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风 承雅 载颂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的出版与思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赵伟  2021年01月11日15:33
关键词:通江 民间歌谣

《诗经》以“风”“雅”“颂”的方式传述人间万相,后世以为楷模,历代效仿。巴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支,近年来随着交通愈来愈发达,在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中,大巴山乡村本土文化的存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很多优秀的民间传唱濒临消失,或者已经断代。近日,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和四川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记录了当地正在消逝的歌谣,也为我们更好地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通江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处秦巴腹地,古属巴国,秦属巴郡,自西魏设县,至今已有千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通江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被浓墨重彩地载入新中国革命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南北贯通、东西连接,“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则迤逦之荆吴”,东扼“蜀楚咽喉”,北据“巴梁之冲要”。而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又将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

通江,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经考证,米仓古道始于秦朝,千佛崖雕像至今还释放着唐宋盛世的光彩,川陕苏区的红军烈士陵园浩气长存……这些文化遗存,记载着通江的过往沧桑与辉煌岁月。

通江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根脉源远流长。作为秦巴山地文化形成的重要区域,历经几千年的交融更替、发展传承,文化形态、劳作方式、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极具特色。这既是原生态民间文化的重要形态,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辈一辈的通江人把几千年不断淘洗积淀下来的人生哲理、文化智慧、生产技艺、生活情趣,以歌曲民谣、石刻碑铭、史料文献、故事传说等方式记录并留存于世,这些散落在山山水水间的文化符号,就是刻写在乡村田野上的“书页”。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和城市文明的冲击,这些“书页”开始“随风飞失”。

国务院批复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民俗文化等做出了明确规划。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要求,要深入挖掘川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在川陕革命老区“实施巴蜀优秀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地方性特色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通江是新时期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政策,为通江文化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近年来,全县已有15个行政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23个行政村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这些凝聚了川东北民间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村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点,但对传统民间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一直存在不足和短板。

为了有效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通江县文化馆在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克服诸多困难,组织县文化队伍中的骨干,先后与“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团队”、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巴蜀文化传承与保护团队”深度合作,邀请多名专家教授、资深学者,共同开展通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抢救性保护工作。

“这是我们决心要做好《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的初衷,换言之,也是我们革命老区通江县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振兴通江乡村’战略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举措。”《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主编、通江县文化馆馆长潘大聪在该书的一次编研会上说。

转眼间,这番话已过去四年。

四年间,编委会成员不畏严寒酷暑,爬山涉水,先后数十次深入通江县各地开展田野调查,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深山老林,采访民歌传唱人,录制原始唱腔,拍摄民俗图片,制作民间碑刻拓片。他们还邀请通江县内民俗文化爱好者和不同区域的长者,以问答、演唱、讲述等方式进行采访调查,录制整理音频、视频。最终,编委会获得并分类汇集的民俗文化资料包括音视频资料近1万小时、拓片资料1200余件、拍摄民俗图片10万余张、采访手稿近千万字。

如今,近150万字、1000幅图片、上下两册重5公斤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终于在2020年12月呈现在世人面前。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的内容包含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碑铭文献、民间民俗、民间技艺、石刻艺术、民间方言以及民间史料,可谓通江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充分展现了通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和秦巴山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它可为通江“文化强县”工程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后世研究通江地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字部分,《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还采用了大量民俗和风物照片,对歌谣中涉及的民俗事象和地方风物进行直观注解,既能彰显地域特色,又能准确传达“言外之意”。

这套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丛书,不仅是对通江优秀民间文化的归纳与传承,亦是留给后世的,对乡音、乡情、乡愁的一份美好记忆。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尊重历史,保护文化,是我们的本分和职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逐梦的征程上,看清方向,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