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香山慈幼院》:历史与现实的辉映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马光复  2020年10月27日09:00

《香山慈幼院》,张之路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36.00元

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新作《香山慈幼院》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意义独特的纪实性小说。《香山慈幼院》的出版正赶上“香山慈幼院”(今天“北京实验学校”的前身)成立100周年,在人们重新忆起并纪念这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学校的时候,真是恰逢其时,锦上添花。

《香山慈幼院》在写作文体上是比较独特的,说它独特,是因为它原本是一部小说,小说是虚构的,生活中不可能找到与它完全等同没有差异的人物与事件;可它又是一部纪实性的小说,这部小说里有的人物与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的真人真事。虚构与纪实,看似矛盾,但在作品里作家做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在文学创作中,还有一种类似的文体,就是历史小说,虽然《香山慈幼院》写了历史,但它不是历史小说,因为它的主体故事情节是完全虚构的。

《香山慈幼院》这种纪实性小说创作的文体有它的优势,就是小说的主体故事是虚构的,作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构想出非常生动的吸引读者的奇妙故事;同时它又能书写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与事件,这给读者一种信任感,使读者更加感到小说具有真实性,当然也就更加能够感动人,打动人心。还有,这样的写法还能使作品产生一种厚重感,避开那种完全虚构带来的漂浮感。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知道我的任务不是写香慈的历史,也不是写香慈的回忆录,而是要写一本能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亲近甚至喜爱的小说。我知道,一部比较长的文学作品,读者要看的是故事、人物、细节,人物要相对集中,还要贯穿始终,这就增加了这部小说的难度。”这个难度可非同小可,如果处理得当,那就好似如鱼得水;如果处理得不好,那就变成了一碗夹生饭。应当说,有着十分丰厚创作经验的张之路在精心准备后,他把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种精彩,具体表现是,作家在小说里设计了三条人物线索:第一个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苏珊珊,她是身处国外已经亡故的爷爷苏东菊的孙女,她怀揣着爷爷留下的木串珠回国度假探亲,寻找爷爷的至亲好友。第二个是苏珊珊当年还在香山慈幼院读书的爷爷苏东菊,以及当年爷爷的妹妹、同学和老师们。第三个是香山慈幼院的创始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及其夫人。这三条人物线索同时并交叉在小说里进行。开始的时候,苏珊珊回到国内,来到从香山慈幼院演化而来的当今现实生活中正在放暑假的北京实验学校,见到了学校的员工、老师、学生。苏珊珊的遭遇都是小说创作的虚构部分。在这些描绘里,作家写道:“现在的北京实验学校前身是立新学校,立新学校的前身是香山慈幼院。苏珊珊的爷爷就是从香山慈幼院毕业的学生。”接着写苏珊珊眼前的塑像正是香山慈幼院的创始人熊希龄。这里作家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已经同时引出了三条人物线索:苏珊珊、苏东菊、熊希龄。于是感人肺腑的故事在小说里交叉着展开了。

在描绘苏珊珊和爷爷苏东菊的两条线索时,作家更是使用了时空交叉,许多爷爷当年的故事是在孙女的梦幻里出现的,这种刻画使得小说故事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加融洽、更加多变、更加吸引人。

读过张之路作品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善于写出让读者感到意外的情节,编织出既精彩又合理的故事,出奇制胜,时而荡气回肠,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撕心裂肺。在《香山慈幼院》里也有这样的情节,这一情节可以说是小说里的一条暗线,是排在上面说的三条人物线索之外的一条不显眼但十分重要和精彩的道具与人物共生的线索。这就是在小说开头苏珊珊在学校外面遇到的一个似有精神疾病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他们的对话让读者惊讶不解并牢牢记在心里:“你从哪里来?”“我从旧金山来……”“你从哪里来?”老奶奶又问。苏珊珊以为老奶奶耳聋,就大声回答:“我从旧金山来。”老奶奶说:“我耳朵不聋,你从哪里来?”苏珊珊又说:“我是个学生,我从旧金山来。”不料,老奶奶又说:“你从哪里来?”之后,这条隐藏着的暗线就不提了。直到结尾部分这个老奶奶再次出现了。那是苏珊珊准备离开北京回到美国去之前,又偶然遇到了那位老奶奶。老奶奶仍然问:“你从哪里来?”一连问了三次,突然她拉着手里捧着木串珠的苏珊珊往家里走,在这里苏珊珊终于见到了爷爷要她寻找的当年留给同学们做纪念的木串珠。多么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描绘啊,既简洁又深邃的语言表述,重复的问话,重复的回答,可是它却隐含着既是人物(周贵真)又是道具(木串珠)的一条重要线索,即爷爷要苏珊珊寻找木串珠的嘱托。木串珠是小说里的重要道具,它是苏东菊的父亲亲手雕刻的,是父亲送给子女的信物。苏东菊又把它送给了亲密的同学。爷爷对苏珊珊说,到了中国北京,寻找到了木串珠,就寻到了爷爷的至亲好友。这木串珠是小说里的“道具”线索,它是一个道具,也是一份苦苦的思念,更是一串苦难的记忆,一种由衷的幸福……

就是以上所说的小说里的人物与道具、明的和暗的各条线索贯穿着整部小说,使小说非常紧凑完整,跌宕起伏,感人肺腑,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并深深感动着我们。《香山慈幼院》里纪实的部分,作家是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来撰写的,小说中刻画的熊希龄和他的两任夫人的艺术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