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邵丽《黄河故事》:小人物的家国情怀
来源:文艺报 | 张中民  2021年01月04日08:46
关键词:黄河 邵丽

邵丽的作品以现实为主,着重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以生活化的语言为读者所称道。从写官场到“挂职系列”的所见所闻,再到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是一种由浅到深、由外到内,从客观讲述他人的故事到打开自我和对历史深层次挖掘的心灵表达,《天台上的父亲》《节日》《糖果儿》《大河》等一系列近年来的中短篇小说,无不展示出作家关注小人物,从小“我”到大“我”,最后上升到写出他们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

中篇小说《黄河故事》是一篇用5万多字集中描写一段家族史的小说,也是一部以父亲为讲述对象的优秀之作。小说通过为父亲寻找墓地这一故事线索,采用虚实并用的写作手法,一线穿珠地分别写出了大姐、二姐、“我”、妹妹和弟弟五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图景,其中不乏还有对强势母亲的旁白式描写。小说围绕父亲这一中心人物徐徐展开,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人物形象,他不表白、不抗争、不辩解,就像个逆来顺受的多余人那样,生活在一个艰难困苦的时代。然而父亲又是伟大的,尽管在强势妻子的挟持下,在不如意的生活现实中,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笑柄,可是细细品来,却又让我们为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命运感到心酸和无奈。在那个穷苦的时代,大家都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绞尽脑汁的时候,他却在村里混吃混喝,扮演起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你说这样的“男人”怎能当得起“家长”重任?他在家庭中的社会地位又会怎样?因此,在接连两次生意失利后,处处给人留下笑柄的他,理所当然地被妻子逼上了“跳河自尽”的绝路,他一生不得志,饱受世人的嘲笑和愚弄,最后郁郁而终抱恨而亡。

好在几个子女是争气的,他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像野草一样生长,后来纷纷通过读书、考学、经商等其他途径,最终活出了人样,并且有二姐和“我”这样令大家引以为傲的后人,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小说写出了几个女人自立自强的坚韧精神,由此来看,这又多么像是一篇催人奋进的励志书啊!

可是且慢,当我们醉心于作者描述姐弟五个的成长史时,千万不要忘了父亲这样一个站在背后的隐形人角色。就在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姐弟几个的成长经历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就像影子一样一直跟随身后,无处不在地起着精神导师的作用,并让几个子女冥冥之中完成了充满艰辛的成长史:大姐学着母亲的样子,扮演起“二家长”的角色;二姐生性倔强,硬是通过读书考学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作为一个少年时的弃儿,是在二姨家里得到温暖并成长的,后来由于不堪忍受贫穷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屈辱,读书、出走,最终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市扎下根来,慢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那个一生要强、一辈子不说软话的母亲,却在子女们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情况下,最终选择跟着“我”和妹妹住在深圳,过起了“寄居”生活。

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部家庭生活变奏曲,串连起北方和南方、深圳和郑州这两个城市的地缘关系,真切地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普通平凡家庭,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在时代的变迁中最终走上了康庄大道。小说最后,生活好了,大家终于能过上舒心日子了,可是我们的父亲呢?那个一直畏畏缩缩、影子一样跟在我们身后的“家长”呢?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原来父亲一直无处不在地跟随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成长。当一切都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才明白,大家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秉承着父亲的遗志,把骨子里天生继承来的执拗和“不务正业”的爱好全都运用在了当厨师开饭店上,也才有了各自后来的婚姻、家庭和事业。当然,几个儿女的“发迹”与那些豪门权贵相比,尽管没有他们那样光宗耀祖、身价显赫,可也个个过得富足殷实、衣食无忧,这大概就是父亲带给我们的成长因子。

我一直在想,作者在描述这段家族史的过程中,时不时就要把这个碎片化的父亲连缀在一起,写他如何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社会背景下热心厨艺、助人为乐,坚持不懈地发挥着自己的爱好,我想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是大有深意的。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并非贪杯之人,而是别有用心、别出心裁地义务奉献着自己,在那样一个食不果腹的贫穷时代,父亲总想通过自己的手艺让人们吃出滋味、吃出营养、品出生活的含义,即使在物质十分困乏的时代,他也愿意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唤醒人们对生的理解和活着的含义,为这个贫瘠的社会涂上一抹亮色,这是一种善举和大爱,并非窝囊的表现,只可惜生活在现实中的母亲不理解、村人不理解,社会不理解,才让他最终走上了绝路。尽管父亲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胸怀大义,一直在不屈不挠地和这个时代作着最后的抗争,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我为这种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家国情怀所深深地感动和敬仰!

小说写到最后,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生活化的叙述和对一家人平实生活的描写,而是不经意地笔锋一转,在结尾处抽丝剥茧般充满深情地写到:“我的父亲叫曹曾光,他生于黄河,死于黄河,最后也将葬于黄河岸边。他再也不是我们家的耻辱,我要完成的正是我父亲未竟的梦想。”作者写到这里,把“我”对继承父亲遗志,要把父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让父亲的厨艺在黄河岸边的中原郑州遍地开花,从而真正描绘出一幅场面宏大的时代画卷,这是何等的气魄?又是怎样的胸怀?父亲这一小人物形象并不小,而是通过对他影子一样人生的描写,让父亲成了站在黄河岸边的巨人,他形象高大、临风而立,深切地在观看着社会的发展,审视着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在后来者的手中又将会上演出一部怎样的人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