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感受生命 触摸心灵
来源:文艺报 | 赵 宇  2020年11月02日08:11

面对无法选择的命运安排,对待有限的未来选项,生存下去也许会成为唯一的目标和希望,但也一定要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活出灿烂的人生,寻找到自己在人间“旅行”的意义,并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即使遭遇命运的捉弄,也应当面带微笑迎接挑战。儿童剧《听见梦想》所要探索的恰恰就是一对视障父女面对现实与梦想的挣扎与挑战。

全剧讲述了视障少女轩轩暑假放假回家的一段经历:放假回家的轩轩在选择未来志愿的时候,提出了学习钢琴调律的想法,但是爸爸希望轩轩能够子承父业,以按摩为职业养活自己,在父女二人关于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中,妈妈身上的故事以及她去世的原因触动了轩轩,一度促使她放弃了学习钢琴调律的念头,而此时爸爸也有一个心理、行动上的转变,他开始悄悄地培养和锻炼轩轩听觉方面的能力,激发她对于钢琴调音的兴趣,这些有心的举动给了轩轩再次追求梦想的动力。短暂的假期结束了,轩轩在爸爸的陪伴下踏上了返校之路。她究竟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她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剧作留给观众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作为一个典型的现实题材剧本,关注的又是视障人士中极为特殊的案例,如何让这样的故事、人物能够引起儿童观众的兴趣和思索,考验着创作者的故事讲述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准。以往传统的现实题材呈现方式,不少是通过还原各式各样的现实图像来达到它的效果,但此次创作无论从舞台处理原则、风格样式,还是舞台空间的切割、叠置,以及演员的表演、台词处理方式,都力求在传统舞台空间和人物思想、情感方面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舞台艺术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练提纯、加工升华成为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形式,以此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思考。它可以单纯的还原或创造出一个符合实际生活的图景,再现真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用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组成剧中人物成长、生活的过程;还可以通过一名或多名剧中人物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切片生发出舞台上多重空间的叠置效果。《听见梦想》的舞台呈现力求打破剧本原有的写实风格,将舞台的现实空间、虚拟空间、心理空间、想象空间交织、重叠,通过运用舞台空间的高度假定性,细致挖掘、揭示出视障人士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立足他们能够触摸和感知到的身边环境的视角,完成舞台空间的分层与切割。舞台上,演员们时而是现实空间里的真实人物,时而是虚拟空间中回忆的碎片,时而是视障人士脑海里的想象世界,时而又是相隔空间中对话的人物,舞台空间在写实的生活与间离的意识中自由飞翔,形成一种想象与写意交互融合的审美意境。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该剧以真实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为出发点,探求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以及形象同空间感的结合。角色要深入视障人士的内心和想象世界,碎片化、间离地闪现他们脑海中的所思所想。舞台上,我尝试用9位演员共同饰演3位剧中人的表现方式,每一位演员体现剧中人物轩轩、爸爸、妈妈性格中的一个层面,同时希望演员能默契地将自己创作人物性格的某一层面与其他演员创作的另一面自然而然地粘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感的舞台人物形象。这也是视障人士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对方形象的多种可能性的一种缩影。在这一过程中,我要求演员们抛弃以往传统的儿童剧人物形象脸谱化的设计方式,在真实的人物情感基础上进行创作,追求人物塑造上的无设计痕迹。

台词作为主要的舞台听觉效果是舞台叙事主要的表达方式。此次创作力求探索台词的“和声”效果。这种效果区别于群体朗诵,更强调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力求台词的多维度与全剧音乐形成多声部交响的听觉效果。此外,台词还应从现实生活中视障人士听力的高度敏感这一特殊的角度出发,借助听觉的层次感、色彩感和性格感,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烘托舞台动作与空间的合理性。剧中,我将轩轩、父亲、母亲三位主人公的台词与声音、音色进行了分层与并置,就是希望体现人物角色性格的多面性、丰富性与立体性,还将“和声化”的处理方式放置在现实空间、虚拟空间、思维空间、心理空间等各个舞台空间内,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感官世界。从听觉的角度,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生发出的视障人士的想象空间。从视觉、听觉综合的角度,它也是思维空间、心理空间、虚拟空间交错在一起的无视觉障碍人群的感官空间。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盲人协会等机构的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视障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总人数大概为1730余万。现实生活中,不少视障人士的职业普遍为按摩医生或从事保健按摩以及心理咨询、翻译、点钞员、话务员等,还有一部分人从事钢琴调律工作。但从全国的视障人士总数来看,从事钢琴调律工作的失明人士只占据很少一部分。可以说,此次创作面对的是特殊人群中极特殊的案例,也是具有很大创作空间和丰富阐释空间的一个群体。能让视觉正常的儿童观众从这些特殊形象身上感受到真善美,更加懂得亲情的宝贵和生命的意义。同时,真实反映视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捕捉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走进他们的精神空间,为视障人士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少年儿童创作一部“可以听的舞台剧”,是我在本次创作中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这也应该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作为国有院团关注视障儿童心理的一部带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的儿童剧作品。舞台上没有奢华的铺张,摒弃过度的煽情。极简的舞台调度和表意符号,把剧场让给演员,将轻松的思考留给观众。回归人性的本真,用无形的触角去感受生命、触摸心灵,这才是戏剧应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