审视、可弹幕、可臧否的自由参与的多种可能性。当然线上演出利弊皆有,显然,它弱化了群体气息、情绪互动的剧场审美效应。

要打造有特色的线上演出,我认为首先还得是“硬核”的演出——艺术产品的质量,质量的意义指向包括品牌、文本、导表演、整体效果、IP影响力等等。其二是强化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线上演出要形成鲜明的创作理念,并且结合剧目本身的特点来打造演出风格。其三是摸准线上人群的观剧心理,做好前期宣传,准确对接特定人群和目标受众。其四是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做好线上线下的导引、交流、互动。其五是确保线上播出时技术条件的有效支撑。

疫情期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先后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就戏剧批评的对象、原理、方式、功能,以及当代戏剧批评的文化特征、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广泛的线上研讨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