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少年的成长如何拥有满满能量?
来源:文学报 | 张秋实  2021年01月05日09:05

《远行的少年》王欣婷/著,接力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怀有一种偏见,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写“别人家孩子”的书。据说这是作者半自传式地以自己少时留学的经历为蓝本,创作出的一部少年成长小说。14岁独自去国外求学并且学业有成,对需要成天和娃斗智斗勇间歇式崩溃的大把家长来说实在是咬牙切齿的羡慕嫉妒啊!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好奇,这样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奇怪的是翻开小说的第一章读了几行字之后,这种偏见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妙而愉快的阅读体验,好像跟随小主人公“轩毅王”一起来到那个有着六个网球场和只有电影里才看得到的美丽大房子的学校布朗斯,经历了那一段悲喜交织闪闪发亮的留学生活。

好的小说就有这种魔力,你必须一口气读完,舍不得放手,甚至读完之后意犹未尽,不断回想书中令人难忘的地方。《远行的少年》就是这样一本宝藏小说。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真实。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场景的建构会让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这除了因为作者的确有过一段英国留学的经历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代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远行少年“王轩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作者王欣婷自己的写照。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距离她当初留学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是小说的真实却让人觉得故事就发生在昨天。作者说她特地找出14岁时第一年留学的日记,翻阅曾经的心情和感受,使她塑造的每个事件都尽量符合这个女孩的视角和状态。

短发少女王轩毅在初二结束的那个九月独自一人来到英国求学,这是她自己的决定,她向往独立的自由生活。可初来乍到的孤单沮丧并没有因为她的勇敢而轻易放过她,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她听不懂老师上课,无法和英国同学交流,甚至进错了教室。虽然会偷偷溜到厕所哭,但她并不服输。她用微笑掩饰尴尬表达友好,随身携带单词本,有空就去图书馆学习,甚至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放弃了圣诞节回家的机会。通过默默努力,她的各科学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她也慢慢找回了曾经的自信和风采。这个女孩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折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的父母在即将初三的重要阶段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去往一个遥远的国度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这份信任和支持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助力吧。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功,除了主人公王轩毅,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也个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新时代少年,王轩毅不只是想要交到好朋友,她对好朋友是有要求的,要有心灵的碰撞,这也使得她的异国交友之路一波三折。因为语言障碍,交友初期王轩毅总是处处碰壁,还被误解为不爱说话,不喜交际。随着王轩毅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率真自然落落大方的她和好几个她欣赏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庆祝第一个异国他乡的圣诞节,一起为“失读症”的孩子募捐,一起去荒原露营探险,在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经历中,王轩毅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交友。故事中有一个小插曲,当王轩毅和她的室友们打成一片后,曾为是否还要继续和刚到学校时结识的凯蒂及她的朋友一起吃饭而苦恼,虽然凯蒂一直对她很照顾,但她始终觉得无法融入凯蒂和她的朋友圈,最后王轩毅还是遵从了内心,决定每天和汉娜、夏洛特一起吃饭,而事实上这并没有影响和凯蒂的友谊。在少年的成长道路上,朋友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家长。如何把握交友原则,建立真挚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主人公王轩毅无疑是给我们青少年朋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小说一出版不仅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也受到家长们欢迎的原因。他们渴望了解成长中的少年在想些什么,也希望从书中获得一些启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小说中塑造的成年人形象都很正面,带给了小主人公积极的影响。友好的舍监老师阿斯科夫女士,幽默风趣的历史老师威尔金斯先生,在圣诞节拥抱她的图书馆老奶奶,特地鼓励她的英语补习班的史密斯老师……正是因为这些充满爱和善意的成年人,少年的成长才有了满满的正能量。

在一篇采访中,作者王欣婷提到了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师对她的影响。刘老师告诉她儿童文学作品需要有真生命,这和作者对文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她深信“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王欣婷提到她希望《远行的少年》是一部超越个体的文学作品,希望不论大人还是孩子,不论是否有过留学经历,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一段美好时光。遗憾的是热爱儿童文学并对中国儿童文学寄予殷切希望的刘绪源老师没能看到王欣婷的这部新作,但我相信他一定会同意这位勇敢远行的新时代儿童文学作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