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好书陪我们走过

来源:北京晚报  |   2020年12月25日16:24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的中国,举国同心,守望相助。全国抗疫,众志成城,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因为新冠疫情,上半年许多企业单位停工停产,人们的生活笼罩在疾病的阴影下,但我们仍旧遇见了“乌云背后的银边”——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大家停下忙碌,心反而静下来,很多人选择拿起那本放了很久的书,或是上网下单最近的新书。在家看书成了最安全、最受欢迎的娱乐,读书需要时间,而时间不再奢侈。上周与一位作家聊天,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年下半年作家们频频出书?作家有些无奈地说,因为大家没机会出去玩,全憋在家搞创作,自然高产——疫情期间反而成了与世隔绝的写小说绝佳时机。这一年我们见证的惊心动魄,人间冷暖,跌宕起伏,这对作家们来说是富矿。又至岁末,书乡四位编辑将为大家一一盘点这一年打动我们的陪伴我们的好书,献上一份书乡专属的不完全年度书单。

性别与写作

张玉瑶

今年是女性议题备受关注的一年,从疫情中的女性医护人员到“乘风破浪的姐姐”,从“三十而已”到张桂梅校长,有人让我们看到榜样的力量,有人为我们揭示为人向所忽视的隐秘的角落。图书出版也迎接了这一热潮,有相当多的书在对一系列性别衍生问题的诉说和讨论中,唤起广泛的共鸣。

印象颇深的有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小说《坡道上的家》和美籍华裔女作家香奈儿·米勒的《知晓我姓名》。前者被改编为同名高分日剧,讲述了一个全职母亲作为参审员旁听一桩母亲溺子案的经历,在这起看上去板上钉钉的案件中,她对那位经历了丧偶式育儿的“罪犯母亲”逐渐产生了理解和同情:母亲这一身份被施以光环,但对主体而言,背后可能是无法为外人道的黑洞。小说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母职困境,与前两年风靡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主题类似,但在文学性上更高一筹。今年还有一部优秀的社科类作品《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上的现实参照。

《知晓我姓名》则是一部写作相当上乘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香奈儿是震惊全美的斯坦福性侵案的受害者,在长达数年的隐姓埋名后,勇敢地站出来,以真实身份讲述这一切。这本书是一封自白、警诫和启示录,让我们了解到性侵案受害者所背负的巨大屈辱和压力,但更加从香奈儿充满勇气的讲述中获得力量。

女性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观察、理解与特殊呈现,正是女性写作的迷人之处。除了上面两部具有相当社会性的作品,今年国内也有一批年轻的女性作家崭露头角,在虚构中探索女性及人性的剖面,如林棹的《流溪》、淡豹的《美满》、沈大成的《小行星掉在下午》等。就文本而言,未必十分完美甚至有缺陷,但她们都有某种令人难忘的鲜明特色,如林棹出色的语言、淡豹对社会问题的洞察、沈大成真实与想象交织的奇幻等。希望她们未来能交出更好的答卷。

再推荐两部男作家的作品。一部是70后作家路内年初推出的大长篇《雾行者》,讲述了一帮江湖儿女和(或)文艺青年的故事,叙事交叉繁复,是路内在极简主义的《慈悲》之后,对自己的一次“极繁”的突破。对读者而言,也是相当过瘾和好看的当代小说。

另一部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写得早,但今年国内才首次出版。这是一部可爱的故事集,讲了小工马可瓦尔多在城市中的种种奇遇,仿佛灰霾中的一片片清新绿叶,唤起诗意和童心:我们热爱的城市,不只有油漆、焦油、玻璃和灰泥,还有蘑菇、树皮、鳞叶、蚂蚁、猫、风。这个“看不见的城市”,只属于那些最可爱的眼睛和最敏感的心。

虚构与纪实

陈梦溪

许多作家成名后,都没有再写出优秀的作品——大众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迟迟不出新作这些年的观望中,忧虑的正是这点。今年八月,千呼万唤中,莫言的二十万字新作《晚熟的人》一次出版了12篇小说。2020年,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已过去整整十年。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不同的是,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此外,78岁的冯骥才的新长篇《艺术家们》塑造了国内小说中少有的艺术家形象;迟子建在疫情中边工作边创作,她今年出版的新长篇《烟火漫卷》聚焦了哈尔滨百姓的生活。

万方的《你和我》是笔者今年第一本一口气读完,掩卷泫然泣下的非虚构作品。万方经过十年纠结,决心以毫无保留的姿态讲述父亲母亲的过往。这里有民国闺秀的爱情,曹禺与巴金一生的友谊,家书里的父女深情。背后是两个显赫家族的百年际遇和20世纪众多知识分子的风流聚散。写作中,女儿试图寻找真相,回答母亲意外身亡和父亲“江郎才尽”的猜测,最终接受了母亲的嗜药和父亲性格的弱点以及更内在的时代创伤。这是一部直面真实的回忆录,理解不完美的父母,同时原谅那个年轻无知的自己。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找回,但努力寻到“碎珠子”,便是后辈最大的问心无愧。

2020年6月,《夜谭续记》正式出版,106岁高龄的作家马识途也写下一封深情的“封笔告白”:“我年已一百零六岁,老且朽矣,弄笔生涯早该封笔了。” 1982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先生向马识途邀约创作,用文字记录其“亲历或见闻过许多奇人异事”,最后促成了《夜谭十记》的出版。2010年,马老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曾被改编成了传奇电影《让子弹飞》而广为人知。但马老并未忘记自己的诺言与对文学创作的欲求,哪怕是肺癌的干扰,也并没有贻误他的创作。作为1983年出版的《夜谭十记》的续作,仍援原例:四川人以四川话讲四川故事,内容为四川十来个科员公余之暇,相聚蜗居,饮茶闲谈,摆龙门阵,以消永夜。

科普与理性

李峥嵘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类和看不见的敌人战斗。对于每个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病毒肆虐的迷茫中,我们需要理性之光驱散黑暗。

《病毒星球》让我们看到地球上存在的病毒数量之巨超乎想象,但只有很少的会感染人类。病毒的存在能带来生物的多样性,甚至生命的起源都可能是亿万年前从病毒起源的。“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间,人类脱颖而出,病毒对我们的生存功不可没,原本并没有什么它们和我们之分——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病毒这个词本身包含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代表致命的毒液。病毒在某种意义上是致命的,但它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免疫系统如何诞生、如何运作、如何保护我们的,并展望了免疫系统的未来。读了这本书还能够节省你的荷包,那些大肆做广告说让你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或者保健用品都是不可信的。真正能增强免疫力的方法很简单,包括采用母乳喂养、户外散步。

今年全球都在期待新冠疫苗的诞生,这种背景下阅读有关疫苗科普书真是五味杂陈。《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疫苗竞赛》讲述了20世纪疫苗研发的曲折过程,科学研究者在多重限制下与病毒英勇战斗。

无论生活多么曲折,科学探索依然勇往直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书写的《月背征途: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全过程》在12月中旬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时面市。本书全方位回顾了我国探月工程,重头戏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完整记录了月球背面着陆惊心动魄的72小时。

今年,我自己也很有幸出版了一本《司空不见惯》,是过去几年来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科普文章的修订合集。看见商品打折,你会心动吗?其实所谓的划算不过是一种错觉。自控力很难培养吗?很难也不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控制冲动,这种力量来自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只要激活这个区域,就能够冷却诱人的刺激。诸如此类的有趣分析和解释,带大家发现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异质与新声

曾子芊

时至年末,各类年度图书的榜单开始悄然出现。作为一名图书版的编辑,阅读着那些书名,会感到全年的工作时光正是被它们串起。

作家张忌的《南货店》是一部颇有时代风味和器物质感的小说。它以一间隶属于国营供销社系统的南货店为背景场所,勾勒出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南货店》用细细的笔调写吃食、写器皿、写有仪式感的旧时光,内部有一种难得的古典小说的风度,所有人物的斑斓命运被作者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皆挣脱不出凡俗世界的生死爱欲。《南货店》还是一部用“改良方言”写的小说。用“改良方言”,不至于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但又通过丰富的地域性语言,展示了纯粹、迷人的中文。

香港作家马家辉的《鸳鸯六七四》是用“改良方言”写作的另一个代表,和《南货店》的古朴平缓的叙述语调不同,《鸳鸯六七四》的粤语对白异质而生猛,与书中描绘的香港江湖奇情十分契合。《鸳鸯六七四》是马家辉“香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马家辉如同一名“城市传记作者”,通过在书中构建江湖完成对故乡的历史回顾。《鸳鸯六七四》的开头写得非常精彩:从黑帮龙头老大的一把牌局起手,场面宏阔,一波三折。无论是前作《龙头凤尾》还是《鸳鸯六七四》,读起来都很像在纸面上观赏一部香港黑帮电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世代”作家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陈春成的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近日挺受关注,有赞有弹。虽然这部小说集存在一点稚嫩和篇目同质化的痕迹,但作者的想象力饱满而轻盈,抒情性、诗意性的文字交缠,构造出了一个个浪漫神秘的梦境。作者对语感、诗性的理念追求,在年青一代的作家里,可视作特别。

与陈春成的“轻灵”相比,台湾年轻作家吴晓乐书写的作品却饱含了现实的重量,除了去年那本教育观察实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也推荐她最近出版的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吴晓乐敏锐的观察力、女性独特的视角,还有她敢于直面女性和人性欲望的真诚,让她在书写女性话题的时候,总有种由情至理的动人力量。这也是我十分期待的一位年轻作家。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本轻松的小书:《阳台人的植物生活》。有在家中阳台养花经历的读者不妨一读,日本作家伊藤正幸的文笔幽默,将人类与植物共生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一年中人们有很多烦恼,也许只需要阳台上的忽然花开,就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