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国产动画亟待从娱乐满足向艺术审美提升
来源:文汇报 | 邓月影  2020年10月21日08:24

动画电影《姜子牙》剧照

国产动画大片《姜子牙》上映至今,口碑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褒奖者看来,该片画面精美,特效炫目,主题、世界观宏大深远;而批评者则认为,《姜子牙》故事俗套,剧情混乱,人物性格单薄,甚至有蹭热度的续貂之作之嫌。

回看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一片喝彩,开创了国产动画的票房新纪元。如今,同类型电影《姜子牙》的豆瓣评分却下滑到7分以下,其中到底有些什么原因?《姜子牙》现象又能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些或许都要从“市场”和“艺术”两种不同的评价维度说起。

不同目的取向决定不同观影体验

人们常常用“爆米花”和“正餐”来定位不同的电影,实际上,这两种比喻还可以对应不同的观影心态。就《姜子牙》而言,同一部电影,吃“爆米花”的观众以娱乐为目的,会觉得该片有合格的娱乐内容,特技和音乐效果强烈,适合节日氛围,观影体验相当不错;然而,期待“正餐”的观众以艺术审美为目的,视该片为艺术作品而非娱乐大片——他们会挑剔其中的漏洞和缺点,认为此片差强人意。

“娱乐”和“审美”这一组不同的目的取向,对应的是“市场”和“艺术”两种不同的评价维度,其背后是电影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人们通常认为,市场维度以娱乐需求为核心,艺术维度以审美需求为核心,都落脚于观影过程中的愉悦和满足,因此两种评价维度应该是统一的,理想的影片应该叫好又叫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市场维度为了票房,看重影片的娱乐效果;艺术维度追求口碑,注重作品的审美目的,于是形成了“爆米花”和“正餐”两种不同的电影定位。

更为复杂的是,在现实中,“市场”与“审美”这两种不同维度又往往相互交织:一方面,观众不会清楚定位自己的观影目的是吃“爆米花”还是品“正餐”;另一方面,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也常常兼顾这两种取向——有些电影是爆米花,但却像正餐一样营养丰富,回味无穷,如《头脑特工队》生动契合脑科学的前沿探索,《寻梦环游记》在俗套的“寻梦”主题中完美融合家庭、生死等人生课题;有些电影是正餐,却也有爆米花一般的香甜美味,如持续吸引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吉卜力经典动画《龙猫》和《千与千寻》。

由此,区分市场和艺术两个维度的不同,对于充分理解电影评价的复杂状况是非常必要的。

从市场维度看,为了稳定地满足娱乐需求,商业大片倾向于以“老配方”保持经典“口味”,电影的类型化标准成为了市场提出的根本要求。类型电影的特点是“套路”固定,往往只需画面、特效、音乐、人设、台词、桥段等关键“元素”,即可实现娱乐的最低要求,从而保证票房,从《007》系列到漫威系列,大多采用这样的方式。采纳市场维度的观众也通常满足于这类元素提供的“爆米花”快感,而不深究影片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类型片若能实现元素的重大创新,则可能带来巨大的商业成功。例如《阿凡达》从剧情上看不过是动画电影《风中奇缘》的“外星版”,却以视觉特效的引领性赚足票房和眼球。市场导向迫使越来越多的导演牺牲艺术所要求的作品整体,以换取娱乐为目的的类型元素。

相对来说,艺术维度则要求影片整体统一地呈现主题、故事、世界观、人物性格等诸多内容,以调动观众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影片的叙事和情节自然演进,不能生硬拼合,类型元素、娱乐元素均要为这种统一性服务。因此,偏重艺术维度的观众即便面对类型化商业片,也会从作品整体出发进行品评,如世界观的逻辑性、故事结构的严谨性、人物动机和行为的合理性、主题和价值观的自然呈现等。影片只有实现艺术性的整体,才可能满足“正餐”观众的口味。

定位不统一导致整体表达混乱

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业动画大片投资巨大,必须首先以市场维度打造满足大众口味的“爆米花”电影。在票房的驱动下,生产者通常要创新各种娱乐元素,以期出炉香甜的“爆米花”,实现市场目标。《姜子牙》及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两部电影都对经典IP做了大胆改编,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动画类型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特效创意、艺术风格,到故事改编和人物重塑,这一系列影片有着进口动画无可比拟的代入感和亲切感,从中我们亦可感受到中国动画在制作技术、镜头语言等领域的进步和成熟——这些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娱乐满足。

然而从艺术维度上说,《姜子牙》和《哪吒》都还有待提高。

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好的影片应该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呈现完整的故事,并表现出特定的主题。从这个要求来看,即便是点赞爆棚的《哪吒》也存在重大缺陷:影片高潮处,敖丙和哪吒的“相爱相杀”非常唐突,敖丙的性格陡然“黑化”,故事变得相当生硬,“超越自我”的主题也因此黯然失色。

同样的问题在《姜子牙》上更为突出:作为主角,姜子牙的性格缺少自然发展的过程,他在片中就像是一个推进情节的功能角色,而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故事若不是跟随人物发展而来,那么剧情就只能为悬念而悬念,为反转而反转,给人以强行拼凑的生硬感。没有人物的挣扎和剧情的冲突,“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的宏大主题也不过是一个口号,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感动。

对于“爆米花”类型的电影,观众原不会深究艺术维度的问题。因此,从市场维度来评断:《哪吒》真香,《姜子牙》虽然不及《哪吒》,但也能带给观众足够的快感,甚至比一些好莱坞影片更高一筹。从艺术维度上看,二者也没有实质差别。可为什么一些能给予《哪吒》足够宽容的观众要跟《姜子牙》较真艺术性呢?为什么在特效、音乐、画面上更为出色的《姜子牙》没有收获《哪吒》那样的一致好评,反而口碑分化?重要的原因在于,《姜子牙》并不是甘心当“爆米花”的“爆米花”。

《哪吒》是标准的甜“爆米花”,有足够的娱乐元素,而《姜子牙》是剑走偏锋的怪味“爆米花”,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角超龄。动画片的主角多为青少年,偶有超龄的,也要像《飞屋环游记》中的老爷爷那样完成青少年阶段的故事线,但中年向的姜子牙很难唤起这种情感共鸣。

第二,氛围严肃。《哪吒》叫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贯穿全片的段子和金句,以及搞笑角色太乙真人,无不适合轻松娱乐。相比之下,《姜子牙》选择了严肃的主题,没有幽默情调,而是力图煽情,制造催泪氛围。但这是文艺片、艺术片的题材选择,不是“爆米花“的经典口味。

第三,元素单调。《姜子牙》放弃了轻松搞笑的幽默噱头和相爱相杀的情感纠葛,只剩下动作大片的打斗场面可供娱乐。虽然特效大气磅礴,美轮美奂,但这些只能提供视觉上的满足,无法像《哪吒》那样带给观众心理上的刺激。即便是打斗场面,哪吒也有风火轮这样的神级装备和三头六臂的炫酷招式。少了丰富元素的《姜子牙》,其娱乐效果只能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姜子牙》反套路的意图明显,并且有着创造“爆米花”与“正餐”互补的“半盐半糖超级代餐品”的野心:它一方面追求特效的极致渲染、唯美画面和史诗音乐,打造娱乐的豪华配置以迎合市场;另一方面,又试图超越王道路线,将娱乐“爆米花”升华为严肃“正餐”,寻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令人遗憾的是,降低了甜度的爆米花不像爆米花,而爆米花再多也替代不了正餐,直让人左右为难。

简而言之,定位不统一导致作品整体表达混乱,是造成《姜子牙》口碑分化的根本原因。

回看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一片喝彩,开创了国产动画的票房新纪元,这当中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影片本身,而是给予中国动画全力支持的观众。他们为《哪吒》在中国动画类型化探索上取得的进步激动不已,毫不吝啬地给予精神鼓励和实实在在的票房支持。这种饱含期待的慷慨,也在《姜子牙》处得到延续。受众的高关注度和潜在的高要求将成为中国动画市场的常态,并给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来深层次影响。

市场,往往被指责为商业艺术的“宿命锁”。其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在于从娱乐元素到艺术审美的更高提升。创作者常被提醒:为艺术而艺术可能失去市场,为市场而市场可能失去艺术。而更严酷的告诫是:为艺术而艺术也可能失去艺术,为市场而市场更可能失去市场。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博士)