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途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周根红  2020年10月27日09:00

网络文学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体量庞大、种类繁多,社会影响力广泛,成为当下蓬勃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网络文学评论引导,逐步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特别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推动网络文学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由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得到普遍关注。如何建设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网络文学进行规范和引导,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依托文学文本 抵制商业化负面影响

文学评论必须建立在文学作品解读的基础上,离开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评论就是空洞和缺乏指导意义的。然而,当前有的文学评论家对网络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陌生感,阅读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极为有限。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部分关于网络文学的评论并非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凌空高蹈地谈论网络文学的特性。这种网络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当然值得怀疑。因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必须有大量的文本作支撑。一方面,应号召网络文学评论家,尤其是跨界进入网络文学评论的传统文学评论家,多读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和培养机制的引导,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熟悉网络文学的评论家队伍,尤其是青年学者队伍。

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大多是旗帜鲜明地瞄准市场的。网络文学的点击率排名、付费阅读、打赏、价值链开发、IP打造等,都是为了实现市场效益最大化。在市场逐利环境的驱动下,网络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商业化气息,产生了一些格调不高、内容粗糙的作品,作家的创作有时被市场所裹挟。但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又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运作。市场化开发是刺激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建设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时,不能对网络文学的市场机制视而不见,而是应从网络文学的市场机制中发现文学评价体系的内在因素,如从付费阅读中分析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从价值链开发中挖掘网络文学的延伸性,从市场运作中透视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从而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还有很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作者的名气不够、文学网站的宣传不力等因素而被读者忽略。因此,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掘那些被市场机制所淹没的优秀作品,关注网络文学的多样性,不可因过分关注产生强大市场效应的作品而一叶障目。

当前,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中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市场的衡量指标。有研究者通过各种指标数据对网络文学进行评价,设置了诸如作家影响力、点击率、排行榜、人气指数、版权运营情况、盈利规模等评价指标。这种指标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以市场为基础,以数据化对标文学研究,看似条分缕析、科学规范,但不能不说是一种评价方式或研究方式的误区。对网络文学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模式,但如果以数据作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基础,无疑偏离了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文学评价归根结底是审美价值的评价,单纯的数据指标并不能洞见有血有肉的文学。只有从历史、人文、审美和思想的角度进行观照,将数据化作为一种辅助分析工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贴切地评价网络文学。

突破传统批评模式 采取动态建构策略

传统文学的审美在经过漫长的积淀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评价体系。每一种文学形态或文学样式既有共同的评价标准,如思想性、艺术性、人文关怀等,也都有独特的评价标准,如小说的思想深度、诗歌的意象营造和语言的诗意等。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种标准对所有文学样式进行评价。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传统文学有某种共性,但更多彰显出独特的个性。因此,不能把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套用到网络文学的评价中去。传统文学的语言、情节、人物、叙事等都有平面媒体时代的烙印,凸显出“慢阅读”的特性。然而,网络文学动辄几百万字、连续十几个月的更新,要求它的评价标准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学中的语言、结构、叙事等要素。

网络文学是当下正在快速发展的一种文学形态,不断出现新的文学类型和创作现象,因此,试图建立一套完善、稳定的评价体系,在现阶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传统文学经过长期发展后才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与之相比,网络文学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但不能因此而轻视它的存在。在文学史上,一种新兴文学类型要获得广泛认可,无疑需要一定时间。例如,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出现初期,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面临各种责难和质疑。伊恩·瓦特曾说,小说在18世纪被认为是一种格调低下的文学体裁。在诗文传统占主流的中国,小说的地位直到晚清才被人重视。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作品、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也是在问世数十年后才逐渐具有了较为固定的评价标准,并且这些标准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有赖于网络文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也有赖于社会文化、读者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应采取动态建构策略,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学的评价标准还应关注媒介生态的变迁。作为印刷/平面文学,传统文学受媒介变化的冲击相对较小。不过,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日趋多样化,文学和媒介的关系理应受到更多重视。21世纪以来,文学与媒介研究成为学术研究新增长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洞悉到媒介对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文学本身就是媒介发展的产物,并依赖于媒介技术而存在,同时由于所依托媒介的不同而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如BBS时代网络文学的芜杂性、与传统文学的相近性及对散文和诗歌体裁的偏好,微博时代网络文学呈现出的短平快倾向,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文学表现出的场景化、即时互动、超长篇化等特征。因此,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还应充分考察媒介的动态变迁,并将其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性评价因素。

注重立体建构 实现内外部评价机制统一

文学评价体系的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包括作品的经典化、文学学科和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学术评价、媒体评论、文学史建构、作品传播、文学评奖等诸多方面,覆盖文本、理论、生产和传播各个环节。因此,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注重立体建构。就网络文学而言,当前我们应加强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加大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度,设立网络文学奖项,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推动作家和评论家的对话,加快高校的网络文学课程建设,这样才能建构立体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不仅要注意文学的内部因素,也要考量网络文学生产的外部因素。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网络文化的接受和融合,及催生出的网络文化新现象。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文化生产功能更为强大。“网生代”受众对网络文学的接受也更多表现为对网络文化的接受。毋庸讳言,网络文学确实生产或放大了一些网络文化现象,如穿越、玄幻等。这些文化现象的滋生,缘于网络媒介自身的特性,而网络文学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网络文化生产机制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

近年来,由于受到政策引导,一些网络文学类型逐渐走向衰落,或与其他类型文学融合,寻求创作转型与类型创新,与此同时,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由此可见,与传统文学相比,政策因素是网络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只有在政策的引导下,网络文学才能获得健康、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只有真正深入地把握政策在网络文学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才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合理性,最终实现内外部评价机制的统一。

(本文系山东大学文学院重大项目“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研究”(wlwx-2017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