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1月文学报好书榜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 |   2020年12月01日12:06

虚构

《时间的仆人》《欺骗》《沉石与火舌》《小花旦》《聊斋汊子》《狗夫200天》

非虚构

《碎片》《中国文学课》《慢慢微笑》《目光》《鳗鱼的旅行: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春天的来客:陈布文文集》

(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类

《时间的仆人》

蒯乐昊 /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凌俊

如何不盲从于时间,在暗流涌动的日常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或许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功课。

一直羡慕拥有两种笔锋的写作者:书写现实时精准、克制、无情,让人又痛又惊;而一旦深入人物的内心,他又开始变得轻盈、伤感,如同不可捉摸的幻梦。

蒯乐昊就是这样的作者,她在中短篇小说集《时间的仆人》里提供了十个好读的故事,小说处处可见作者对现实的熟稔把握,巨大的如同冰山一样的生活阴影笼罩着主人公,但在某个时刻,他们突然灵魂出窍或坠入梦境,透过开了一条缝的门,庸常生活的决定性时刻猝不及防地展现在主人公和读者的眼前,然后,戛然而止。

书名很有意思,确实,谁又不是时间的仆人?可有时确实也很难说清,飞快流逝的究竟是时间,还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蒯乐昊说,忠诚与忍耐,是我们面对时间唯一能有的态度。如何不盲从于时间,在暗流涌动的日常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或许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功课。

 

《欺骗》

菲利普·罗斯 / 著

王维东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傅小平

如果你想体验阅读的眩晕感——罗斯还有意在这通篇对话里模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真是够你细加分辨的。

小说最考验作者的该是叙述吧,对话更应该是提神的点睛之笔。如果不是想偷懒,小说作者通常是不写太多对话的。但凡事都有例外。譬如海明威的《杀人者》、普伊洛的《蜘蛛女之吻》,还有罗斯这部纯粹到只剩对话的《欺骗》。小说中心人物是一对出轨的情侣:“他”是菲利普,一个已婚美国作家。“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受困于无爱、不光彩婚姻的英国女人,“他”和“她”的大部分对话都发生在菲利普位于伦敦的工作室。于是,我们读着就仿佛置身于声音录制现场。但对话总会有省略、空白、破碎、重复、乏味,罗斯怎样带出人物身份和故事背景?他又怎样确保小说结构完整,并且始终有戏剧性的张力呢?你读后就知道了。总而言之,如果你想体验阅读的眩晕感——罗斯还有意在这通篇对话里模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真是够你细加分辨的——就请读读这部《欺骗》吧。

 

《聊斋汊子》

董均伦、江源 / 编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张滢莹

民间故事那种经由讲述人几十年在脑海里艺术加工的韵致,和活泼泼的口语表述,大概是书中最弥足珍贵之处。

1940年代开始,董均伦、江源夫妇二人花了大半辈子在蒲松林的老家、胶州半岛搜集民间传说和故事,编写了这套《聊斋汊子》。一边采访做资料的抢救、一边获知之前访问的老人已陆续故去,这种夹杂着焦急和惋惜的心情,大概这些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奔波的人都能理解。山东的故事,自然有山东的风味,而民间故事那种经由讲述人几十年在脑海里艺术加工的韵致,和活泼泼的口语表述,大概是书中最弥足珍贵之处。正如董均伦所说,有无讲述本领的人嘴里讲同一个故事,都是天差地别,而他和妻子的努力,便是保留那些活泼之处,又像文物修复一样重新以生动的语言工笔描绘。如在故事的筋骨上贴上皮肉,一个个带着憨厚之气,却又仙味十足的艺术形象就此伫立。

 

《沉石与火舌》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 著

李笠 / 译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对其他诗人而言,特朗斯特罗姆本身就给了当下诗歌一个稳定的存在感,而站在2020年重新阅读他的诗集,或许会同样“感到时间在下沉,下沉。”

 

郑周明

今年诺奖颁给诗歌之后,让人想起了上一次诺奖对诗歌的选择,来自瑞典的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很少有诗人一生的作品能够容纳进一本诗集里,但他做到了,自从上个世纪九零年代重病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言辞变得越来越沉默,如这本全新修订的全集书名中的“沉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原本就擅长简短的力量,蕴含咆哮般的呐喊,往往穿透人的心灵,就像他自信地说:“我站在一间容纳所有瞬间的屋里。”

特朗斯特罗姆完全称得上是语言的炼金师,他的大部分诗句不仅足够经受时间的消磨,也能对今天流行的网络金句实现降维超越,比如他写于23岁的“醒,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又比如诗集中随处可见的大自然、太阳、孤独,“我必须孤独/早晨十分钟/晚上十分钟/——无所作为。”对其他诗人而言,特朗斯特罗姆本身就给了当代诗歌一个稳定的存在感,而站在2020年重新阅读他的诗集,或许会同样“感到时间在下沉,下沉。”

 

《狗夫200天》

陈紫莲 / 著

九州出版社

 

何晶

面目上这似乎是一部公路片,于宽阔无人处,有点怪癖的老人和孤独的年轻人相遇,但实质上,它俨然是美好童话的一种变种。

陈紫莲无疑是个陌生的名字,她写作的时间并不长。《狗夫200天》也不过源于她在驾校学车时,每天从练车场坐公交车回家时途中的一块铁锈斑斑的广告牌,一头看起来是P上去的牛在草地上吃草,她构思起一个关于“寻找草原”的故事。于是,一辆破旧的大众高尔夫,载着在驾校结下忘年友谊的68岁神秘老太张倩影和30岁失业青年陈志勇,从福建去往内蒙的海里大草原,悲喜交加的故事在眼前呈现。

两个主人公,年长的女性依然极富活力,是整个事件的主导者,并不像一个老太太;年轻的男性,温柔,软弱,沉默寡言,似乎没有谙熟社会规则,某一部分永远停留在童年。面目上这似乎是一部公路片,于宽阔无人处,有点怪癖的老人和孤独的年轻人相遇,但实质上,它俨然是美好童话的一种变种。

 

《小花旦》

王占黑 /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在新旧的风景流转间,暗含了隐秘的联系,是作者对人与时空的关系的再一次的发问。

 

袁欢

喜欢遛街的王占黑的新作,依然充满着她所熟悉的街道江湖气息,只不过比起第一本《空响炮》,这本作品的主人公们从城市的社区走出来了,走到了更深更远的世界里。如她所说:“这本书中的每个人都在路上,他们看戏,也演戏。”在新旧的风景流转间,暗含了隐秘的联系,是作者对人与时空的关系的再一次的发问。

就像是第一篇作品里的小花旦,他带着野生的气息野蛮地闯入了新世界,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他脚上只顾逃跑,身上却缠着牵绊,又似乎从这样的拉扯中生发新的动力”。事实上,这种拉扯弥漫于小说间,《小花旦》来源于作者的一次发问:性少数者在工人群体中怎样生活?从这本书来看,王占黑尝试着对这样一些问题作出回应,以一种更为成熟的思考。

 

非虚构类

《碎片》

[意] 埃莱娜·费兰特 / 著

陈英 /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这位以“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中文读者熟知的匿名作家,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些“碎片”,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找到了小说之外的表达。

傅小平

写作仿佛是我们集聚碎片,拥抱完整感的一种旅行。埃莱娜·费兰特的《碎片》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涵盖书信、访谈和散文等多种文体,却不是依次编排。即便如此,它也不给人以碎片之感,究其因或许在于“碎片”的理念贯穿其中。当然,此“碎片”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碎片。费兰特也是受了她母亲的启发。“我母亲留给我一个方言词汇,就是当一个人遭受各种矛盾折磨时,她说她内心有一团‘碎片’。”如译者所说,女性这种百感交集、内心纷乱的状态在费兰特看来,是过去文学中很少得到呈现的东西。她用“碎片”这个词,是想给女性的深层体验找到一种表达。这位以“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中文读者熟知的匿名作家,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些“碎片”,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找到了小说之外的表达。

 

《目光》

陶勇 /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张滢莹

在面对挫折和剧变时提供着韧性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拥有这番与生俱来的性情的人,是天生的医者。

一本很难用文笔和技巧来衡量的散文集,又恰恰印证了文学的力量: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真实、真情与人格力量。在遇袭受伤4个月后,医生陶勇重返医疗一线工作。散文集中记述的,不是他作为受害者的自艾自怜,却恰恰是关于“医人者是否需要先医心”的反思,和以日常工作、生活片段所展现的种种关于善恶、理想、名利、孤独、生死、自我等主题的思考。“现实或许总是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得那么低劣,现实就是现实。”字里行间,温情流露。温情不止施予他人,也投射向自我,在面对挫折和剧变时提供着韧性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拥有这番与生俱来的性情的人,是天生的医者。

 

《中国文学课》

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 等 /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十个精心命名的主题单元:诞生、童年、青春、女性、爱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基本贯穿了一生中会相遇会困惑的最重要的话题。

 

郑周明

如今高校或评论家推出面向社会大众的视频、音频课程并不鲜见,但来自复旦大学文科教师团队的阵容可谓“豪华”,学者陈思和领衔,郜元宝、张新颖、王宏图、金理等评论家担任主要讲解,王蒙、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作家也参与其中,为读者带来100部中国现当代经典精讲。大学的知识应该是如此开放的,正如陈思和所说:“任何文化创造和精神产品,都需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听者,培养我们的听众,并且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尽可能地寻找更多知音。”

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这些长短不一的经典作品从教材和作品集中被单独遴选出来,进入了十个精心命名的主题单元:诞生、童年、青春、女性、爱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基本贯穿了一生中会相遇会困惑的最重要的话题。比如“童年”单元一路讲解下来,会看到经典本身的感性与理智,既有莫言说的,“如果给我一个幸福的童年,我宁愿不要当作家。”也有鲁迅说的,“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慢慢微笑》

【英】德里克·贾曼 / 著

王肖临 /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頁folio

 

李凌俊

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宁可孤独也要忠于自我,既使身处世界和生命的尽头,也能在荒芜之地发现美。

天才导演德里克·贾曼曾在一卷日记的结尾里写下:“请阅读我锁进这些书页中的关于世界的思虑;然后放下书,去爱。愿你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无顾虑地去爱,并且记得我们也曾爱过。当阴影逼近,却更见星光。”

缓慢地读他最后的日记《慢慢微笑》,从夏末到仲秋,每翻过一页,似乎就能感觉到这天才的生命又流逝了一点。虽然贾曼在书中不时写到病痛带给他的煎熬,但写得更多的是关于生活、艺术、疾病和爱的思考和实践,与他的遗作《蓝》相似,是一次诗性的书写,一次温柔的袒露,是与世界的一场缓慢告别。

我偏爱书中他描写“希望小屋”的片段,贾曼除了留给世界《特维根斯坦》《卡拉瓦乔》《花园》《战争安魂曲》《蓝》等现在看来仍充满先锋性的电影,还有一座建立在废弃核电站旁的尘世花园“希望小屋”。在他的文字里,娇艳的花草在恶劣的土壤环境中,在烈日和海风的侵袭下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野性不羁,生机勃勃。这与贾曼的人生形成互文: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宁可孤独也要忠于自我,既使身处世界和生命的尽头,也能在荒芜之地发现美。

 

《春天的来客:陈布文文集》

张兆忠 /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晶

这个被称为“小鲁迅”的女作家,文学题材、思想内涵、审美格调是纯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一脉相承。

对于不为人熟知作家的打捞有时会有一种欣喜。这种欣喜来自于某种意义上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人。2017年作家王蒙与陈布文合著的《女神》出版,让陈布文的作品和传奇经历浮现在人们眼前。而这本文集,让人们认识到,在艺术家张仃的夫人、周恩来的秘书身份之外,陈布文作为“作家”这个身份的自我本真。这个被称为“小鲁迅”的女作家,文学题材、思想内涵、审美格调是纯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一脉相承,正如编者李兆忠的评价:“作为鲁迅的忠实追随者,陈布文的艺术直觉与灵魂质地,使她顽固地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与激进躁动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体现在写作上,便是上述那种深刻的‘时空错位’,——宛如在高歌猛进的喧哗骚动中,一道清澈的山泉静静地流出,沁人心脾。”

 

《鳗鱼的旅行: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 著

徐昕 /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那些沉默的时光里渗透着父子之间从未宣之于口却无比深沉的爱,而鳗鱼就是沉默的工人父亲与儿子之间奇妙的情感纽带。

 

袁欢

原本以为是一本语气严肃的科普书,但其实不是,文学性的描写到处都是,这也给定义这本书带来难度。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马尔默,对鳗鱼懂得越多,就越加好奇,他就是如书中所说的:“也许有那样一类人:当他们决定要寻找某件勾起他们好奇心的事情的答案时,会不断前进,永不放弃,直至最终找到。”

这种狂热,让日渐远离童年生活的他,却依旧难忘儿时与父亲于溪畔捕捉鳗鱼的时光,那些沉默的时光里渗透着父子之间从未宣之于口却无比深沉的爱,而鳗鱼就是沉默的工人父亲与儿子之间奇妙的情感纽带。“‘我把独自待在黑暗中的150年,想象成一个醒着的永夜。’那是这样的夜晚:我们的时间,每一秒接着上一秒,每一分钟与另一分钟换位。寻找,一路向着命定的方向。”这些读起来像诗的句子,让这场阅读哲思深远而动人。

榜单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